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氣,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古人利用土圭觀測日影的變化,將每年日影最長之日定為冬至。之後又分別測定了日影最短、白晝最長的夏至日,以及晝夜等長的春分和秋分。到了秦漢年間,完全確立了「二十四節氣」。而把冬至作為節日則源於漢代,並相沿至今。為什麼古人對一個節氣如此重視呢?這就要從冬至的地理意義說起。

我們都知道,地球有自轉和公轉。在自轉中,地球是以貫穿南北兩極點的假象直線(地軸)為軸旋轉,面向太陽一面為「晝」,背向太陽一面則為「夜」,由此產生晝夜交替。在公轉中,地球是圍繞太陽以一條橢圓軌道轉動,公轉軌道形成的平面(黃道平面)與地軸並不是垂直的,而是形成一個66°34′的夾角,這就導致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太陽光入射的角度(太陽高度角)是不同的,晝夜的長短也不同。太陽入射角度越大、白晝越長,地球接受的太陽輻射就越多,溫度也就越高,由此產生了四季的變化。

冬至日這天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北半球太陽高度角最小,白晝也最短,冬至之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對冬至非常重視,會舉行祭祀或慶賀活動。這一傳統也不斷延續發展至今。
如果翻開日曆,你會看到今年的冬至是在公曆的12月22日,如果你再翻看其他年份,你會發現每年的冬至都是在12月21-23日之間。也許有人會產生疑問:為什麼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公曆中的日期是固定的呢?這是因為,我國傳統的曆法——農曆是一種陰陽結合曆。它既包括以月相變化制定的陰曆,如初一、十五,也包括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陽曆,如夏至、冬至。而現在國際通行的公曆也是一種陽曆。我國農曆中的陽曆部分與公曆系出同源,因此冬至日在公曆中的日期當然是相對穩定的了。同理,「二十四節氣」的中的其他節氣在公曆中的日期也是相對確定的,比如我們熟悉的清明節就是每年公曆的4月5日左右。
古人以其無窮的智慧制定出如此精密的曆法,著實令人欽佩。「二十四節氣」的確定更是鮮明地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彰顯出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創造力。2017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獲批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讓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文化生活中煥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