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銦納米層對赤鐵礦光電化學水分解的耦合效應

2020-11-03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易莎莎;通訊作者:易莎莎、嶽新政、陳德良

通訊單位:鄭州大學,東莞理工學院

論文DOI: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0.119649


全文速覽

本文通過簡單浸漬-退火過程在Fe2O3光陽極表面得到均勻納米薄層In2O3,該複合體系的構建顯著提高了光電催化水分解性能。研究表明,In2O3納米層的負載可以有效抑制Fe2O3電極表面載流子的複合,提高電荷注入效率;同時與Fe2O3形成異質結結構,在內建電場作用下實現載流子的高效分離和遷移。


背景介紹

光電催化水氧化過程作為一個4電子反應過程,相比於水還原過程更難以實現,是制約全解水反應的主要因素。-Fe2O3由於其帶隙較窄,對可見光的吸收效率高,具有合適的價帶能級位置的特點,成為一種理想的光電催化陽極電極材料,其理論電流密度可達12.6 mA cm–2。然而,由於較為嚴重的載流子體相複合和較高的表面態密度導致的表面複合,其光電轉化效率仍處於較低水平。為了進一步提高Fe2O3電極的光電流密度,人們嘗試了構建異質結結構和負載表面鈍化層來抑制光生電子空穴對的複合現象。In2O3作為一種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及較高的電導率,同時和Fe2O3具有相同的配位數和相似的晶體結構,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鈍化層材料。然而,類似複合體系的分析大多局限於鈍化機理的闡述,對於界面處的電荷轉移行為以及異質結構對其PEC性能的作用機理仍不明確。此外,構建多功能二元或三元體系Fe2O3光電催化陽極材料,同時實現對載流子體相和表面複合的抑制作用,有望進一步提高其PEC性能。


本文亮點

本文中,我們採用浸漬和煅燒兩步法在Fe2O3納米陣列表面包覆生長In2O3納米薄層,以重點研究In2O3對Fe2O3光陽極表面及體相的電荷行為,從而闡述光電性能增強機理。在光電催化過程中,In2O3不僅可以作為鈍化層降低Fe2O3電極的表面態密度,抑制載流子表面複合,而且其異質結構還能引發界面處載流子的定向遷移,從而形成內建電場推動光生電子和空穴朝相反方向運動,最終實現光生載流子的高效分離。這種多功能的光陽極電極的改性策略能夠從多個方面抑制載流子複合,大幅提高光電極的PEC性能。


圖文解析

▲圖1. 材料的合成示意圖及Fe2O3和T-Fe2O3的FESEM圖像。

首先通過水熱和高溫煅燒過程製備了Ti摻雜的蠕蟲狀Fe2O3電極(標記為Fe2O3),隨後將Fe2O3電極經過In(NO3)3浸泡處理並煅燒後得到表面負載In2O3納米薄層的複合電極,標記為T-Fe2O3。

▲圖2. Fe2O3和T-Fe2O3電極的光電性能表徵分析。

光電化學性能是在三電極體系下測試得到的,光源為AM 1.5G(100 mW cm-2)。在1.23 V vs. RHE下,T-Fe2O3可獲得高達3.4 mA cm-2的陽極光電流(圖2A),是Fe2O3的3倍(1.1 mA cm-2),該結果也通過兩光電極的i-t測試得到了印證(圖2B)。通過對Fe2O3和T-Fe2O3光陽極光照瞬間表面電荷積累量隨電壓的關係曲線可知,In2O3的引入可有效降低表面電荷複合,說明其起到了表面態鈍化的作用(圖2C)。圖2D表明In2O3可明顯提高Fe2O3光陽極的入射光子的光電轉換效率(IPCE)和吸收光子的光電轉換效率(APCE)。

▲圖3.Fe2O3和T-Fe2O3電極的光電性能表徵分析。


電化學阻抗譜(EIS)結果顯示負載In2O3後電極的阻抗顯著降低,說明In2O3的負載可以加快載流子的傳輸,從而提高載流子遷移效率。通過計算可得T-Fe2O3光陽極的表面電荷注入效率(hsurface)和體相電荷分離效率(hseparation)分別為83%和30%,相比於Fe2O3電極均有明顯提高。此外,1.23 V vs. RHE外加偏壓下的產氫產氧測試顯示T-Fe2O3的氣體產出量約為Fe2O3電極的兩倍,且在2 h內基本呈線性增長,穩定性較好。

▲圖4. Fe2O3和T-Fe2O3電極的光生電荷行為分析。


如圖4A的螢光光譜所示,在580 nm附近的峰對應Fe2O3的帶隙激發波長,T-Fe2O3較強的信號意味著更多載流子以帶隙激發的方式發生複合,避免了表面態對電子的捕獲,說明In2O3的負載具有鈍化表面的作用。TRPL(圖4B)結果計算得到Fe2O3和T-Fe2O3的載流子壽命分別為0.36 ns和0.42 ns,說明In2O3的負載可以提高載流子壽命,抑制電子空穴對複合。表面光電壓(SPV)和瞬態光電壓(TPV)譜圖結果顯示Fe2O3和T-Fe2O3電極具有正的光電壓信號,說明光照下在材料受光面發生了空穴的積累,T-Fe2O3電極較高的光電壓說明表面空穴積累量提高,這對於水氧化過程是有利的。

