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來鄰居重聚首
讓幸福時光倒流
徐文
同事聚、朋友聚、同學聚……現在的聚會可真不少呢,老人呢,只有在家呆著羨慕的份。如今提倡精神贍養,觥籌交錯歡聲笑語中,你可想到,讓父母和他們多年不見的老朋友聚上一回?這可比送他們海參鮑魚更叫他們開心……
遠親不如近鄰 歲月見證真情
小時候,我家住在友好廣場南的一座日式大樓裡,那時它巍然屹立在灰板條子日式小二樓的包圍中,真算是鶴立雞群。周圍人都叫它「幹部大樓」,它的四樓平臺鋪大水泥磚,是大人乘涼孩子玩耍的好去處;五樓平臺則鋪油氈和小石粒,「文革」中不上學的孩子正好用來放雞。樓中的孩子成群。過年提著小燈籠排隊滿樓串,聚到大廳裡開晚會演節目,家長們都出來捧場,紅紅燈火映紅了大人孩子的笑臉,真是現在孩子想都想不出來的景象。
白天,誰家也不插門甚至夏天都敞著門,孩子隨便出東家進西家玩,一塊寫作業、剪剪紙……大人們也是常常串門聊天,下雨有人幫著收衣服,誰家缺點什麼就互相借一借,比起現在各人回家把門關得密不透風,鄰裡多年互不認識的情形來,那簡直就是夢裡的桃花源了。動亂中有些家庭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連家中最親近的親戚也紛紛「劃清界限」,可老鄰居們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互相還是那麼親,老樓成了那辛酸年月中難得的溫情港灣。1969年,我家和大部分鄰居紛紛下鄉,從此大多再也沒回到老樓居住。不過,我們三樓這茬最小的女孩,有6個人還一直保持聯繫,如今經常聚會。當然免不了要互相問候父母,回家又講給父母聽。父母總是刨根問底地老也聽不夠。有一天,一個姐妹說,咱們一起挨家走走,去看看老人吧,這個動議得到大家熱烈響應。我轉念一想,算算老人們也是38年沒見面了,彼此也會十分想念,我們去看望,哪有讓老人們自己聚一聚更讓他們高興啊。我這個倡議,立馬博得大家的鼓掌叫好。
六家孩子發起 六家老人樂得睡不著
回家和父母一說,老人樂得睡不著,天天掐著指頭盼日子,老媽不但盤算著要穿哪件衣服哪雙鞋,還非要先試一遍照一照不可。不料好事多磨,有家老爸感冒了,只得延期。這下可好,姐妹們紛紛來電話,說各家的老人都像小孩子盼過年一樣著急得不得了呢!
7月15日是周日,大清早,父母就起來了,穿好了衣裳打點整齊,就催著要走。姐姐去買了大紅紙,早早趕到酒店「布置會場」。等我推著父親的輪椅一進來,嗬,只見對聯已高高掛起:「麗日融融欣看知交卅載聚 歡聲連連共憶睦鄰一生情」橫額是「中原街34號鄰裡歡聚」。母親也坐著輪椅進來了,老人們一見面,那場面,要多感人有多感人。想想吧,他們分別時,恰是現在的我們這般大的人,女的是風韻猶存,男的是年富力強,一轉眼38年過去,他們全是白髮蒼蒼的八旬老人了。儘管那麼多年未見,老人們彼此還都認得出來,你握著手他抹著淚,老人們笑了哭,哭了又笑,弄得我們這些孩子也直擦眼睛。
遺憾的是,王雲的父母因為身體不適,到底沒能來,其餘五家,除了賀家媽媽已經過世,齊刷刷的都是老兩口高壽過完了鑽石婚呢!最年長的是我父母,媽媽八十八,父親八十六。
當年鄰居喜相逢 幸福時光重現
大家公推我姐做了主持人。老父第一個講話,他獻上了特意為今日歡聚寫的一首詩「三十年前是善鄰,互通聲氣自相親。風華歲月忙工作,休憩時分聊世塵。繞膝兒童均立業,滿頭烏髮已成銀,難得今日重聚首,家興國盛老來新。」
媽媽也即席講話,她深情地回憶了那難忘的歲月。特別是表達了對賀平媽媽的緬懷,媽媽說:當年,我家兩個兒子要下鄉,可老徐工資停發,我病休勞保,儲蓄又被凍結,眼瞅著拿不出孩子的行裝,我在老賀家門口轉了半天,就是不好意思進去借錢,賀平媽媽在門裡看見了,出來問,大嫂,你有事?我說要借十塊錢,她熱情地答應著,還問「夠嗎?再多些吧,以後想用儘管來。」錢不在多少,難得這份情意,倘她還在,我們老姐妹一定要好好聚聚,讓我好好謝謝她。媽媽又憶起當年於明阿姨不怕受牽連,接待了下鄉後回城辦事的我家人。於明阿姨連連笑著擺手「那算不得什麼,誰叫咱們相處得像一家人哪!」
話題又轉到老人們的老人身上,趙霞媽媽和蘇薇媽媽,都將孤身的老婆婆侍候到近百歲高齡,我家爺爺奶奶也是在我家養老活到高壽。媽媽那一代的人,孝字當先,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有了一口好吃的,也要送到老人的嘴邊。他們的孝行,潛移默化播撒在我們這代人的心中,如今,這六家老人,都得到了兒女的悉心照料。老人們吃著、說著,笑得格外開心,儘管都是高齡老人了,可談笑風生一點也不覺得累,誰也不願散。
我們這一桌,也因為老人們的幸福快樂,聚會得別有味道。姐姐即興跳起了小時候的舞蹈,老人們樂呵呵鼓掌,說她跳得還像小時候那樣輕盈可愛。特意從日本趕回來的賀平和哥哥賀利唱起了童年的歌「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裡穿行……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真的,再一次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我們都覺得好幸福。大家爭著買單,服務員卻告知已有人為我們這兩桌買了單,原來,我愛人趁開會間隙特意趕過來悄悄為我們結了帳。
回來後,老人特別欣慰興奮,他們互通電話,暢談往事今天。不久,我的父親永遠離去了。這張與老鄰居們的合影,成了他最後一張照片;這首詩,成了他最後的一首遺詩。我和姐姐都為替父輩們操持了這次聚會而感到慶幸。我們也想告訴別的兒女們,為老人盡孝,有了想法就趕緊做,千萬不要等,飯能等菜能等,孝敬老人不能等,一旦子欲養而親不在,那後悔藥可沒處買去。要知道不僅是讓老人吃好穿好住舒坦是孝順,老人的精神生活更重要,有空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陪老人出去走走,幫老人聚聚朋友,都是可以做的,這可能比用金錢孝敬老人更讓老人快樂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