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人類移民火星,和地球怎麼通話?唯有這種技術能做到即時通信

2020-10-18 科普大世界

今年將會有火星衝日的時刻,目前火星也正在向地球靠近中,因此今年被認為是極好的「火星探索年」,我國和美國、歐洲、俄羅斯等的航天機構都有火星探索計劃,未來一段時期內,人類將迎來「探火」熱潮期。

探索火星是為了將來登陸火星和向火星移民,屆時人類可以在火星表面建立封閉式基地,人類可以在其中模擬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在裡面就像在地球表面一樣生活,不過在這個時候,火星上的人類與地球上的人類通信打電話的話,就會出現一個延時的難題,因為火星離地球太遠了。

火星在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不到5500萬公裡,最遠的時候則接近4億公裡,即便以每秒30萬公裡的光速傳播通信信號,也需要歷時很長時間,在火星上說上一句話,無線電傳播需要歷時183.3秒才能到達地球,也就是說地球上的人,需要在三分多鐘之後才能聽到火星上的人剛說過的一句話,而如果在最遠的距離上,那麼無線電信號就需要傳播1333.3秒鐘才能到達,也就是說需要歷時22.2分鐘才能聽到來自火星上的人的話語,很顯然這是很不方便的。

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這或許就需要用到量子糾纏了,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於量子系統中的物理現象,其中的基本粒子會有某種狀態上的共性,比如兩個基本粒子屬於一個量子系統,那麼改變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另一個粒子的狀態也會跟著改變。

以兩顆向相反方向移動但速率相同的電子為例,即使將它們橫跨整個太陽系,也仍會保持關聯性,當其中一顆電子狀態發生變化,那麼另一顆也會幾乎同時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這是量子糾纏現象,很顯然,利用這種方式來傳遞某種信息,要比用光和無線電來傳播信息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因為如果用光速橫跨海王星的環形軌道,也需要歷時500分鐘,大約8.3個小時,而利用量子糾纏現象的話,信息傳遞則幾乎可以同時進行。

目前還無法說清量子糾纏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也無法說清,他們可以在多麼遙遠的距離上才有效,甚至無法具體說清這種「鬼魅似的超距作用(愛因斯坦語)」,一般認為是因為在量子的世界裡,當幾個粒子彼此相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因此無法單獨描述單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那麼各個粒子表現出來的共性狀態就被叫做量子糾纏或者量子纏結。