▲圖5. 光催化反應機理示意圖。

綜合以上表徵結果,構建了多功能In2O3/Fe2O3二元光陽極電極的作用機理模型。其作用機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In2O3/Fe2O3電極界面處的內建電場可以驅使光生載流子發生定向遷移,其中光生電子向Fe2O3轉移,光生空穴通過量子隧道效應越過能壘向In2O3轉移,並最終參與水氧化反應。

2、In2O3的鈍化作用能夠降低表面態密度,避免表面態能級對電子的捕獲,從而避免載流子表面複合,提高光電壓及電荷注入效率。

總結與展望

本文採用水熱和浸漬法構築了In2O3/Fe2O3二元體系光陽極材料。該體系下的高效水氧化反應得益於In2O3對Fe2O3的多功能改性策略。目前,Fe2O3光陽極的光電流尚未達到其理論值,如何進一步提高Fe2O3電極的PEC性能,抑制載流子複合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認為,深入探討能帶結構及材料表界面的電荷傳輸過程,對光生電子和空穴的行為進行綜合分析與調控將會是進一步改善Fe2O3電極產氧性能的關鍵,這一策略也可以推廣應用於其它光電極的改性方案。


主要作者介紹

易莎莎,現任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直聘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於2018年獲得吉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學位之後,同年以鄭州大學青年拔尖人才加入材料學院陳德良教授課題組。入選「2018中原博士後創新人才」並榮獲「2019河南省高層次人才」榮譽稱號。研究興趣是無機納米功能材料的設計、製備及其在光(電)催化領域方面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期刊、、、、等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嶽新政,現任鄭州大學化學學院直聘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於2018年獲得吉林大學化學學院博士學位之後,以鄭州大學青年拔尖人才身份加入化學學院工作。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納米材料設計及製備機理研究;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結構件開發及加工工藝研究;功能性化學物質設計與性能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期刊Nano Energy、Small、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J. Mater. Chem. A、Chem. Eng. J.、Nanoscale等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陳德良,教授,博士生導師。於200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05-2007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做訪問研究助手。自2007年以來一直在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工作。先後獲得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人才計劃獲得者、河南省科技創新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等榮譽。長期從事低維納米結構材料多層次設計與可控制備,在碳/金屬複合結構製備及優化、層狀化合物的插層化學與剝離技術、碳氮化物微波熔鹽製備及能源與環境催化、超聲化學、微波化學製備低維納米晶、低維功能納米晶溼化學可控制備與生長機理等方面做出了有特色的創新研究。在Small、Chem. Mater.、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J. Mater. Chem. A等刊物發表論文125篇。

