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朋友在微信上給我發了一段很長的話。
她說,感覺自己患了精神分裂症,在家人面前是一個淑女懂事的女生,在朋友面前又變成了,一個可以撩起袖子,張口就來葷段子的女漢子。
但是在老闆面前又是一個只會埋頭苦幹怯生生的實習生。
圖片來源:堆糖
但是仔細一想,其實現在的人啊多少都有點病。那就是在不同的人面前,分裂出不同的人格、狀態。這種病不是生理上的疼痛,而是心理上的。
今天,我採訪了身邊的朋友,發現大多數人都有一些「奇怪的病症」。
圖片來源:堆糖
現代人的「心理疾病」
桃子端坐在電腦面前,有條不紊的工作著。
在別人眼裡她是一個熱愛工作並且業務能力很棒的人。
就算客戶強拉著桃子談天談地談風水,她還是能淡定的笑著回答,並裝作一副,自己對這個話題有強烈欲望的模樣,在客戶面前,桃子是一個耐心專業的人。
但是,只有桃子自己知道,當她對著電腦工作的時候,腦子一直在給自己找辭職的藉口,當她和客戶談笑風生的時候,內心已經祈禱了一萬次快點結束這場尬聊。
桃子能忍住雙11剁手的誘惑,聚餐時的美食,但唯獨一顆想辭職的心怎麼都按捺不下來。
桃子覺得自己馬上又要爆炸了。
一個人在外地上班,總想找一個人聊天,說說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情,在黃色和綠色之間猶豫不決的時候能有一個人幫忙做決定。
但是當手機突然振動,提示有人在大群裡面艾特自己,心臟突然感覺停了一拍,不會是犯了什麼錯誤吧,提著一顆心去點開,還好,是艾特所有人。
有很多人跟小陳一樣,希望收到除了微信運動之外的問候,卻又害怕微信響起,有新消息。
手機鈴聲突然響起,發現是領導打來的,心臟突然跳的很快,已經下班了,這個時候打來不會是讓我回去加班吧,要不然就裝作看不見吧。
小陳覺得自己要得心臟病了。
慧姐在大家面前是一個霸氣外露的人,能和任何人侃侃而談,微信裡面有數不清的聯繫人。
在大家面前慧姐是一個社交廣泛的人,大家都羨慕慧姐的人際關係和處事不驚的氣場。但是,當慧姐離開公司之後,只想與世隔絕,沒有人會想到自己。
在私人時間的任何場合,慧姐很怕遇到熟人,哪怕在很遠的地方看到同事也選擇換條路走。
如果遇到了,又要免不了一頓寒暄和問候,這是慧姐能設想到的最糟糕的情況。
慧姐覺得這個時候的自己,像極了一位社交恐懼症患者。
小廟是公司的開心果,每個人都很喜歡她,都說一個宿舍4個人有6個群,公司也不例外,除了大群裡面,還有各種小分組.
而小廟不但存在於大多數的群裡,還異常的活躍。
無論什麼話題,小廟都能接起來並且和大家熱聊,她喜歡說給別人聽,也喜歡做一個傾聽者。
但周末的小廟,卻顯得意外的安靜,她最享受的時間是一個人去看一場電影,一個人坐在家裡吃著外賣看著韓劇傻樂,不用在乎任何人的感受,也不用刻意合群。
小廟很享受這份短暫的「孤獨」。
離約定時間還有4個小時,文文正絞盡腦汁想著如何拒絕這場馬上到來的約會。怎麼樣的藉口聽起來比較合理,讓對方不會生氣,
「家裡來人了」,這個藉口上次才用過。
「肚子不舒服?」,不行不行,這個理由太假了......
兩天前,文文和朋友看到一家博主推薦的商店,勾起了兩個人的興趣,並且爽快的約定這場約會。
其實到昨天晚上她都是很期待的,但是今天早上起來,文文內心冒出了一萬個理由想拒絕掉這場約會,並且祈禱,對方也想取消這場約會。
文文總是這樣突然的冒出放鴿子的想法。
現實和自我的矛盾
這上面的幾種「心理疾病」,你中了幾個?
其實,這些「心理疾病」我們大多數人都或許有。
只是久而久之我們把這種奇怪的現象變成了自己的一種習慣。
而這些習慣,不過是一邊想取悅自己,一邊又不得不向現實低頭的矛盾中形成的。
圖片來源:堆糖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事情。從而導致我們自動分裂出一些其他的「人格」。
把世界劃分成兩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努力的去適應環境,和現實鬥爭。
在自己的世界裡,可以大口的喘氣呼吸,不考慮任何人,只單純的做自己。
所以,在我看來這種「間接性的人格」,只是我們對自己的一種釋放和緩解。
圖片來源:堆糖
現實和自我的矛盾造就了多面性的我們。
有的人渴望有人找,卻又害怕微信響,有的人喜歡獨處,卻又樂於與人交際。
這是我們現代人的病,也是我們現代人的生存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