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講法,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日,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黑夜越長。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範圍最廣的一天。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日。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並且從今天起開始「進九」。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冬至三候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初候,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故為"蚯蚓結";
二候"麋角解"是說,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角便開始脫落,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鹿屬陽,山獸,感陰氣而在夏至解角,麋為陰,澤獸,感陽氣在冬至解角;
三候"水泉動",水乃天一之陽所生,一陽初生,所以雖然地表嚴寒,但山中的泉水已經暗暗始流動了。
民俗活動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史記·孝武本紀》:「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清嘉錄》則直言:「冬至大如年」,漢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國內部分地區一直延續著此習俗。
食物
北方在冬至時吃餃子,南方則吃米糰、長線面等食物慶祝冬節。之所以說"吃餃子不凍耳",並不是因為餃子與耳朵形似,而是為了祭奠古代名醫張仲景。相傳張仲景看到冬至人們特別容易凍耳朵,就以當歸、羊肉為餡做餃子散給百姓吃,因當歸、羊肉有溫補的作用,能使人體氣血充盈,所以耳朵就不再容易凍傷了。冬至前後宜吃:蔬菜,蒜苗、韭黃、香菜、白菜、白蘿蔔、蘑菇;畜類,牛肉、羊肉、狗肉;禽類,烏雞;水產,鯽魚、蝦;水果,獼猴桃、柚子、梨;飲品,豆漿、牛奶;藥材,人參、蓮子、山藥、當歸(適合氣血虧虛的人)。
來源:吉林科普微窗
原標題:《12月21日,冬至》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