相關焦點

  • 我院張輝教授團隊:一維WO3/BiVO4異質結光陽極用於高效的光電化學水分裂
    半導體光電化學(PEC)直接利用太陽能水解制氫是解決全球能源挑戰和環境修復問題的一種理想的可再生方法。
  • 合肥研究院等在4d關聯電子體系中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他們採用精確的局域密度近似+動力學平均場方法(LDA+DMFT) 確認了該體系中自旋-軌道耦合的庫侖增強效應,闡明了中紅外區光電導峰的起源,但是卻被認為是非物理的;中紅外區光電導峰的起源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自旋-軌道耦合或電子間的關聯)。
  • 上海光機所氧化銦錫薄膜光電特性調控技術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薄膜光學實驗室在調控氧化銦錫(ITO)薄膜光電特性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高效、可選擇性的準連續(QCW)雷射退火技術對ITO薄膜載流子進行調控,在基本不改變ITO薄膜導電特性的前提下,實現ITO薄膜近紅外波段透過率的顯著提升。
  • 光電協同分解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十三五」重大項目之一
    2020年8月1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優先發展領域和新時代科學基金深化改革戰略部署,在深入研討和廣泛徵求科學家意見的基礎上,發布了「十三五」第五批8個科學部64個重大項目指南,其中,在《化學科學部重大項目指南》中的「電解水制氫與綠色化工耦合的科學基礎
  • 什麼是光電效應?讓愛因斯坦獲諾貝爾獎的不是相對論而是它
    之後的研究證明,這是因為產生電子流導致的,因此這一現象被稱為「光電效應」。因此,在經典物理學下,光電效應能否發生取決於光的強度;然而,這一理論與當時的一系列實驗結果相悖離。研究表明,同一種物質,有些顏色的光無論光強多少都無法發生光電效應,有些顏色的光即使強度很低也能產生電流,經典物理學隨之陷入危機:一場席捲整個科學界的風暴正在醞釀。風暴中孕育著毀滅,但隨之而來的還有新生。
  • 初中化學水的相關知識點大匯總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化學水的相關知識點大匯總,希望對同學們複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序號 詳情   1 初中化學水的相關知識點匯總(4) 點擊查看 2 初中化學水的相關知識點匯總(3) 點擊查看 3 初中化學水的相關知識點匯總(2) 點擊查看 4 初中化學水的相關知識點匯總
  • 原子光電離-從光電效應到阿秒物理
    報告題目:原子光電離-從光電效應到阿秒物理報 告 人:陳京 研究員,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報告摘要:雷射技術的發明、發展及應用使人們對對物質光電離過程的認識從弱場條件下的微擾圖像過渡到強場下的非微擾圖像。
  • 光電效應
    通常歷史說,這一效應是在1887年由海因裡希·赫茲(Heinrich Hertz)發現的,他觀察到在光的影響下不同材料表面的電子發射,其實他當時是發現了電磁波,偶然看到了電火花。外部光電效應在金屬中特別容易觀察到。其原因如下:金屬的顯著特徵是存在幾乎自由的電子,即,由於晶體的內部電場的效果導致價電子與原子分離。在金屬內部,這些電子自由移動,但它們不能離開金屬,因為它們沒有足夠的能量來克服勢壘。
  • 外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是指物體吸收了光能後轉換為該物體中某些電子的能量,從而產生的電效應。光電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於光電效應。光電效應分為外光電效應和內光電效應兩大類外光電效應 在光線的作用下,物體內的電子逸出物體表面向外發射的現象稱為外光電效應。向外發射的電子叫做光電子。基於外光電效應的光電器件有光電管、光電倍增管等。
  • 光電效應有哪些規律_光電效應有哪幾種
    光電效應簡介   光電效應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而神奇的現象。在高於某特定頻率的電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質內部的電子會被光子激發出來而形成電流,即光生電。光電現象由德國物理學家赫茲於1887年發現,而正確的解釋為愛因斯坦所提出。
  • 月球赤鐵礦或源自地球氧氣的侵蝕
    月球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海洋、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SOEST)的研究人員發現,屬於鐵氧化礦物的赤鐵礦竟然出現在月球的高緯度地區因此,月球上出現高度氧化的含鐵礦物,比如赤鐵礦,是意料之外的。研究負責人、夏威夷地球物理和行星研究所(SOEST的下屬單位,簡稱HIGP)的助理研究員Shuai Li介紹:「我們的假設是,月球上的赤鐵礦是月球表面的鐵為地球上層大氣中的氧氣所氧化而形成的。
  • 幾種光電耦合器件及應用電路
    作為在近幾年當中迅速崛起的一種半導體光電器件,光電耦合器擁有很多優點,比如體積小、壽命長,能在幹擾較強的環境下工作等。因此,光電耦合器開始被大量的應用在電子電路設計工業控制領域當中。光電耦合器能夠在電路中起到代替繼電器、變壓器等器件的作用,而用於隔離電路、開關電路、數模轉換、邏輯電路、過流保護、長線傳輸、高壓控制及電平匹配等。在本文當中,將為大家介紹幾種光電耦合器件及應用電路,供大家參考與開拓。
  • 美發明新技術:利用可見光將水分解為氫和氧
    來源:科技日報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近日在《納米快報》上發文稱,由自動排列、垂直定向的鈦鐵氧化物納米管陣列組成的薄膜,可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曾經報導,在紫外線的照射下,鈦納米管陣列的光電轉換效率可達16.5%。二氧化鈦通常用於白漆和遮光劑,由於它具有很好的電荷轉移性和耐腐蝕性,因而有望成為廉價、長效的太陽能電池材料。
  • 《spiritfarer》赤鐵礦怎麼得 赤鐵礦獲得位置一覽
    導 讀 在遊戲spiritfarer中,玩家是需要獲得赤鐵礦的,但是很多玩家都不知道該去哪裡找到赤鐵礦,接下來就由小編為大家帶來spiritfarer赤鐵礦位置介紹
  • 基於Small RTOS51的光電效應實驗系統
    引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光電效應己廣泛應用於工農業生產、國防和許多科技領域。普朗克常數是自然界中一個很重要的普適常數,它可以用光電效應法簡單而又較準確地求出。所以,進行光電效應實驗並通過實驗求取普朗克常數有助於人們理解量子理論和更好地認識這個普適常數。
  • 光電效應與光子|走進量子力學(3)
    光電效應:光電效應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而神奇的現象。在高於某特定頻率的電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質內部的電子會被光子激發出來而形成電流,即光生電。光電現象由德國物理學家赫茲於1887年發現,而正確的解釋為愛因斯坦所提出。科學家們在研究光電效應的過程中,物理學者對光子的量子性質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這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有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