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進一步!天文學家第一次通過天文望遠鏡對行星進行成像

2020-12-05 百家號

隨著人類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對系外行星的研究不斷深化,也因此有了更多、更重要的發現。在天文望遠鏡的幫助下,我們科學家又多發現了2000顆的系外運動行星。因為近幾年科學技術進步得很快,科學家不斷加深對外太空的了解,我們的系外行星群體也越來越多,不斷地壯大系外行星群體。科學家們地研究重點也慢慢地從研究外星地數量到外星特徵的轉變。我們就拿一個星球(環繞紅矮星)舉個例子。

首先,研究一個行星需要對該行星進行成像技術地了解。我們科學家想到的是,利用天文望遠鏡對該行星進行大致地成像,讓這個行星可以通過立體的方式展現在我們地面前。經過科學家們三個月地努力,一張完整地行星圖片就呈現在我們地面前。從圖片上可以看出,這個行星的外表非常難看,坑坑窪窪,而且這顆行星地地表環境非常的嚴峻,不到地球地十分之一,就連大氣也不到地球地五分之一。但是這在科學領域卻是一個非常大地突破,因為科學家們可以以立體的方式研究這顆行星的特點。

我們更加深入一步,這顆行星表面雖然很難看,但是地表上還算良好,有正常穩定地溫度,主要是可以對光線進行反射,這樣非常利於科學家對其球體表面進行研究。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這顆行星可以反射光,這件事就是一個很大地奇蹟,也讓科學家們爭相鼓舞了很久。但是這顆行星上,沒有任何生命體的存在,不過這在科學界中算是一個非常完美的進步。

科學的進步是我們前進的動力,這顆行星上雖然沒有生命,但是卻讓我們人類的腳步有往外前進了一步,這是非常完美的。

這顆行星上的大氣層非常的稀薄,就像火星一樣。大家都知道,火星是我們地球的孿生兄弟,在十億年前,火星上是存在液態水的,但是由於火星的所處位置的原因,沒有對大氣層進行很好的保護,導致大氣層不斷地變薄。從而使液態水不斷地流失,最後連基本的生存條件都沒有了。如今地這顆行星也是一樣地,估計在這個行星上有水地存在,但是由於大氣層地不斷變化,導致了液態水地流失。

