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佛音 增福慧】
小沙彌救螞蟻延長壽命的故事 | 任釗
為什麼我們佛教界,每一年到夏天四月十五日開始僧人就要結夏安居,到七月十五這叫解夏解居,這是從佛陀那個時候興下來的,幾千年了,直到現在,中國還有很多地方,每年還是要結夏安居,如五臺山,因這個階段是小動物繁殖階段。我們若是走路多,殺生害命就會多,所以這一階段要減少我們的走動。
結夏呢?就是有一定範圍,在這一定範圍內活動。比方說我們這個寺院結夏,在院牆內也不許隨便走動,走動只能從寮房到念佛堂,從念佛堂到齋堂,另外還有廁所,這幾個地方可以去,其餘的地方就不能去,去了就叫越界,叫犯錯誤。因為你擴大了走動範圍,多走了幾步,這就對動物不利,會多傷動物的命。
有的人不懂得佛法,說寺院裡自己給自己製造監獄,其實這樣做是為自己減少犯殺生,減少犯錯誤。你就是走再多的路,有再大的活動空間,讓你活動,你也還是在命運的監獄裡面,也是不自在。六道輪迴你說了不算,業力牽引你,一切事情該出現的照樣出現了,你自己改變不了,還是受業力的牽引,所以你的一生不是監獄也是監獄。範圍再小,只要心上自在,什麼地方都行。我們修行人要長期觀察自己所作所為、心理動態,見到了違背因果的事情,立即就要改正,因為心向不對,修行就是要修這個,首先修心上的動態。念佛念什麼呢?就是念我們的慈悲心、清淨心,所以首先就要把殺業制止住,殺生他是要遭報應的,不一定要來生報,說不定今生就受報,今生殺生,今生受報的很多,因為這裡面有花報和果報,所以他有早有晚。我們念佛不要功果還沒有成,就受了果報,那就什麼也幹不成了,為了減少我們的業障,徹底排除這些障礙,我們要依照規矩去修行,要聽佛的話。
佛經上說要延生須放生,我們修行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成就的,要長時間,所以要配合,要延長生命,要愛護生命。愛護生命是一切諸佛的心,一切菩薩的心,所以我們愛護生命,也是愛護自己,也是行諸佛菩薩之道,這樣念佛才與佛相應。過去有一個幾歲的小沙彌,在廟裡面,師父入定觀察,發現他的生命還有七天,老師父就告訴小沙彌:你回家去看看你的母親吧。小沙彌聽話,就回家,走在路上,天下了大雨,他看到有一堆螞蟻很多,就要被水衝,這個沙彌呢?天性就是慈悲,自然而然生出這個慈悲的念頭,要是不救呢?這麼多螞蟻就要死掉,他趕忙抱了一抱草,往那兒一放,螞蟻就爬到草上去了,大水一過,螞蟻得救了,後來沙彌很高興地回家去了,過了七八天,小沙彌又高高興興回到廟裡來了。這時老師父便想:不對呀,按道理他是七天當死,命當盡,為什麼還好好的?隨即就問這個徒弟:你這幾天都做了些什麼事情?小沙彌說:沒做別的事情。你好好想一想,後來小沙彌就說:有一天我回家路上下大雨,看到很多很多螞蟻要被水衝,我抱了一抱草,往那兒一放,螞蟻就爬到草上去了,免去了水衝之災,就做了這點事情,別的事情沒有做。噢,師父說:這就對了。所以這個沙彌因為救了一堆螞蟻,他的生命就延長了。
我們每個佛教徒,為了避免自己的一切災難,為了成就自己與佛相等的慈悲心,為了順利往生西方,沒有欠命這個障礙,必須要長期地愛護生命,盡形壽地要這樣愛護生命。常常有一些居士講:家裡有老鼠,有蚊子,蒼蠅,有蟑螂,不由自主想往死打,這就是我們心上慈悲心還有缺陷。因為六道眾生各有習性,人還有人各種不同的習性,老鼠它有老鼠的習性,蒼蠅有蒼蠅的習性,不一樣。你比如說耗子,它生出來就想偷偷摸摸吃東西,我們作為佛教徒,要以智慧看它,以慈悲心對待它,很可憐,做人的時候不好好做,偷偷摸摸偷人家東西,現在業力現前,成了耗子。它當了耗子就是以偷偷摸摸為本事,它的習性就是人不在要偷吃,所以要可憐它,布施給它,你拿給它一點兒,減少它的偷盜罪,這就是我們學佛人的慈悲。你別打它,也別罵它,布施給它,可憐它,一個是增長我們的慈悲心,一個是減少它的罪業,一切眾生它也是懂道理的。你要是越打它越罵它,它也越厲害,事情就是這樣。什麼眾生也是懂道理,喜歡你對它好,說它兩句好話。比如說有的狗喜歡咬人,因為狗的天性就是咬人,它別的本事沒有,你要家裡養狗,把狗拴在門旁,如果有盜賊進來偷東西,狗不咬,說明這個狗失職了,所以它就要咬人。可是再兇再厲害的狗,你要跟它說兩句好話,它就不咬了,是真的。有一次,我去廣靈縣一個修理廠買東西,那個狗拴在鐵籠子裡,凡是圈起來的狗那就特別厲害,見到人拼命地咬,我就站在鐵籠子邊不動,我說:你原來也是一個好人哪,怎麼這會兒長得這麼兇、這麼厲害,怎不講道理呀,好壞人不分了。我說它,它一聲比一聲小,最後咬了十來聲不咬了。
無論什麼眾生都喜歡聽好話,為什麼呢?因為人嘴裡說好話,身上氣息光就不一樣,你要帶著瞋恨心,它咬你,你罵它,那兩個都是一樣,身上都放的是黑氣,所以它就咬得更厲害。一切眾生它有眾生的道理,一般人不知道,但我們學佛人呢?要有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要長期愛護生命,憐憫這些眾生,可憐它們,這就與道相應了,念佛就得力了,這就真的與阿彌陀佛慈悲心相應了。所以必須要以佛的方法、佛的教導去修行,萬無一失。
編輯 | 正珂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收聽《心靈禪語》有聲讀物,聆聽最溫暖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