這樣的糾纏的技術成熟之後,那麼人類移民到火星上後,火星與地球之間的通訊將不再是問題,進行即時的電話和視頻應該也都是可以實現的。

相關焦點

  • 移民火星,人類能活下來嗎?
    2010年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提出,面對地球有限的資源和不斷膨脹的人口,人類長期生存的唯一機會不是留在地球,而是向外太空尋找出路。他預測,2050年,人類將實現火星移民。霍金負責預測,有人負責執行。此後,NASA、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等均公布過火星移民計劃。這是迄今離人類徵服另一個星球最近的行動。但與此同時,也有人認為這個想法「不靠譜」。
  • 人類計劃將來要移民火星,那麼從地球到火星,到底要多長時間呢?
    人類計劃將來要移民火星,那麼從地球到火星,到底要多長時間呢?人類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兩百多萬年了,從猿人到現在的人類經歷很漫長,以前人類因為吃的不好,營養問題和醫療不到位,所以很容易生病,一點小病都會失去生命,以前拉肚子都是絕症,但是現在各種條件都好了,人口繁殖也越來越多,對環境的影響很大,慢慢的就有人不滿足了,想要去外太空找新的「地盤」,有人看上了火星,如果人類計劃移民火星,那麼從地球到火星,到底要走多長時間呢?
  • 人類會移民火星嗎?十問首次火星探測
    在這個過程中,環繞器在中繼通信的軌道,為火星車提供通信鏈路,環繞器上相關的載荷會開展科學探測,大概運行90個火星日以後進行軌道調整,這裡的火星日大概和地球日的時間差不多,進行軌道調整之後,它會進入一個遙感的使命軌道,開展相關的科學探測。7 火星探測有哪些難點?鄭永春:火星探測是一個技術非常困難的項目,現在為止全球進行了40多次火星探測,成功率不到一半。
  • 人類移民火星的願望能成真嗎?火星會成為第二個地球嗎?
    央廣網北京7月23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火星,至今仍是人類尚未涉足之地。火星在文學作品中登場的機會不計其數,更是無數科幻電影中的主場地。老舍筆下,火星被貓國人統治;電影《火星救援》裡,主人公靠自種土豆獨自在火星上生存了四年。無論天馬行空的無限想像,還是基於科學的超前推測,人們對火星寄予厚望。人類移民火星的願望能成真嗎?火星會成為第二個地球嗎?
  • 未來人類移民火星,或許不再是夢想
    自從人類探索宇宙以來,從來就未停息過,比如中國古代對星空的觀察,以及神話中的嫦娥奔月,這些都是人類對宇宙探索的強烈欲望,特別是近代人類登上月球之後更是對宇宙探索充滿了好奇。為了解決地球上資源缺乏和人口眾多的問題,人類把目光瞄準了火星,所以近段時間以來,有些發達國家已經將探索車送到了火星,通過傳回來的圖片可以看出,火星上一片荒涼,就像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一樣,一眼望去毫無生機。
  • 周期性出現的「火星合日」,會成為將來地球和火星通訊的最大障礙
    水星和金星溫度太高,環境惡劣基本排除了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將來改造的可能性,那麼位於地球軌道之外的火星就成為了人類重點進行探索的行星。太陽系示意圖人類探索火星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個是火星有沒有可能存在生命或者曾經存在生命的痕跡,第二個是將來人類能不能把火星改造成人類能夠定居的星球。
  • 人類到底能不能移民火星,地了解這三點
    不只各國官方牽頭頻頻發射探測器探索火星氣候環境,SpaceX公司馬斯克也將畢生夢想放在火星移民上,據悉,馬斯克造汽車,搞新能源,造火箭都是為將來火星探索移民奠定技術資金基礎,並計劃在2050年將100萬人送上火星,一圓火星移民的畢生夢想。那火星到底有何獨特魅力,引得諸多航天大國,航天大咖耗費巨資去深入探測?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有實現可能嗎?我們距離火星移民還有多遠?
  • NASA開始計劃火星移民,2024年第一批太空人前往火星,能成功嗎?
    火星是最佳宜居星球首先,從距離看,地球的資源有限,想要大規模的遷移就必須要有宇宙飛船和能源物質,這些都是資源。地球的資源有限,所以我們不能長久地待在地球上。實際上,在太陽系中還存在比火星更好的宜居星球,但因為距離太遙遠,我們現有的資源不能支持我們進行大規模、長時間的遷移。而火星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它是地球的鄰居,所處的宇宙環境和地球很相似,人類能夠儘快的適應。
  • 火星曾是另一個地球?人類為何要移民火星?
    火星曾是另一個地球?人類為何要移民火星?提到火星,很多朋友會想到一顆赤紅色星球上毫無人煙。但你知道嗎?火星是一顆類地行星,之前曾遍布河流和液態水,和地球相似。火星每年都會有沙塵暴發生。火星表明有很多乾涸的河道也從側面證明其早期是存在大量液態水的。人類為什麼想移民火星呢?首要原因就是火星和地球極其相似,而且相對距離也是比較近的。火星存在大氣,也存在水源,如果以後技術發展了,人類也許就能在火星上種植植物,提高火星大氣中的含氧量,最終打造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
  • 人類的未來會是移民火星和星際旅行嗎?