通過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這顆行星除了地表上有可能存在液態水之外,還存在山巒和該有的一些地貌,這更加讓科學家們激動了,簡直就是地球地星外版。我相信這些發現足以讓我們有足夠的動力去研究系外地一些行星,不斷地提高我們科學家的興趣,這樣才會推動我們人類不斷地向前發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天文學家和科學家會帶給我們驚喜和更多地意外,不斷完善系外行星的群體以及這個大家族。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首次對「另一顆太陽」附近的多顆行星進行了直接成像
    「另一顆太陽」附近的多顆行星進行了直接成像原作:Monica Young翻譯:徐鵬暉校譯:牧夫天文校對組編排:王招君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原文連結:https://skyandtelescope.org/astronomy-news/first-image-young-sun-giant-planets/「近日,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成功捕捉到了一顆類似於太陽的年輕恆星和它的兩顆行星的圖像。
  • 直接透過望遠鏡進行光學觀測成像,拍到嬰兒版太陽及2行星
    天文學家知道整個銀河系可能有上千億顆行星,但系外行星身影沒那麼好找,至今僅有少數幾個透過「直接成像」的方式發現,其餘都是藉與母恆星的相互作用現身。最近,甚大望遠鏡(VLT)首次直接對一個「多行星系統」直接成像,發現 2 顆圍繞著很像太陽的恆星 TYC 8998-760-1 運轉,距離地球 300 光年。歐洲南方天文臺架設在南美洲的望遠鏡捕捉到一個系外行星系統,拍到相當罕見「全家福」照片,包含一顆和太陽很像、但年輕許多的恆星,以及環繞它的兩顆行星。
  • 美國天文學家設計了全世界最大的望遠鏡,利用地球進行聚焦、成像
    如果我們想要進行天文研究,觀察宇宙中天體的運動規律,那肯定離不開天文望遠鏡,自從20世紀起,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天文望遠鏡的觀察距離、呈像的清晰程度也得到了很大了提升,於是在全球各地出現了大量的大型天文望遠鏡,越是大型的天文望遠鏡,就需要更為強大的聚光能力,也就是需要更大的透鏡
  • 讓宇宙盡現眼底——激動人心的天文望遠鏡
    1609年,大科學家伽利略製造了天文望遠鏡(後被稱為伽利略望遠鏡),通過這個望遠鏡,他發現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還先後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土星光環、太陽黑子、金星和水星的盈虧現象,以及銀河是由無數恆星組成等等。這些發現開闢了天文學的新時代。從此之後,天文望遠鏡一直是推動天文學的進步的強大助力。
  • 這是我們第一次直接觀察類太陽恆星周圍的多行星系統
    By Daniel Clery天文學家們已經知道有成千上萬的行星圍繞著其他恆星旋轉其餘部分的存在是通過它們如何影響它們的恆星來推斷的。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已經直接發現了一個新的行星系統ーー這是第一次有超過一顆行星圍繞著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成像。
  • 迄今最大天文望遠鏡成像精度是「哈勃」的10倍
    這些都是天文學家探索清單上的問題。現在,為了找到這些終極問題的答案,他們要「鳥槍換炮」了。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天文學家正計劃在位於智利的坎卡納天文臺安裝一個大型天文望遠鏡——巨型麥哲倫望遠鏡(GMT)。這將是地球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它的建成將帶來深太空探索的新時代。
  • 馬斯克稱要建太空行星成像望遠鏡,搞清宇宙究竟是不是模擬世界!
    很多天文學家聲稱,這是太空垃圾,星聯網衛星已經汙染了天空,讓他們無法觀測太空,甚至有科學家揚言要通過訴訟阻止馬斯剋星聯網的建設。馬斯克對此進行了多次解釋,並說已開始想辦法降低衛星的亮度,目前發現主要的原因是太陽能電池板的反光,將通過安裝額外的遮光罩加以解決,下一批衛星就會實施。
  • 首次對48.6光年外,環繞紅矮星的行星表面進行成像
    系外行星LHS 3844b藝術概念圖一支天文學家小組首次對一顆環繞紅矮星的系外行星的地表進行成像。藉助美國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這支研究小組得以一瞥這顆行星的地表環境。「這顆行星的溫差達到了所能達到的最大程度,與我們創建的一個無大氣層裸露太空巖石的模型非常匹配。」不過,這項研究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除了第一次對環繞紅矮星的多巖行星地表進行成像外,這項研究還提供了行星如何隨時間推移喪失大氣層的線索。在搜尋潛在宜居行星方面,這一點特別重要。
  • 走近天文之三:天文望遠鏡
    但由於光學結構及當時光學鏡片加工精度的限制,這種天文望遠鏡口徑只有四釐米左右,目視成像倍率也只有30 倍。但即便如此,天文望遠鏡也使得人們首次可以突破肉眼視覺的極限對天體進行觀測。1610 年伽利略所著《星際信使》出版。在這本書中,伽利略描繪了他使用望遠鏡對月球、太陽、行星和恆星等一系列天體的觀測成果。
