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件恐懼的事情,恐懼又會使得我們不願意提起死亡,去了解死亡的過程,所以我們一直都無法知曉人類死亡之後意識究竟去了何處,是全然不覺,還是能像影視作品中意識仍然可以留存一段時間。
對於死亡這件事,一些影視作品中會有提到:垂死之人會在將死未死的時候回顧自己的一生,這樣的現象也被稱為「走馬燈」。當然大多數人也會認為影視作品存在一定的虛假和誇大,所以做不得真。但事實上「走馬燈」現象並非是影視作品的誇大,而是真實存在的。
那可以讓我們來看看「走馬燈」現象的發現者和它的特點。
首次提出「走馬燈」現象的人是一位名叫威爾遜的醫生。在做醫生的期間,他了解了很多人在瀕臨死亡後又存活下來的人所看到的場景,並整理了大量數據,他發現「走馬燈」現象是存在的,並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個特點:不是每個人都會看到賽馬燈的現象。在整理的102名瀕臨死亡的名單中,發現其中只有12人有出現「走馬燈」的現象,而那些主動自殺的人很少會出現這種現象。
第二個特點:「走馬燈」的場景變化很快。並沒有像電影中演繹的那樣會有一段一段的劇情故事,在經歷過走馬燈的人描述中,真實的情況是一個又一個片段,關於自己人生的一個又一個小碎片,並且這些片段切換速度非常快。
第三個特點:時間很短。「走馬燈」是人在垂死之際回憶自己的一生,人的一生很漫長,而大腦的思維速度會變得非常快,在大腦的思維時間中,時間也很長,但在正常人的眼中這個時間只有兩三秒鐘。
第四個特點:是以第三人稱視角來回憶的。雖然「走馬燈」會回憶經歷過的所有事情,但卻並不是以第一人稱視角去經歷,大多數瀕臨死亡的人從第三人的角度看待這些事情,就像看電影一樣。
第五個特徵:體驗快樂、充實。絕大多數瀕臨死亡的人在死前都會感到痛苦,但是當出現「走馬燈」現象後,他們並沒有痛苦,甚至會感到幸福和安全感,但科學家卻並沒有發現究竟是為什麼。
有個問題一直給我帶來困惑:為什麼會出現「走馬燈」現象?
當「走馬燈」現象出現的時候,身體和意識似乎已經呈現分離的狀態了,並且時間的流逝也變得特別慢,那會不會是因為將死者的意識進入了一個平行世界?在那個平行世界中,將死者的意識以第三者的方式去觀看自己的一生,有可能觀看到的並不是自己的一生,而是在另一個平行世界中的自己。那個自己與現實的人生經歷沒有絲毫差別,僅僅只是時間流速更快了。所以才出現了這樣的「走馬燈」現象。 當然這也只是小編的一點點猜測。
科學家對於這樣的現象也給出了解釋:因為死亡本身是無比痛苦的一件事,在面對這樣的痛苦的時候,我們的大腦主動與身體的聯繫進行「切割」,讓大腦不再去對身體進行感受,也就是說,這是一種保護機制,讓自己的大腦能夠更加舒服的多活一秒。而在這個時候身體機能已經衰退到了無法進行有效供氧了,在大腦缺氧的瞬間,會產生幻覺,這樣的幻覺就是「走馬燈」。
最後,再提一個觀點:也有人說,這是大腦在搜索一生的知識,在進行嘗試自救的最後努力,畢竟誰也不想過早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