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孩子進入小學後,每次看孩子寫作業,都有一種哭笑不得的感覺,特別是看孩子的語文作業,總是處處帶給家長「驚喜」。
從一年級開始,造句、看圖寫話,三年級開始的作文,處處需要孩子動動腦子,這些對大人來說可能是信手拈來,小菜一碟,但是對孩子來說,實在是個不小的難題。
而孩子的答卷總會讓人不得不佩服孩子們的「思路清奇」。比如下面這個孩子的造句;
如果:罐頭不如果汁好喝。如字和果字都用上了,但意思卻不是那個意思。
難過:我家門前的水溝很難過。我想家長看了孩子的造句會覺得更難過。
不過並不是每個孩子在寫作業上都很困難,最近有個孩子的造句作業就被網友直呼高情商。
照樣子寫句子,孩子寫了這樣兩句:語文老師非常漂亮,我喜歡我的語文老師,不僅切題,還顯得非常的高情商。
如果總分是10分的話,我想正在批改作業的老師恨不得給她二十分吧。這哪裡是在寫作業,這寫的分明就是人情世故啊!
還有網友表示笑噴:這是孩子爸寫的吧
孩子的語文素養到不到位,不僅體現在遣詞造句上,更體現在了作文上。三年級之後,孩子的語文很難拿滿分,多是因為作文,有的時候,一旦作文寫離題,直接是扣幾十分的事。
即使同一個班級同個老師在教,不同孩子之間寫的作文,差距也是非常大。
比如,同樣是寫孤獨,下面這位孩子,湊字數就湊的非常明顯。
一袋瓜子有幾顆,幾顆是空的幾顆是帶蟲的,寫的這一段話總共有幾個字,幾個標點符號,為了湊字數真的是費盡心機。
而另外一位孩子,同樣是寫孤獨,正文中沒有孤獨二字,卻讓人感覺句句充滿了孤獨,字數不多,卻足夠讓人動容。
同樣是寫愛情:
而這位六年級孩子寫的是關於「暗戀」的《第一次奮進》,就讓人讚嘆孩子的文筆過於驚人。
孩子的第一句話就把人迷住了:我還可以見到她,所以這不算傳統意義上的離別。
第二段:我在班上其實沒有熟悉的人,就像一個人的記憶中的一個被遺忘的角落,沒人搭理我,陪伴我的只有窗外的雲。
第二頁:只覺得我的心就像射進了一束光,驅散了我心中的陰暗。
孩子的遣詞造句老練,情感也特別真摯,很難想像一個孩子能寫出這樣一篇文章,讓人不敢相信這是小學生的文筆。
造句、仿寫句子、寫作文,老師其實真能教個大概,更多的靠孩子自身的積累。而孩子之所以能寫出這麼好的文章,其實在文中就已經給出了答案:我翻出了許多家中的書籍,一遍遍地閱讀。
從書籍中,孩子的遣詞造句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影響,文筆也逐漸地提升。
為什麼有的孩子遣詞造句寫文可以這麼優秀?
生活履歷豐富很多孩子寫句子寫作文總是覺得沒東西可以寫?
其實是腦子裡的東西太少,生活履歷過少,所以可寫的又很少。比如老師要求孩子寫:你是能幹的小朋友嗎?結果孩子用「掃地」二字寫滿了整頁。替爸爸掃地、替媽媽掃地、替老師掃地。
現在孩子跟以前的不同,生活中除了上課,課後或者寒暑假更多的是被輔導班佔據,經歷的少,素材少,能寫的東西自然就少。
所以,想要孩子有文可寫有句可造,家長可以在假期多帶孩子體驗生活,有了生活履歷,孩子腦中的素材庫豐富,自然就有東西可寫。
2. 注意好詞好句的積累
許多孩子喜歡看漫畫,雖然讀起來情商,但是讀完之後卻沒什麼收穫,因為其中的好詞好句很少,不利於孩子積累。
所以給孩子選擇書籍時,要注意選擇優質書籍,注意看其中的好詞好句,可以抄下來,自己造句或者寫文章的時候就可以模仿,讓自己的文字更生動。
3. 想像力豐富
孩子的造句寫文章,不可能事事都需要親身經歷,更需要孩子有豐富的想像力。
所以老師推薦的小學生課外閱讀讀書單中會有童話、神話故事,孩子的課文內也會有神話、童話故事,還會要求孩子編寫或者續寫這類故事,讓孩子展開想像的翅膀,讓自己通過天馬行空的想像進行創作。
而這些童話、神話故事,它們為孩子的想像力打下了基礎,同時它們也是孩子寫文章的一個很好的素材的來源,比如說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衛填海等,都可以應用到孩子的日常寫作中,讓孩子的文章變得更生動。
著名作家馬爾克斯就在一個訪談節目中提到,小時候,祖母常給自己讀童話故事,而這些故事和傳說,讓自己汲取了充分的養分,比如他創作的《百年孤獨》中也充斥著各種神話和隱喻,小時的神話故事給了他養分,他也讓神話故事在小說中得到了延伸。
如果孩子寫文總是要湊字數,家長可以從這類書籍開始,讓孩子打開想像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