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科技活動周|是誰「造就」了氣候?

2020-09-05 雙鴨山焦點

我們都知道天氣和氣候不是一回事兒,那它們有區別呢?

1、概念不同:

天氣是指某一地區在某一瞬間或某一短時間內大氣狀態和大氣現象(如風、雲、霧、降水等)的綜合。氣候是在某一時段內大量天氣過程的綜合。它不僅包括該地多年來經常發生的天氣狀況,還包括某些年份偶爾出現的極端天氣狀況。

氣候是在多年觀測到的天氣基礎上所得出的總結和概括,是在一定時段內由大量天氣過程綜合而得出的長期大氣過程,二者之間存在著統計聯繫,從時間上反映出微觀與宏觀的關係。

2、從時間尺度上講:天氣是短時間的,氣候是長期的

天氣具有多變性,氣候則比較穩定

在同一時間內不同地區的天氣不完全一樣,同一地區不同時間內的天氣也常常是不同的。氣候一般比較穩定,而且一個地方的氣候特徵受它所在的緯度、高度、海陸相對位置等影響較大。

形成原因不同:天氣由氣團、鋒,氣候則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性質和人類活動長時間相互作用下形成

3、天氣是氣候的基礎,氣候是天氣的總結和概括。

是什麼「造就」了氣候呢?

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是地球大氣運動的驅動力,是形成氣候的主要能源。太陽輻射維持著地球表面與大氣之間各種形式的運動過程的平衡,氣候取決於接收到的大陽輻射和散失(反射、散射和放射)的熱量之間的平衡。

太陽輻射分布的不均勻性是造成各地氣候差異的根本原因。由於地球是一個球體,不同緯度帶上太陽照射角不同,所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熱量)也不同。一般來說,緯度越高太陽照射角越低,所得到的太陽輻射也就越少,溫度就越低,反之溫度就越高,這就使得相同或相近緯度帶上各地氣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同緯度帯上的氣候就有很大的差異。

海陸分布與地理條件

海陸分布與地理條件對形成氣候有重要影響。海洋佔地球表面總面積的71%,陸地僅佔29%。海洋不僅面積遠大於陸地,而且和陸地具有不同的熱力學特性。

海水熱容量大,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大部分被海水吸收,熱量被存貯在海洋內部,升溫緩慢但降溫也慢。陸地熱容量相對海洋小得多,沒有貯存大量熱量的能力,增溫快降溫也快,因此形成冬冷夏熱的氣候。

地形地勢對局部氣候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在高大出地和高原地區,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降低,氣候垂直變化顯著,輻射強,氣溫的年較差小,而日較差大,形成高原山地氣候。

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是大氣中熱量、水分輸送和交換的重要方式,對氣候的影響十分顯著。由於緯度的不同和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不均,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存在明顯差異,熱力差異引起的氣壓差以及地球的自轉運動等形成了大氣的運動,這就是大氣環流。大氣環流既有全球性的環流運動,也有局地性的環流運動。

