「人文清華」講壇 | 黃德寬:了不起的漢字

2020-12-01 中華網文化頻道

我們每天都在用的漢字,你真地認識它嗎?當同齡或者更年長的古文字一個個消亡,漢字為什麼獨活到今天?從甲骨文迄今3300年的歷史,漢字經歷過多少生死劫難?今天漢字是否依然存在危機,未來如何破局?

2018年11月28日晚,文字學家、中國文字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德寬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了不起的漢字》的主題演講,帶領觀眾回顧了漢字在構形、書寫效率以及是否要拼音化上所經歷的三次「生死」危機,並回答了漢字繁簡之爭等熱點問題。他同時在現場透露,現在只要認對一個甲骨文,可獎勵10萬元,鼓勵大家投身古文字研究。

千餘名觀眾到場聆聽演講,同時眾多的網友在場外觀看了在線直播。

什麼是「漢字」?

小學語文第一課中的「天地人」為什麼這麼寫?「漢字」這個名稱正確的解釋是什麼?一開場,黃德寬教授從小學語文第一課入手,帶領大家追溯漢字源流,並澄清了「漢字」的概念,它既不是指「漢代」使用的文字,也不是指「漢民族」使用的文字,而是指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在古代並沒有「漢字」這個名稱,先秦時代稱作「文」「字」「書」「名」「書契」等,秦代才將「文字」連稱,近代還稱作「中國文字」,到了現代,「漢字」這個名稱才流行開來。

漢字在夏代已經形成

黃德寬教授指出「漢字」之所以「了不起」,在於漢字是中華文明的偉大創造以及它所展示的頑強持久的生命力。世界上其它古老的文字,如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等早都消亡了,只有漢字從產生之日起,從遠古到今天,度過重重困境,不斷變革發展。

