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發現國內最早算具《算表》(圖)

2021-01-14 中國新聞網

  《算表》(局部)。昨日清華簡第四輯整理報告發布,其中包括《算表》、《筮法》和《別卦》文獻。清華大學宣傳部供圖

  最早「八卦圖」 李學勤介紹,《筮法》文獻記載了一種盛行於戰國時期楚國,不同於《周易》的佔筮辦法。「這套文獻保存完好,沒有明顯缺損,大部分仍維持原來成卷的狀態」,全篇文字分欄書寫,並附有插圖和表格,體例猶如一幅帛書。《筮法》還有將八卦分置八方的卦位圖,在迄今所見《易》圖中是最早的。

  新京報訊 (記者許路陽)昨日,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第四輯整理報告發布,其中《算表》文獻被數學史專家認定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實用算具,利用這套《算表》,不僅能夠快速計算100以內的兩個任意整數乘除,還能計算包含分數1/2的兩位數乘法。

  能對含1/2兩位數做乘法

  昨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介紹,《算表》由21支竹簡組成,其中17支保存完整,另外4支入藏時已有些殘缺,但根據分析研究,能知道殘缺部分的內容。

  「《算表》形成於公元前305年左右,比此前發現形成於公元前200多年的裡耶秦簡九九表還要早。」負責《算表》整理工作的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研究員李均明表示,《算表》通過竹簡交叉構成21行、20列,分為乘數和被乘數個位、十位區,利用《算表》進行計算。

  全國數學史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郭書春說,《算表》能直接用於兩位數的乘法及除法運算,還能對含有分數1/2的兩位數進行乘法運算,「可能還可以用於開方運算,但還需進一步研究探索」。

  中國傳統數學第一高潮被提前

  郭書春介紹,經對同批竹簡的碳14測定及自身的文字特徵判斷,確定《算表》當撰成於戰國中期偏晚時,是目前所見到的我國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

  郭書春表示,經過研究,其認為中國傳統數學,首個高潮應發生在春秋韓國時期,而不是《九章算術》成書時的兩漢,但這個「推理」苦於沒有實證資料,「《算表》首次展現了戰國計算技術的原始文獻,為春秋戰國時期數學已經相當發達提供了直接證據」。

  郭書春稱,《算表》填補了先秦數學文獻的空白,不僅比目前能見到的古代十進位乘法表年代都早,而且其數學與計算功能也超過了前幾年發現的裡耶秦簡九九表和古代其他乘法表,在當時世界範圍內也是相當先進的,是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算表》為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數學的第一個高潮提供了佐證,使國內外否定中國古代數學成就的虛無主義態度不攻自破。

  昨日,「清華簡」第四輯整理報告還包括了《筮法》文獻和《別卦》文獻。

  李學勤表示,「清華簡」整理報告預計將出版13-15輯。目前,第五輯已在整理過程中,內容比較接近第一輯,與《尚書》及相關歷史有關。

  算法示例(22乘以35)

  一、將22分為20和2;將35分為30和5;

  二、在「算表」第1行分別找到20和2;在算表第1列找到30和5;

  三、分別在算表中找到2和30、5及20和30、5的交叉點並找出對應的數字:60、10、600、100;

