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發明新技術:利用可見光將水分解為氫和氧

2020-12-06 央視網

  來源:科技日報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近日在《納米快報》上發文稱,由自動排列、垂直定向的鈦鐵氧化物納米管陣列組成的薄膜,可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這種新的光電解水技術費用低廉、汙染少,而且還可以不斷改進。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曾經報導,在紫外線的照射下,鈦納米管陣列的光電轉換效率可達16.5%。二氧化鈦通常用於白漆和遮光劑,由於它具有很好的電荷轉移性和耐腐蝕性,因而有望成為廉價、長效的太陽能電池材料。不過,紫外線在太陽能光譜中只佔大約5%,研究人員需要找到一種方法,把材料的帶隙移至可見光譜。

  研究人員推測,通過將低帶隙的半導體材料——赤鐵礦摻雜到二氧化鈦膜中,可以吸收更大範圍的太陽光。該校材料研究所電機工程教授克雷吉·格蘭姆斯領導的研究團隊將摻雜有氟的氧化錫塗布到玻璃基質上,然後再將鈦和鐵濺射到其上面,從而製造出了一種鈦—鐵金屬膜。該薄膜在乙烯乙二醇溶液中進行陽極電鍍,接著經氧氣退火2小時後結晶。經過對許多不同厚度、不同鐵含量的薄膜進行研究,他們得到了光電流強度為2毫安/平方釐米、光電轉換率為1.5%的薄膜。這是利用氧化鐵材料獲得的第二高的光電轉換率。

  該團隊目前正試圖通過優化納米管結構以克服鐵的低電子空穴遷移性。通過減少鈦鐵氧化物納米管壁的厚度,研究人員希望,具有赤鐵礦帶隙的材料可以獲得接近12.9%的理論最大光電轉換率。

  發展潔淨能源或替代新能源是未來能源建設的世界潮流,其中氫能是最佳選擇。由於氫、氧結合不會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煙塵等汙染物,所以氫被看作是未來理想的潔淨能源,有「未來石油」之稱。(記者 劉霞)