相關焦點

  • 黃德寬:「強基計劃」與清華的「人文日新」
    > 黃德寬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 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 中國文字學會會長 「日新書院」作為清華大學實施「強基計劃」的五大書院之一,承擔著為國家培養文科拔尖創新人才的重任
  • 安大原校長黃德寬任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
    安大原校長黃德寬任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 1月17日下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在圖書館老館會議室舉行黃德寬教授入職歡迎會。
  • 「人文清華」講壇 | 吳國盛: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2018年10月30日晚,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人文清華」講壇是清華大學發起的大型思想傳播活動,推動建設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清華新百年。講壇定期邀請優秀人文學者,在標誌性建築新清華學堂發表公眾演講,闡述其經典學說、獨特思考和重大發現。
  • 安徽大學黨委書記黃德寬:清華戰國竹簡疑現先秦小說
    其中一篇《赤鵠之集湯之屋》引起了中國文字學會會長、安徽大學黨委書記黃德寬的注意。他大膽地提出這是一篇先秦「小說」。「長期以來,文學史家們都認為先秦沒有小說,這個結論恐怕要重新思考,甚至要重新改寫。」《人民日報》海外版刊載黃德寬的觀點時如是表述道。11日,記者在黃德寬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專訪。
  • 阜陽師範學院教師做客安徽人文講壇開講「成語中的地理科學」
    阜陽師範學院教師做客安徽人文講壇開講「成語中的地理科學」 2018-04-12 15:05:51   來源:安青網
  • 清華數學系兩位「80後」女教授主講長聘教授講壇
    清華數學系兩位「80後」女教授主講長聘教授講壇如何妙用數學語言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學生記者 李延欣)3月23日下午,第20期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講壇在人文圖書館未央廳開講。本期主講人單芃教授、吳昊教授均來自清華丘成桐數學中心。
  • 清華北大有多了不起?沒什麼了不起,網友:敢招差生培養成才嗎?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在我們國家最好的大學,就是清華和北大,這兩所大學不僅歷史悠久,實力也是非常強。清華北大在我國的地位太超然了,它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兩所院校可以統稱為中國最好的大學。清華北大真的了不起嗎?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是清華北大「收割」的學生厲害。你收的這些學生就是全國排名前百分之零點一。清華北大把他們培養四年,從0.1培養成1,你說你做什麼貢獻?清華的教育就是在教小鳥飛。
  • 《似是故人來》,解讀漢字的二維密碼
    當另外三種文字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其承載的古代文明只能藉助現代考古辨析,唯有甲骨文最終掙脫了「象形」的藩籬,融入「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成為使用至今的漢字,也將中國古代的信息帶到今日。
  • 清華大學「科學之美」講壇首場報告開講
    宮鵬致辭宮鵬在致辭中表示,很榮幸邀請文小剛教授蒞臨清華園,擔任「科學之美」講壇首場嘉賓。他提到,希望講壇能夠有利於提高清華理科社會影響力,營造清華理科不同學科交叉交流的氛圍,推進清華理科各學科師資隊伍建設。同時也希望講壇能使更多的社會公眾領略基礎科學的魅力,提升科學素質,享受科學精神。
  • 「清華簡」第十輯解開塵封:天文史、科技史價值不可估量
    「『清華簡』第十輯內容涉及天文、曆法、自然等諸多方面,對了解先秦時代社會思想文化帶來新的認識,其天文史、科技史價值不可估量。」11月20日,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上,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據介紹,「清華簡」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此次發布的五種八篇竹書,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
  • 看了那些外國人文在身上的漢字,天吶,我驚呆了!?
    看了那些外國人文在身上的漢字,天吶,我驚呆了!?在某些人眼裡,文身是愛好是紀念,在另一些人心中,文身是不雅。但無論怎麼回憶,你見過身邊人文漢字的嗎? 和前段時間火爆外網的「雪花飄飄北風蕭蕭」一樣,借用漢字符號,嫁接本文化中的意思,文在身上,是很多老外——甚至名人——的慣常操作。
  • 十年破譯「清華簡」
    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德寬告訴記者,第一輪讀簡,字要認好認對;第二輪讀簡,要討論內容,哪些字或哪些話還有問題,讓大家再思考、再修改;第三輪,要從整體把握,確保全篇基本沒有疑點。  今年1月上旬的一天,「清華簡」第九輯的首次釋讀「會診」就在清華圖書館老館三層舉行,圍繞一方長桌坐下來,每個人手裡都拿著列印材料。
  • 「數學之美」講壇
    「數學之美」講壇數學係為加強學術交流,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激發創新活力,促進知識和文化傳播,展現學術風採,增進相互了解和欣賞,決定設立清華「數學之美講壇-清華學者」系列及清華「數學之美講壇-傑出學者」系列。
  • 八部委發布古文字工程 用漢字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
    據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介紹,古文字學跨越了語言文字研究層面,不僅研究古文字形成、發展、構造和應用規律,還用古文字材料研究古代歷史文化,如甲骨文與殷商歷史文化,青銅器銘文與西周東周歷史文化,簡牘帛書與戰國時期歷史文化。2017年,教育部、國家語委牽頭啟動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與應用專項工作。
  • 橫平豎直構建中華文明之根,《似是故人來》帶你解讀漢字的二維密碼
    當另外三種文字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其承載的古代文明只能藉助現代考古辨析,唯有甲骨文最終掙脫了「象形」的藩籬,融入「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成為使用至今的漢字,也將中國古代的信息帶到今日。
  • 漢字為何能令外國人痴迷?與英語相比漢字有什麼魔力?
    學習中文的外國人雖然少,但痴迷漢字的外國人可不少。有一個理察.希爾斯的美國人痴迷漢字20年,創建了字源網,專門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其對漢字的痴迷令人動容。世界上有很多熱愛漢字的外國人,他們通過自學掌握了不少漢字,每天在網上討論漢字的構造和寓意,樂此不疲。還有很多外國人把漢字刺在身上,認為漢字很神秘,像神秘學中的符號。
  • 「清華簡」發現戰國時期全新星象系統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介紹,《四告》是「清華簡」整理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四告》全卷有五十支竹簡,共4篇,分別是周公旦、周公之子伯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告辭。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書影。 新華社發  據介紹,《四時》與《司歲》連續編號,抄寫在同一卷。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歷史、漢字的故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等過程。漢字的故事中有我和漢字的故事、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歷史小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等,和大家分享。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
  • 漢字解讀:「睢」和「雎」到底哪裡不同?別再混淆了
    深扒漢字三層皮,漢字迷惑聊到底。這是我們搞漢字文化創作者的一種精神。漢字的類型太多,我們只能從一個小點進行談起。今天我們聊聊「睢」和「雎」這兩個漢字,漢字的辭海裡面,像這類的漢字太多了,搞的我們眼花繚亂。但它們還不是什麼生僻字,而是我們日常中的常用字,所以有必要跟大家說清楚這兩個漢字「睢」和「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