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前後,太陽黃經達270度時,第二十二個節氣,這一天太陽基本直射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南回歸線,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古人很重視「四始」,即歲始、時始、日始、月始。春節是歲始,立春是時始,冬至是日始。「一年之中,冬至日起,白晝由短而長,亦可謂日始。」
2020年進入冬至時節的時間是12月21日 18:02。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有三層含義,一是陰極之至,陰氣最盛的時候;二是陽氣始至,陽氣萌生的時候;三是日行南至,陽光直射點最南的時候。
冬至前一天叫小至或小冬;當天叫長至或大冬;後一天叫至後。古人認為: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還有冬節、長至節、亞歲等俗稱。《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古代的時候冬至曾經是新年,所以民間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
據資料記載: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本來這一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中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用現代意思解釋就是:蚯蚓在土中蜷曲,麋鹿角脫落;泉水流動。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交纏在一起,結成塊狀,縮在土裡過冬;蚯蚓蜷曲不伸,抱團取暖,待來年開春回溫,它便再次化作大地的耕耘者,勤勉發奮,勞碌不休。
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鹿是山獸,屬羊,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雄麋鹿骨化的老角開始脫落,隨之又長出新的犄角,年復一年,更迭交替,犄角記錄下歲月的風霜。
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縱使天寒依舊,冰霜固結,泉底卻暗暗湧動,若遇東風吹來或日光漲溫,它們便冰消雪融。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北半球12、1、2大體上劃為冬季),但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已經明顯偏遲。因為從氣候學上講,連續五天日平均氣溫在10℃以下算作冬季。而節氣意義上的中國冬季則是從立冬開始,到立春結束,西方人則普遍稱冬至至春分為冬季。
冬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
所以,我國有俗話這樣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嚴格的來說只是進入冬至節氣的那個時刻才直射)。這一天,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小。
這一天,北半球各地的正午物影達到一年中最長。
△臨近冬至,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金光穿洞」罕見勝景再現。
在冬至前後,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在南半球的時間比在北半球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我國大部分地區寒潮頻擾,此時節,進入數九天,多低溫、暴雪。
古籍《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意思是說,從這一天以後到立春的45天,陽氣漸升,陰氣漸降,白晝漸漸變長,夜晚漸漸變短。
進入冬至後,氣候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階段,人們把這段時間每九天為一組,然後數著度過,也就是數九。
冬至是一九的第一天,從這一天開始數九,也就是交九。自冬至開始,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即人們常說的「進九」。2020-2021「出九」時間將在3月11日,「出九」(3月12日)之後,我國各地將迎來春暖花開。一般情況下較冷的時間段如下:
2021年三九時間:2021年1月8日-2021年1月16日
2021年四九時間:2021年1月17日-2021年1月25日
2021年五九時間:2021年1月26日-2021年2月3日
2021年六九時間:2021年2月4日-2021年2月12日
在我國不同地區,冬至起都進入數九寒天,但各地也流傳著不同的「數九歌」,但都生動形象的記錄著冬至到來年春分的物候變化。
華北地區就有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在我國不同區域,由於緯度熱量不同,數九歌也不同。
而江南地區則流傳
一九二九相見弗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篳篥。
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鷺宿。
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
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
七九六十三,布袖擔頭擔。
八九七十二,貓兒尋陰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並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冬至之後,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氣溫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於接收的熱量,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多,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此時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為寒冷。
「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
