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碧水 甘肅省38個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
12月1日,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布會,就全省水生態環境管理工作和自然生態保護工作情況進行發布。在水生態管理方面,今年1至10月,全省38個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高於國家平均水質優良比例約17個百分點,劣V類水體斷面比例為0。在自然生態管理方面,堅持「汙染減排與生態增容」並重,以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為目標,強化自然生態監管,著力推進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全力做好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甘肅省位於黃河、長江上遊,是兩大「母親河」的重要水資源補給區,境內主要有9大水系。為確保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和碧水保衛戰,甘肅省於2015年12月印發《甘肅省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2015-2050年)》。結合甘肅省地處國家生態環境屏障區和長江黃河源頭區的實際,明確了黃河、長江、內陸河3大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城市黑臭水體及飲用水水源地等4類水體的水質目標,從水汙染治理、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3個方面,分流域、分區域、分階段地提出了甘肅省水汙染防治工作的12條「工作任務」和8條「保障措施」。
同時,持續推進工業企業、城鎮生活、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的水汙染防治工作。工業企業方面,排查取締了16家涉水「十小」企業;重點督促全省沿江河湖庫的工業企業、工業集聚區開展環境風險評估並劃定環境風險等級。城鎮生活方面,截至2020年10月底,甘肅省共建成城市、縣城汙水處理廠93座,設計處理能力213.62萬噸/日,全省城市、縣城汙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7%、93%以上。農業農村方面,國家「十三五」期間共下達甘肅省2500個行政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任務,截至2020年底已超額完成2689個行政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任務。
通過治理,於2019年提前完成了「十三五」國家下達的水汙染物總量減排任務,有效地促進了全省水環境質量改善。
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嚴肅查處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違規問題,調查編制完成《祁連山地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報告》,通過核查,以祁連山為重點的自然保護區問題整改和生態修復治理已初見成效。組織開展了「綠盾2020」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運用「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監管系統」,完成2019年下半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衛星遙感監測實地核查工作;截至11月底,全省自然保護區自查發現1845個問題,已整改完成1822個,整改完成率98.75%。同時,組織完成甘肅省黃河流域1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成效評估工作,真實掌握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護成效,為下步整體推進自然保護區監管打下堅實基礎。
按照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工作要求,在前期劃定的基礎上,會同自然資源部門對全省生態保護紅線開展科學評估,強調生態保護紅線的權威性,探索建立過程監管體系,確保紅線劃得實、守得住、可持續。目前已完成評估工作,正在國家層面審核;同時,繼續開展生態保護紅線數據監管平臺建設。
初步建成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基礎資料庫
為做好黃河流域保護工作,甘肅省研究形成《黃河流域(甘肅段)汙染防治工作思路》《黃河流域(甘肅段)汙染防治總體實施方案》《黃河流域(甘肅段)汙染防治專題研究報告》和《甘肅省「十四五」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對策研究分析報告》,提出全面推進「三水統籌」,即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堅持「水陸並舉、三源齊控」,推進「五河共治」,以及甘南高原地區黃河上遊生態安全屏障「保好水」、中部沿黃地區生態走廊「用中水」、隴東隴中地區黃土高原生態安全屏障「治差水」的工作思路。同時圍繞《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確定的重點任務,在前期完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汙染防治專項規劃》大綱和框架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汙染防治專項規劃(初稿)》。
此外,甘肅省在全國範圍內較早啟動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汙染現狀調查工作,以入河排汙口調查為切入點,完成黃河流域4個水系36條重要幹支流8大類22小類入河排汙口排查工作。初步建成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基礎資料庫,形成「2+4」成果報告(《工作報告》《技術報告》《水資源調查報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狀況調查報告》《生態環境現狀調查評估報告》《環境風險調查評估報告》),構建了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成果展示系統,為黃河流域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奠定了基礎,調查工作得到生態環境部高度肯定。(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杜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