來源:氣象數據網

【來源:集賢氣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新蔡縣氣象局:多形式開展氣象科技活動周宣傳
    映象網訊(記者 黃向陽 實習生 馬彬 通訊員 張毅恆)8月24日,新蔡縣氣象局組織業務人員走上縣城繁華街頭,開展現場諮詢等多種形式的氣象科技宣傳周活動。活動緊緊圍繞「科技戰疫、 創新強國」這一主題,在縣殷實園廣場懸掛條幅,擺放防雷防災、汛期宣傳面板,為過往群眾發放專版《氣象科學》、氣象災害防禦手冊、中小學氣象災害避險、人工影響天氣等科普宣傳資料,並通過「新蔡氣象」微信公眾號和抖音號向廣大群眾講解「智慧氣象」的含義及氣象防災減災、防禦雷電等知識。
  • 一圖玩轉2018年氣象科技活動周
    一圖玩轉2018年氣象科技活動周 【字體:大 中 小】 湖南氣象服務簡訊服務省市氣象臺權威發布,定時提供全省各市縣最新天氣預報
  • 關注「氣候與水」 各地世界氣象日線上活動精彩紛呈
    每年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為「氣候與水」,呼籲共同關注氣候變化和水。各地氣象部門結合主題,「以線上為主」的原則積極開展與參與各項紀念活動,參與氣象科普線上講座和公開課等全國性線上活動;加強與水利、應急管理、衛生健康、科技等部門聯動開展宣傳;製作新媒體產品,通過新媒體傳播提高宣傳有效性與公眾參與度。    「雲端」科普課堂 引學生紛紛點讚
  • 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火熱進行 院士「科普講堂」開講
    央廣網北京8月28日消息(記者孫冰潔)8月27日下午,在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氣象專家許健民主講的首期「氣象科普講堂」在線上線下同步開講。許健民院士主要從事氣象科研、業務及衛星氣象的應用服務工作,曾任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總工程師。
  • (活動發布)跟著學霸遊科大 這個科技周,我們不一樣
    2018科技周主題:科技創新 強國富民說起中國科大的科技周,那是人山人海,作為每年一度在家門口的科技盛會,那是一次不容錯過的教育機會。活動亮點1、玩轉科技周,中科大東、西區九大展位重點參觀,先研院獨立線路不虛此行。2、小隊參觀,全程科大學霸帶隊講解,商報老師隨隊,安全可放心。3、現場領取科大科技周禮品包,讓孩子收穫滿滿,滿載而歸。
  • 預告|郭守敬紀念館舉辦科技周系列宣教活動
    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將於8月23日至29日舉行。今年科技活動周的主題為「科技戰疫 創新強國」,郭守敬紀念館作為首批河北省科普示範基地,結合館內優勢,精心策劃了一系列主題活動。現將活動安排公布如下:活動預告一 天文儀器科普展➤8月23日上午10:00地點:郭守敬美術館活動內容: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勤於觀測,留下了豐富的天象記錄、星圖等。從春秋戰國開始,為了提高觀測精度,天文儀器代代創新,渾儀、簡儀、天體儀等,以其雄渾精美而聞名於世。
  • 各地氣象部門積極開展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
    圍繞2012年世界氣象日主題「天氣、氣候和水,為未來增添動力」,山東氣象部門面向廣大市民開展了氣象科普知識諮詢、氣象科技服務推廣,公共氣象服務滿意度調查等主體活動。紀念活動現場,移動氣象臺、人工增雨火箭發射架等眾多高精尖的氣象儀器、設備走向前臺,與廣大市民見面,附之以氣象科技人員的現場講解,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 「退休專家」稱太陽活動引發氣候災難?
    學術界,一般用太陽黑子相對數來表徵太陽活動長期水平的高低,習慣上將1755年黑子數最少時開始的活動周稱作太陽的第1個活動周,目前太陽活動已經進入第24周太陽活動的末期,根據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發布的預報結果表明:「第25太陽周可能始於2020年1月前後(±6個月),將於2031年6月前後(±6個月)結束,長度約11.5年,太陽活動總體活動水平與第24太陽周大致相當
  • 2020 紐約氣候周,隆基來了!
    9月21日至9月27日,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氣候活動之一——紐約氣候周(Climate Week NYC),將如期舉行。作為全球最具價值的太陽能科技公司,隆基今年將深入參與到紐約氣候周活動之中,展現中國企業的擔當與作為,展示隆基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責任感。活動期間,隆基會和大家一同分享我們在氣候變化方面的案例以及行動計劃。
  • 全國科技活動周「科學之夜」活動成功舉辦
    2020年8月25日,全國科技活動周「科學之夜」活動在北京天文館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科技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主辦,北京天文館承辦。本次「科學之夜」活動邀請了科技工作者、外國專家、科普講解員、醫務工作者、大中小學生、文化教育工作者、媒體和志願者代表等共同演繹了一場精彩紛呈的「仰望星空」科學故事會。配樂詩朗誦《死神與我們的速度誰更快》謳歌抗疫英雄,致敬每一位在疫情中挺身而出的「逆行者」。