從冬至日起向後數九個九天,天氣就由「冰天雪地」轉為「春深日暖」了。因為「數九」的過程,正是寒消暖長的過程。所以人們常把這九九八十一天,稱作「九裡天」、「數九寒天」。民間保留有多種塗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冬至節,在吃食上也有講究,這一天有北方吃水餃、南方吃湯圓的習俗。俗話說:北方食餃,南方食粑。冬至如年,糯米做圓。冬至餃子,夏至面。冬至蘿蔔,夏至姜。
正如杜甫詩中所寫「冬至陽生春又來」, 我國都有慶賀陽至的習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在我國華北和東北大部分地方,冬至有吃餃子的習俗,據說吃餃子是怕凍掉耳朵,民間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餃兒」諧音「膠耳」。另外,還有多地有蒸冬的習俗,即用五穀雜糧面蒸窩頭、蒸餑餑等等。
相傳餃子原名「嬌耳」
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
一年冬天
張仲景見到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
耳朵都凍爛了
他心裡非常難受
冬至那天起
他叫弟子搭起醫棚,舍藥救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
「祛寒嬌耳湯」
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
在鍋裡煮熬後切碎
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
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
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
人們吃下後血液通暢、兩耳變暖
爛耳自然就好了
而這樣一個治病的「嬌耳」
慢慢演變成了我們現在吃的「餃子」
所以,冬至吃餃子
不僅僅是吃貨們的大「福利」
更飽含著濃濃的溫情
傳遞著人間大愛
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因此需要注意防寒保暖,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保持良好的心境,進行適當的禦寒鍛鍊。「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傳統滋補習俗認為,冬至是秋冬進補的關鍵期、黃金期。
冬至
(宋)王安石
都城開博路,佳節一陽生。
喜見兒童色,歡傳市井聲。
幽閒亦聚集,珍麗各攜擎。
卻憶他年事,關商閉不行。
小歲日對酒吟錢湖州所寄詩
(唐)白居易
獨酌無多興,閒吟有所思。
一杯新歲酒,兩句故人詩。
楊柳初黃日,髭鬚半白時。
蹉跎春氣味,彼此老心知。
江城子·龍陽觀冬至作
(元)尹志平
六陰消盡一陽生。
暗藏萌。雪花輕。
九九嚴凝,河海結層冰。
二氣周流無所住,
陽數足,化龍升。
小 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
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
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
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 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
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
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
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
路迷何處望三秦?
邯鄲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
冬至日獨遊吉祥寺
(宋)蘇軾
井底微陽回未回,
蕭蕭寒雨溼枯荄。
何人更似蘇夫子,
不是花時肯獨來。
冬 至
(宋)朱淑真
黃鐘應律好風催,陰伏陽升淑氣回。
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
八神表日佔和歲,六管飛葭動細灰。
已有岸旁迎臘柳,參差又欲領春來。
滿江紅·冬至
(宋)範成大
寒谷春生,燻葉氣、玉筒吹谷。
新陽後、便佔新歲,吉雲清穆。
休把心情關藥裹,但逢節序添詩軸。
笑強顏、風物豈非痴,終非俗。
晝永,使眠熟。
門外事,何時足。
且團奕同社,笑歌相屬。
著意調停雲露釀,從頭檢舉梅花曲。
縱不能、將醉作生涯,休拘束。
水調歌頭·冬至
(宋)汪宗臣
候應黃鐘動,吹出白葭灰。
五雲重壓頭上,潛蟄地中雷。
莫道希聲妙寂,嶰竹雄鳴合鳳,九寸律初裁。
欲識天心處,請問學顏回。
冷中溫,窮時達,信然哉。
彩雲山外如畫,送上筆尖來。
一氣先通關竅,萬物旋生頭角,誰合又誰開。
官路春光早,簫落數枝梅。
阮郎歸·客中見梅
(南宋)趙長卿
年年為客遍天涯。
夢遲歸路賒。
無端星月浸窗紗。
一枝寒影斜。
腸未斷,鬢先華。
新來瘦轉加。
角聲吹徹小梅花。
夜長人憶家。
辛酉冬至
(宋)陸遊
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
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
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
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
雪晴
(唐)楊凝式
春來冰未泮,冬至雪初晴。
為報方袍客,豐年瑞已成。
毗陵郡齋冬至晴寒
(宋) 楊萬裡
竹屋消殘半瓦霜,冰河凍裂一漁航。
不須宮線量曦影,化日今年特地長。
「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這一天,如果你不能回家,無論你多忙,都請別忘記給遠方的親人一個電話,你的一聲問候,是他們心中最溫暖的牽掛。
2020年,魔幻之年,
再過十天,2020年就結束了,
(註:傳統幹支紀年的庚子年
以立春為起始點,
亦有以除夕或「元旦」為起始點),
大家又將迎來新的一年。
即將過去的一年,
不知道你是否都心願達成?
未來一年,無論有多少殷切的期望,
地理蹊在這歲未年初之際都祝願大家:
心中所有的念想,
定能如願以償。
重刊者註:本文系謝皆兵老師舊作,原刊於2019年12月22日(點擊日期查閱)地理蹊公眾號。略有改動。
❤
下一節氣: 小寒
圖片來自百度搜圖、人民日報微信、新華社、央視新聞等
資料參考自百度百科
地理蹊
地理愛好者的家園
歡迎關注 | 分享
您的支持就是小蹊的動力
轉載需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