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北京時間4月18日7時,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數超224萬,其中死亡病例數超15萬。製圖:知識分子(數據來源:worldometers)
撰文 | 尤 嘉 黃宇翔 鄭 頤
責編 | 嶺 桐
● ● ●
1
現代技術使00後孩子不善於面對面社交?
圖片來源:Pixabay
很多人擔心電腦、智慧型手機等現代科技減少了面對面的交流,使得孩子們缺乏社交能力。但這一說法是否科學呢?近日,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統計了1998年和2010年老師和家長對兒童社交能力的評估。他們發現,雖然使用電腦,智慧型手機等設備更加頻繁,00後孩子們的社交能力整體而言與90後並沒有明顯的差距。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這一結論的前提是正常使用電子設備,而過度網遊和使用社交媒體 (每日多次) 的兒童與其他兒童群體相比,的確表現出較弱的社交能力。
2
人類好奇心有多重?寧願被電擊,也要看魔術揭秘
圖片來源:Pixabay
為了滿足好奇心,人類有多拼?近日,新一期的《自然-人類行為》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在明確知道風險存在的情況下,很多時候人也會選擇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先給志願者觀看一些魔術視頻,然後讓他們標明自己對魔術的好奇程度,並選擇是否轉動劃成 「贏」 和 「輸」 兩個區域的轉盤。如果轉到 「贏」,實驗結束後更可能告訴他們這些魔術背後的技巧;反之,則更可能受到電擊。志願者身上全程都貼有電極,雖然實驗最後並沒有真正給志願者電擊。實驗發現,志願者對魔術越好奇,越傾向於選擇轉動輪盤。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對志願者的大腦掃描,發現這種決策方式與大腦紋狀體負責獎賞的區域息息相關;對大腦而言,好奇心得到滿足,就跟獲得了獎勵一樣。
3
「考拉愛滋病」可能來自蝙蝠?
圖片來源:Pixabay
蝙蝠佔據哺乳動物物種總數的20%,也成為了人類和很多其他哺乳動物的病毒庫。澳大利亞科學家在蝙蝠體內發現了三種類似的病毒,這幾種病毒都和考拉逆轉錄病毒 (KoRV) 以及長臂猿白血病病毒 (GaLV) 等有著很近的親緣關係。其中考拉逆轉錄病毒就像人類的愛滋,可以破壞考拉的免疫系統,目前正嚴重危害考拉的種群數量。進化學研究表明,蝙蝠體內的這三種病毒組成的分支可能非常近似於 KoRV 和 GaLV 等病毒的共同祖先。雖然科學家不能確定這類病毒最早是否起源於蝙蝠,但是蝙蝠作為病毒庫,很可能對這類病毒的傳播和變異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人員懷疑,在亞洲和澳洲的其他物種中也存在著類似的病毒。
4
環尾狐猴約會,居然用上了「化學武器」
每當到了繁殖季,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的雄性環尾狐猴們會紛紛用長長的尾巴反覆蹭按自己的手腕,然後向心儀的雌性對象搖晃自己的尾巴。如今,日本東京大學的科學家對於這一求偶行為背後的分子機制有了更細緻的理解:原來,每到繁殖季節,雄性環尾狐猴分布於手腕的腺體就會分泌三種揮發性醛類物質信息素,並塗抹在尾巴上。這樣一來,當面對異性隨風搖曳他們的尾巴時,這些帶有花香氣味的信息素就會被雌性狐猴捕捉到,進而提升獲得異性青睞的機會。值得一提的是,環尾狐猴中這三種新鑑定出的信息素在別的動物中也存在。比如綿羊媽媽用它們識別自己孩子、一些昆蟲用它們吸引異性。這進一步表明,使用信息素進行溝通是動物界廣泛存在的現象。
5
西澳大利亞深海發現迄今最長動物
圖片來源: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官方推特截圖
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藍鯨,體長可達三十多米。然而,這個體長記錄被一種海洋生物打破了。據 Newsweek 網站報導,近日,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在西澳大利亞的大海深處,拍攝到僅外圈就長達47米的管水母。雖然最終測量結果還在審議,但科學家估算,這條管水母總長度至少120米,很可能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長的動物。管水母的構造非常特別,其主體由相互連接的小型個體構成。這些小型個體根據主體需要,分化出不同的功能,比如有的負責遊動,有的負責捕食。有生物學家進一步指出,在深海地帶,生物的生長速度特別慢,因而視頻中長度如此之大的管水母,很可能已經幾十歲、甚至幾百歲了。
6
甘之如飴:保存在「舌尖」的分子記憶
圖片來源:Pixabay
吃了糖果之後,吃再甜的水果也會感覺索然無味,這眾所周知的生活常識背後的生物學原理是什麼呢?之前的研究已經揭示,在接觸到很甜的刺激後,感受甜味的神經元會變得 「遲鈍」,需要更強的刺激 (更甜的食物) 才能達到與之前相同的激活水平;相反,在吃了味道平淡的食物後,感受甜味的神經元會變得更敏感,較低的甜度就可以產生較高的激活效果。近日,雪梨大學的研究者又進一步找到了這個現象在分子水平上的原理所在。研究者發現,在果蠅味覺系統中,與獎賞相關的多巴胺通路直接作用在甜味感受神經元中。在接觸到味道平淡的食物後,神經系統分泌的多巴胺會激活甜味感受神經元上的多巴胺受體,並激活一種名叫 PGC1α 的轉錄因子活性,通過在細胞核內的轉錄調控,提升神經元對於蔗糖刺激的敏感性。這是研究者首次對 「舌尖」 中甜味記憶分子機制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