責編:陳昌娥

相關焦點

  • 世界上第一個利用太陽能在兩個不同地點將水分解成氫和氧的系統
    Technion研究人員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太陽能的系統,該系統在兩個不同的位置將水分解為氫和氧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原型系統,該系統僅使用太陽能即可高效安全地生產氫氣。在那篇文章中,研究人員介紹了氫氣生產的範式轉變: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系統,在其中兩個完全不同的單元中形成氫氣和氧氣,而不是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這一發展之所以重要,部分是因為將氧氣和氫氣混合會產生爆炸性和危險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提出了在使用常規電源的實驗室系統中可行性的證明。
  • 改造後的人血蛋白能將水分解為氫和氧
    在12月1日發表在刊物《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的文章中,科學家將兩種自然存在於血液中的分子結合成了分子配合物,這種配合物能利用太陽能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
  • 一種尋常礦物質可將水裂解為氫和氧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由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日前發現一種常見的化合物,可在通過陽光將水裂解成氫氣和氧氣的過程中起到催化作用。該技術有望使現有制氫工藝獲得突破,使利用陽光大規模生產氫氣成為可能。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學》雜誌上。
  • 水鈉錳礦或可將水裂解為氫與氧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由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日前發現一種常見的化合物,可在通過陽光將水裂解成氫氣和氧氣的過程中起到催化作用
  • 劍橋科學家藉助半人工光合作用 成功將水分解為氫...
    劍橋科學家藉助半人工光合作用 成功將水分解為氫和氧  Winnie Lee • 2018-09-06 10:42:55 來源:前瞻網
  • 具有獲取太陽能,把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潛在特性的新材料
    在光催化分解水的過程中,陽光將水分解為氫和氧,然後氫和氧可以在燃料電池中重新組合以釋放能量。   研究人員最近發現的一種新的滷化物雙鈣鈦礦材料,可能恰好具有分解水的特性,這一研究最近發表於《應用物理學快報》雜誌上。
  • 科學家努力利用太陽能電池板的能量將水轉化為燃料
    通過使用太陽能將水轉化為氫燃料,能源行業可能越來越接近開發新的燃料來源。在研究人員馬斯達爾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都看著用催化劑的潛在促進更快,更高效分解水的過程,並使其在通過太陽能產生氫氣更具有可持續性。
  • 新納米催化劑能在可見光下快速分解水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2月16日(北京時間)報導,中美科學家攜手,以氧化鈷納米粒子為催化劑,首次採用可見光,快速地將水分解成了氫氣和氧氣,簡單快捷且能源轉化效率較高。相關研究發表在周日出版的《自然·納米技術》雜誌網絡版上。
  • ChemCatChem:共軛高分子作為光催化材料於可見光水分解產氫之最新發展
    臺灣清華大學化工系周鶴修和合作者針對通過共軛高分子作為光催化材料進行可見光水分解產氫,系統地總結了它們的合成和材料設計策略,光物理性質,提出的機理和應用
  • 壓電催化產氫—利用機械振動驅動水分解產氫
    光催化和電催化是目前國際上研究產氫的熱點。但各自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氣對可見光範圍的光利用率低,對黑暗條件無響應等。電催化分解水制氫氣則需要消耗電能,以及優異的電催化材料通常含有貴金屬,而貴金屬材料比較昂貴。
  • 新技術之太陽能光催化制氫技術
    在新能源領域中,氫能已普遍被認為是一種最理想的新世紀無汙染的綠色能源,這是因為氫燃燒,水是它的唯一產物。氫是自然界中最豐富的元素,它廣泛地存在於水、礦物燃料和各類碳水化合物中。   然而,傳統的制氫方法,需要消耗巨大的常規能源,使氫能身價太高,大大限制了氫能的推廣應用。
  • 澳洲高校研發更便宜催化劑 可快速分解水制氫供氫動力汽車使用
    而且很多企業開始轉向氫動力汽車。現在,澳大利亞高效研發了一種鎳鐵催化劑,能夠快速制氫。蓋世汽車訊據報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領導的一個科學家研究小組展示了一種更便宜、更可持續的方法以製造氫氣,為氫動力汽車提供動力。
  • 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實現可見光全譜吸收 對太陽能大範圍高效利用...
    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實現可見光全譜吸收 對太陽能大範圍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發表於:2012-10-19 00:00:00索比光伏網訊:近日,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先進炭材料研究部製備出具有可見光全光譜吸收的紅色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這意味著有可能利用二氧化鈦基光催化材料實現高效可見光分解水制氫,對於太陽能的大範圍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 行業觀察 | 日本科學家利用紫外光分解水可實現100%的量子效率
    日本科學家利用紫外光分解水可實現100%的量子效率日本的科學家使用精心設計的催化劑成功地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量子效率可達到96%,這意味著幾乎沒有損失,也沒有其他的副反應。太陽能制氫的最新突破使得經濟上可行的大規模製氫可能性增加,為人類向清潔能源的邁進鋪平了道路。
  • 澳發明高效電解水制氫技術
    新華網雪梨3月20日電(萬思琦)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日前發布報告稱,該大學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新型電極,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電解水,有望用於大規模生產清潔燃料——氫氣。    該技術採用了一種價格低廉、有特殊塗層的泡沫狀多孔材料,能使電解水產生的氧氣氣泡快速逸散,從而促進更有效地製取和收集氫氣。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
  • [趣味化學]太陽能分解水研究的回顧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和藻類在可見光作用下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碳水化合物的過程,人類賴以生存的能源和材料都直接和間接地來自光合作用。石油、煤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就是自然界遺留給我們的光合作用產物。七十年代初,由於石油短缺引起的能源危機,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對光合作用及其模擬的研究興趣。只從能源考慮,光解水制氫是太陽能光化學轉化與儲存的最好途徑。
  • 新技術用太陽光有效將水分解成氫氣氧氣
    核心提示:近日,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全新的水分解技術——用太陽光有效地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這一新方法有望為人類邁入氫經濟時代鋪平道路。 據每日科學網站8月2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全新的水分解技術——用太陽光有效地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發表在今天出版的
  • 進展 | 新技術可將紅外光轉化為可見光
    紅外光子驅動數十億個分子燈泡,從而產生可見光圖片來源:Melissa Ann Ashley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科學家與哈佛大學(Harvard)研究人員共同合作,成功開發出一種將紅外光轉化為可見光的新技術
  • 科學家開創了將陽光轉化為燃料的新方法,水轉化為氫氣和氧氣
    科學家開創了將陽光轉化為燃料的新方法。在研究人員通過改變植物中的光合作用機器成功地將水分解為氫和氧之後,尋求找到利用太陽能的新方法已經向前邁出了一步。光合作用是植物用於將太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當植物吸收的水被「分裂」時,氧氣作為光合作用的副產物產生。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反應之一,因為它是幾乎所有世界氧氣的來源。分解水時產生的氫可能是綠色且無限的可再生能源。由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學者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使用半人工光合作用探索生產和儲存太陽能的新方法。他們利用自然陽光,利用生物成分和人造技術的混合物將水轉化為氫氣和氧氣。
  • 「人造葉」概念裝置,利用太陽能將水分解成氫燃料
    現階段,我們利用太陽能主要通過光熱轉換和光電轉換兩種方式。光電轉換是利用光伏效應將太陽輻射直接轉換為電能,如戶外設備經常配備的太陽能電池。而新一代的有機-無機金屬氯化物鈣鈦礦材料製成的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可高達25.2%,使得新型太陽能電池在更多的研究領域,如光能轉換為化學能並儲存在利用成為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