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武漢海關數據統計,
2018年,
武漢市進出口總值2146億元,
增長10.9%,
再次創造歷史新高。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後,武漢市通過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構建與國際市場全面對接的商務合作平臺,推進優勢產能和裝備製造國際合作,開放型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中部國際經貿合作高地雛形初現。
日前,原武漢市外貿局局長王作相公開了一張珍貴的老照片,記錄了1985年,時任武漢市委書記黎智來到廣交會,考察武漢展團並和工作人員座談的情景。
(左一黎智 右一王作相)
已年過八旬的王作相老人說,當時武漢市剛剛獲得對外貿易經營權,出口主導產品是面紗、混紡紗和棉坯布、混紡坯布,第一年出口額僅數百萬美元。
王作相老人:
「經貿部給每個代表團一個辦公室,武漢市也分了一間辦公室,但辦公室是辦公的,它不是交易的,交易區沒有,因此各公司在各個地方沒有現成的位置,最後在樓梯口擺個攤子,在那裡搞起來。」
統計數據顯示,從1985年到2018年,武漢不僅出口額連跨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5個數量級,貨物結構也從「兩紗兩布」、服裝、鋼鐵、農產品為主,轉換成高新技術產品為主。高新技術產品從零起步,到現在佔出口總額六成,增幅位居全國前列。
以生產移動智能終端的聯想武漢基地為例,該公司2018年年產值400億元人民幣,出口額達363億元,平均每天出口額接近1億元,是1984年武漢市全年外貿金額的10倍以上。
聯想(武漢)產業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從建廠開始到現在,累計到去年12月份,產值已經接近了1900億元人民幣,同時累計出口超過200億元美金,連續4年保持全市第一。
據武漢市商務局介紹,武漢進出口持續增長歸因於對外向型企業的培育,和對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視。目前,聯想、富士康、烽火、東風等一大批以全球為市場的外向型企業落戶江城,並成長壯大。
同時,國家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在武漢形成了光纖光纜、計算機、電子晶片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2018年,武漢有外貿進出口實績的企業近5千家,43家企業進出口額在10億人民幣以上。
該負責人表示,武漢市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有很多新舉措,特別是放管服這種改革,為企業減負,激發了市場活力。大概一年前,武漢市開展了一個千名局級幹部服務千家企業活動,保障的領導專職對接武漢聯想,切實提高了企業發展問題的解決效率,所以這三方面共同促使聯想的業務在武漢不斷壯大,不斷發展。
增加進口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2018年11月,武漢市在首屆進博會上採購額達到數百億元,有力促進了武漢產業轉型升級、市民消費升級和城市進一步發展。
信息來源:武漢自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