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二零一八年戊戌年冬至就快到了,首先小地在此向各位道一聲冬至節快樂。
在回答「冬至那天最重要的是幹什麼和為什麼古人把冬至定為12月22日」這兩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冬至」是什麼?
冬至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在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排二十二號,同時它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古代(包括現在的許多地方)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可見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冬至這一天由於太陽到達黃經270°,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日,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黑夜越長,甚至在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的現象,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
中國古代萬事講究陰陽,冬至是北半球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日,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受到太陽的輻射最小,隱含了陰陽交割、萬物亡寂、生機禁閉意蘊。
古人云: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冬至這一天即使是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的一天,但萬物總有陰陽轉換之時,冬至既是「陰」的終點,也是「陽」的起點,即「冬至一陽生」,正如那句名言「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一樣。
冬至,俗稱「冬節」,它的具體時間是按照公曆進行計算的,也就是西方國家曆法傳入中國之後才被引用的,即每年12月21或22或23日,並非題主所問及的一定是每年的12月22號,那時候的古人的意識裡是沒有陽曆之說。
冬至是一個自然節氣,它既表示了此時節的氣候和溫度,也融入了人文傳統在其中,在古代冬至是一個傳統的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日子,在歷朝歷代中出現了諸如漢朝五天假、唐朝七天假等,直至近代以來才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即便如此,在我國民間的許多地方,冬至節的一些傳統還是在不斷的延續著,如吃水餃、喝羊湯、吃湯圓等,人們以這種樸實的方式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更多原創類人文地理內容,歡迎點擊關注@地球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