  • 望遠鏡的成像原理
    它利用雙光束偏振現象、可控混沌晶體等性質,凝聚高通量射電信號的靜止段與動態段,並引導三維結構束流的產生;並且是利用雙光束同步演化的機制,對大質量無規則能級間的轉換,進行天文尺度上的深刻理解。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汪維錦對小探進行了精彩報導。
  • 揭秘全球十大最大天文望遠鏡
    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在1608年10月2日,荷蘭官員在認真地思考一項專利申請,這是眼鏡店老闆漢斯·利伯謝(Hans Lippershey)提交的一項發明,他聲稱這種裝置能夠將一定距離的物體看起來如同就在身邊,通過它能夠放大物體和景象。這就是最早紀錄的望遠鏡概念。幾個月之後,義大利物理、天文學家伽利略手中便拿著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
  • 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氦逸出了巨大的行星大氣
    科學家發現氦逃逸了巨型行星的大氣,哈勃望遠鏡的觀測表明,一顆木星大小的系外行星在距地球200光年的系統中失去了大氣。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氦逸出了巨大的行星大氣。圍繞行星的氣體包層延伸到了太空。結果出現在5月3日的Nature中。
  • 天文學家分享了第一張Beta Pictoris c系外行星的直接成像圖
    天文學家在浩瀚的太空中發現了許多系外行星,但一直以來沒有一顆系外行星被直接成像,通常通過間接觀察行星對其宿主恆星的影響來確認系外行星的存在。天文學家最近首次分享了通過直接手段發現的一顆系外行星的圖像,這顆系外行星是Beta Pictoris c,中文名稱繪架座β-b,天文學家通過各種方法的組合來發現這顆行星並為其成像。Beta Pictoris c是一顆名為Beta Pictoris的氣態巨星,這顆恆星很年輕,大約只有2300萬年的壽命。
  • 美國擬建成最大天文望遠鏡 天眼可蓋過哈勃10倍
    ,外加他們在業內博得的聲譽,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豪賭」———他們計劃投入5億美元於2016年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大麥哲倫」(GiantMagellanTelescope),它將坐落於智利拉斯卡姆帕納斯地區,成像清晰度將達到「哈勃」望遠鏡的10倍。
  • 日本建成東亞最大天文望遠鏡
    據報導,晴明望遠鏡的口徑為3.8米,通過可見光和紅外線等進行觀測,將捕捉像超新星爆炸那樣突然發生的天體現象等。還將挑戰直接拍攝太陽系之外的行星。「晴明」取自日本平安時代的著名陰陽師、天文博士安倍晴明。日本國立天文臺臺長常田佐久表示,「建成了日本首臺充滿技術野心的望遠鏡」。該望遠鏡將供日本全國的研究人員使用。
  • 近代天文觀測的「眼睛」——天文望遠鏡發明史,由伽利略衍生發明
    到1609年為止,已經有56個世紀歷史的天文觀測全是靠肉眼來進行的。即使這樣,當時天文學已經取得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成就:哥白尼提出了太陽中心說,克卜勒發現了行星沿橢圓軌道繞日運行的規律。但是,天文學的發展畢竟到了單憑肉眼觀測已很難繼續深入的地步。就在這時,伽利略發明瞭望遠鏡,並把它指向太空,自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 值得紀念的一年,哈勃望遠鏡30歲生日,這是天文學家們的慶祝方式
    這是2009年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完成了維修任務時,哈勃空間望遠鏡通過其窗戶觀看到的景色。天文學家們在其最大的年度聚會上慶祝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珍貴的哈勃空間望遠鏡的30歲生日,並以此方式,開啟了2020新的一年。在第235屆美國天文學會上,負責哈勃空間望遠鏡相關問題的一隊科學家向大家分享了這次任務的亮點。
  • 意財團將建「歐洲極大天文望遠鏡」 8年後見!
    國際性天文機構歐洲南方天文臺25日說,一個義大利財團已經籤約建設「歐洲極大天文望遠鏡」。這架天文望遠鏡有望於2024年投入使用,其性能屆時將超越所有現有天文望遠鏡。路透社25日報導,這一財團將負責設計、建設並組裝這架天文望遠鏡及其保護性穹頂,其合同價值4億歐元(約合4.5億美元)。
  •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BDR J1750+3809)(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
  • 揭秘十大天文望遠鏡:最大射電望遠鏡陣設計完成
    這就是最早紀錄的望遠鏡概念。幾個月之後,義大利物理、天文學家伽利略手中便拿著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最初的望遠鏡非常簡單,是由非常小的鏡片組成,放在一個手臂長的內空木管中。然而,400年之後的今天,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則要求建造在高聳的山脈上,數噸的鋼鐵用於支撐巨大的鏡面,從而使科學家能夠觀測太空中廣袤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