  • 世界氣象日!豐富的線上活動邀你走近氣象知識
    以線上為主,用新媒體、融媒體傳播世界氣象日主題和氣象科普知識。記者從省氣象局獲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世界氣象日,省氣象局組織了豐富的線上活動,讓大家足不出戶了解氣象知識。在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到來之際,陝西省氣象局、陝西省氣象學會聯合組織全省氣象部門於3月中旬-4月中旬開展系列紀念活動。
  • 鐵塔之下 守望天空|重點實驗室巡禮
    它是地圈、水圈、冰雪圈、生物圈與大氣圈間物質、能量交換的界面和關鍵區域,對氣候和環境的變化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人類的日常活動、工農業生產以及普通軍事活動均集中在該層,工程活動如航空航天、高層建築設計、風能和太陽能利用等也與大氣邊界層密切相關。「可以說,人類99%的活動都是在大氣邊界層開展的,因此大氣邊界層一直是國內外大氣科學的前沿研究領域之一。」
  • 2018氣象科技盛宴開啟 風雲四號A星等亮相
    中青在線北京5月2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今天,以「科技強國,氣象萬千」為主題的2018年氣象科技活動周啟動式在北京舉行,正式開啟了為期一周的全國性、群眾性氣象科技活動盛會。氣象科技活動周是全國科技活動周的重點行業示範活動,該活動由中國氣象局聯合科技部、中國科協、北京市政府、中國氣象學會主辦,其內容主要包括北京主場重點活動、全國範圍開放活動、網絡平臺線上活動三個方面,旨在過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讓公眾理解氣象科學,讓氣象科學普惠人民群眾。
  • 南極氣象觀測與天氣氣候
    南極氣象觀測是從南極探險開始,隨著近百年來南極科學考察事業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在早期的帆船探險時代,人們只能依據探險者和在南極地區捕獵海豹和鯨魚的船隻提供的零星資料來認識南極。真正系統的南極氣象觀測始於1957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
  • 活動預告|科技活動周之重點實驗室線上直播重磅來襲!
    想去參加活動又怕人多太熱?那就看直播呀!2020年成都市科技活動周之重點實驗室開放活動如約而至,不僅有線下開放日讓你親身體驗,還有線上直播讓你足不出戶雲端遊覽接下來的幾天,小蓉科將陸續為大家帶來一系列重點實驗室開放活動預告
  • 合理利用氣候與水資源 發揮氣象趨利避害作用
    今年3月23日是第六十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候與水」,旨在進一步認識新形勢下氣候與水的關係,關注厄爾尼諾、拉尼娜等氣候現象以及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對水產生的重大影響。確定這一主題,彰顯出世界氣象組織及其成員深刻認識到,氣候與水處於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和災害風險管理等全球目標的核心位置。面對氣候變化與水資源短缺、水汙染、暴雨洪澇等一系列挑戰,世界氣象組織呼籲全球以更協調、更可持續的方式合理利用和規劃氣候與水資源。在我們生存的星球上,氣候與水循環相互影響,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創造奇蹟。
  • 「天宮號」「墨子號」「悟空號」齊齊亮相北京科技周
    本報訊(記者張航)坐進「殲15艦載機」的座艙,戴上頭盔,在指揮員的引導下開啟加力,從航空母艦的甲板上一躍起飛;置身無重力的太空艙實驗室,觀察漂浮的小球如何進行單擺實驗……2018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場活動昨天啟動,市民與一批最新科技成果零距離接觸。記者注意到,航空、航天依舊是本次科技周活動的熱門元素,模擬艦載機、虛擬實境太空實驗室等體驗活動受到參觀者的追捧。
  • 「退休專家」稱太陽活動引發氣候災難?闢謠來了!
    比如下面這條包含著「國家氣象局退休專家」「180年周期白元年」「地球引力場、磁場紊亂」「地質、氣候巨大災難」等奪人眼球關鍵詞的帖子,就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論壇等廣為流傳,在轉發和傳播過程中刷了一波錯誤認知。
  • 北京南郊觀象臺:世界氣象日開放活動豐富多彩
    中國氣象報記者馮子晏報導 3月24日,北京市氣象局在南郊觀象臺舉行」世界氣象日開放活動,圍繞「智慧氣象」主題,開展了氣象科普展覽、氣象知識競賽、全國氣象科技周logo投票徵集等系列科普活動。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在現場與公眾互動。
  • 孝感市科協舉辦氣象科普知識進社區活動
    9月23日上午,孝感市科協、孝感市氣象學會開展了「2020年全國科普日氣象科普知識進社區」活動。活動在孝感市高新區槐蔭辦事處董永社區開展,現場吸引了社區黨員、居民等多類人員參加。本次活動邀請了孝感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嚴鴻飛、孝感市氣象服務中心工程師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