  四、將4個對應數字相加(60+10+600+100),所得和770,即為22乘以35的積。

相關焦點

  • 中國發現最早算具《算表》 可做乘除法和開方(圖)
    在第四輯的整理報告上,共收入3篇清華簡文獻,重現了古代最早實用算具的真容,對歷史學、文獻學、科技史等領域的研究提供寶貴的研究資料。  據介紹,目前清華簡的整理工作已近一半,未來成果的發布數量將達13至15輯之間。第五輯的整理工作已經啟動,內容比較接近第一輯,與《尚書》及相關歷史有關。
  • 清華簡《算表》入選金氏世界紀錄為最早十進位計算器
    本報訊(記者雷嘉)「清華簡」中的《算表》被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位計算器,昨天獲頒證書。清華大學收藏的這部分戰國竹簡可快速計算100以內兩個任意整數的乘積。「清華簡」的第七輯內容昨天也首次披露。
  • 《算表》是最早的十進位計算器
    最早的十進位計算器出現在哪裡?就在清華大學收藏的清華簡中。今天上午,金氏世界紀錄獨立核實認證:清華簡中的《算表》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位計算器。記者獲悉,《算表》也是我國留存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此外,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故事也在今天發布的清華簡整理報告中體現。
  • 十年破譯「清華簡」
    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研究員趙桂芳這樣講與這批竹簡的初識——「『如麵條一般脆弱』的竹簡被保鮮膜層層包裹著,打開一看,裡面既有汙物,又有黴點。」古簡下面用現代竹具作為託兒,本想起到支撐之用,反而成為菌害的「溫床」。  自此,趙桂芳、李均明和劉國忠等研究員放棄了一切休假,開始整整三個月的搶救性清洗保護。
  • 先秦時期算具被發現 可做乘法、除法和開方(圖)
    先秦時期算具被發現 可做乘法、除法和開方(圖) 在第四輯的整理報告上,共收入3篇清華簡文獻,重現了古代最早實用算具的真容,對歷史學、文獻學、科技史等領域的研究提供寶貴的研究資料。  據介紹,目前清華簡的整理工作已近一半,未來成果的發布數量將達13至15輯之間。
  • 清華簡《算表》為最早十進位計算器
    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清華簡《算表》為最早十進位計算器  光明日報北京4月23日電(記者晉浩天)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官23日在清華大學宣布,經過獨立核實認證,清華簡《算表》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位計算器。
  • 清華簡《算表》獲吉尼斯認證 為最早十進位計算器
    清華簡《算表》獲吉尼斯認證 為最早十進位計算器 原標題:   中新社北京4月23日電 (記者 馬海燕)清華簡《算表》23日在北京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算表》為中國留存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填補了先秦數學文獻實物的空白。
  • 「清華簡」發現戰國時期全新星象系統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介紹,《四告》是「清華簡」整理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四告》全卷有五十支竹簡,共4篇,分別是周公旦、周公之子伯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告辭。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書影。 新華社發  據介紹,《四時》與《司歲》連續編號,抄寫在同一卷。
  • 「清華簡」第十輯解開塵封:天文史、科技史價值不可估量
    「『清華簡』第十輯內容涉及天文、曆法、自然等諸多方面,對了解先秦時代社會思想文化帶來新的認識,其天文史、科技史價值不可估量。」11月20日,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上,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據介紹,「清華簡」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此次發布的五種八篇竹書,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
  •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臨床是國內免疫學最大短板|專訪
    清華醫學院院長、免疫學研究所所長董晨說。(來源:清華大學)免疫療法作為當今最火熱的癌症治療方法之一,最早在 2013 年被 Science 雜誌評為年度最重要的科學突破,此後,腫瘤免疫治療一直備受關注。
  • 這3所985名牌大學比肩清華北大,國內公認人氣最高
    清華北大作為國內實力最強、辦學水平最高的高等學府,是每個考生做夢都想考上的大學。但因為錄取的分數實在是太高了,讓很多考生望而卻步。但是你知道嗎,國內有3所985名牌大學比肩清華北大,在國內公認人氣最高。
  • 黃德寬:「強基計劃」與清華的「人文日新」
    「清華簡」是繼漢代孔子壁中書、晉代汲冢古書之後,2000多年來先秦文獻最重要的發現。10餘年來,在李學勤先生的帶領下,中心發布了十輯清華簡整理研究報告和有關研究成果,在海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出土文獻研究和保護中心還牽頭成立了「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組織全國11家單位開展甲骨、金文、簡帛等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攻關,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 發現最早古人類,尋找生命的希望
    迄今所知最早古人類化石圖邁(資料圖)尋找生命的希望——訪發現最早古人類的團隊負責人布呂內■新華社記者 陳晨「曾有人對我說:『我相信你將什麼也找不到。』」
  • 大篆簡草始有隸,晚清碑學蔚為風
    圖一:1942年於湖南長沙東南郊子彈庫戰國楚墓盜掘出土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件帛書的書體還保留有更多的篆字的結構、形體,只有個別字已經蛻變成帶有隸書味道的字體,如「元」字介於篆、隸、楷,其它的字仍然保持「篆書」的形體,儘管它是書寫在帛絹上,但是嚴格地講(個人觀點)這幅帛書應該算「篆書」!而不應該算「隸書」。
  • 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最早鎧甲化石(圖)
    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最早鎧甲化石(圖) 2014-08-24 12:24:19來源:北京日報作者:責任編輯:金鵬飛 最早厚齧科囓蟲  本報訊(記者 劉歡)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近期對緬甸琥珀內含白堊紀昆蟲進行研究時,首次發現中生代鎧甲化石、最古老筒形隱翅蟲化石及最早囓蟲化石等
  • 清華北大算個啥,進這些班級才算牛!姚班,智班,圖靈班你知多少?
    進了這些班,才算真正接觸了清北高校的「絕世秘籍」,毫不誇張地說,這些班級聚集了高端人才中的戰鬥機。他們是國家培養的頂尖棟梁,也是高校裡安身立命的「秘密武器」,一邊推動國家科學發展,一邊捍衛母校的國際地位。 那各大知名高校都有什麼大佬班級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
  • 清華類腦晶片再登Nature: 全球首款基於憶阻器的CNN存算一體晶片
    被認為具有「存算一體」潛力的憶阻器,因而成為類腦計算領域的熱門器件,被寄予提高算力,突破技術瓶頸的厚望。基於多個憶阻器陣列實現的存算一體化開發板該陣列晶片以憶阻器替代經典計算機底層的電晶體,以更小的功耗和更低的硬體成本大幅提升計算設備的算力,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計算框架「馮諾依曼瓶頸」的限制:大幅提升算力的同時,實現了更小的功耗和更低的硬體成本。
  • 打敗清華,戰勝北大,國內培養院士最多的大學,是浙江的龍頭老大
    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發現理想和現實是有很大差距的。說到我國最好的大學,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清華北大,但其實在我國還有這樣一所大學,它不僅有著和清華北大相當的學府實力,培養的院士還比這兩所學校要多。 1937年,國內局勢不太平穩,於是因為各種因素,浙江大學不得不西遷至遵義、永興等地繼續辦學,而這一待就是7年之久,這段歷史在建校史上被稱為「浙大西遷」。 在1998年,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等高校重新合併,並回到了浙江杭州,共同組建了一個新的浙江大學。至此,浙江大學的發展可以說是蒸蒸日上的。
  • 迄今所知最早古人類「圖邁」距今700萬年
    說起人類祖先,許多人印象中「輩分」最高的可能是著名的「人類老祖母」露西,但實際上在非洲發現的另一個古人類圖邁的年代更早。在中國,北京猿人聞名遐邇,但要論輩分也坐不上頭把交椅。那麼,世界各地最早的古人類都是誰呢?  新華社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傑,她介紹了迄今在世界各地發現的最早古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