    華為公司顧問田濤在他的那本《我們為什麼愛做企業家》(後續會分享)中,推薦了一本用來打開視野、暢想未來的著作《人類的未來——移民火星、星際旅行、永生以及人類在地球之外的命運》(中信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作者美籍日裔物理學家、超弦理論創始人之一加來道雄。這是一本非虛構類的科普著作。
  • 如果地球毀滅,人類能移居火星嗎?
    聲音  移民派:火星和地球最為相似,人類移民沒問題  1996年,「火星探路者號」觀測顯示,早期歷史上的火星環境可能和地球更加相似,其地表可能曾經存在液態水。2011年,「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拍到日偏食,發現古河床遺蹟,取得火星有水的有力證據,測定了火星年齡,發現火星有機物……越來越多的探測證據證明火星和地球如此相似。有朝一日,火星將會適合生命的繁衍。人類移居火星,絕對沒問題。  反對派:火星生態環境十分複雜,根本不適合人類移居  火星大氣稀薄,只有地球的1%,主要由二氧化碳、氮氣、氬氣、微量的氧氣和水汽組成。
  • 馬斯克:火星移民不是夢!30年內,百萬人類或將成功移民火星
    那麼,在未來30年內,人類憑著日益進步的科學技術,能成功移民火星嗎?1.6%的氬氣和0.15%的氧氣及0.03%的水汽組成,可以說,火星上是幾乎沒有氧氣的。,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卻很殘酷,30年內人類登上火星或許可能實現,但要移民火星,涉及的問題就多了去了,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或許上千年,或許上萬年才能夠真正實現。
  • 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還沒有影,就已經改變了地球的技術生態
    不管如何評價,針對火星移民計劃的各項準備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從太陽能發電、純電動汽車、真空膠囊高鐵到獵鷹火箭、龍飛船、星艦,再到最近的星鏈計劃,每一項技術都是火星移民計劃的剛需。而在地球上實施這些計劃過程中,相關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商業利益和技術突破。
  • 如果人類要移民火星,那麼和水熊蟲的基因改造是必然的嗎?
    按照人類如此發展的勢頭,移民火星必然會發生,因此人類也將火星載人任務列入在本世紀計劃之中。但是對於將來移民火星不回家的人來說,要長期適應這樣的環境,並且保持安全和健康,那是一項難以攻克的難題,或許只有基因改造才能克服
  • 如果人類要移民火星,那麼和水熊蟲的基因改造是必然的嗎?
    按照人類如此發展的勢頭,移民火星必然會發生,因此人類也將火星載人任務列入在本世紀計劃之中。然而,面對這項任務,我們還有很有問題需要克服,尤其是對於太空人。他們需要在一定時間內承受高輻射、失重引起的骨骼變輕等身體上的不適,慶幸的是,只要太空人回到地球休養後,就能保持一個相對良好的狀況。但是對於將來移民火星不回家的人來說,要長期適應這樣的環境,並且保持安全和健康,那是一項難以攻克的難題,或許只有基因改造才能克服。
  • 移民火星——不僅僅只是設想
    就未來的太空計劃來看,一是月球、二是火星、三是小行星帶,它們都是人類前往更深太空的天然跳板,可以磨練科技、儲備技術,為將來更好的探索利用太空做準備。火星移民可以想像,未來人類肯定會走出地球,前往新家園,這幾乎是板上釘釘子的事情,第一步該去哪裡?火星還是月球?
  • 馬斯克和他的火星移民計劃
    從人類第一次看見火星開始,無數的人就開始嚮往這顆星球,並且有無數的猜測,是否有生命,是否適合人類居住之類的,但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限制,一切的火星計劃都還只存在於紙上,但是最近有一個人想要將這種夢想變為現實。
  • 地球的「同胞兄弟」,火星為何能成移民首選?這個概念要清楚
    ,所以至少以人類技術領域來看,目前只有地球一顆星球,可供人類居住。例如,地球和火星的自轉周期大致相等,公轉是地球的兩倍,也就是說火星上有和地球一樣的黑白天以及四季變化,不過相當於地球上兩年一次。不過也有個問題,火星比地球要小很多,大約只有地球的一半,而質量只有地球的11%,表面積相當於地球上所有的陸地面積,不過考慮到火星上沒有流動的水,所以大致上看,如果真能實現移民的話,倒可以直接按照地球上國家面積大小進行劃分,不用打架。
  • 火星探測之中國「天問一號」:人類外星移民,也許並非遙不可及
    不斷地環境惡化和戰爭摧殘,地球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是最適宜的居住地嗎?第三就是對於縹緲宇宙中的那些文明猜想。如果人類一直閉門自居,會不會有一天遭受高等文明或者外星生命的大舉侵犯呢?加上之前在火星上發現河流的印跡、在巨大的地坑中能偵測到甲烷等(甲烷的存在可能意味著火星上可能存在著微生物)。也許以前的火星,和地球一樣生機勃勃。因此存在生命的可能性非常大、發現生命後的移民距離也是非常合適的。
  • 人類移民太空能去哪?火星「淘汰出局」,科學家發現「超級地球」
    科學家對地球的環境發展也感到焦慮,由於人類還在不斷發展,未來人口會越來越密集,但是地球的陸地面積是有限的,在人類的加劇膨脹下,地球只會變得越來越擁擠,於是科學家提出了太空移民的設想,美國科學家擬建太空城,設計方案為一個旋轉的圓筒,直徑為2800米,這個空間將容納1萬名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