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壯麗的東嶽泰山,地處歐亞大陸的東部邊緣,以「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屹立於華北平原之上。泰山極頂(岱頂)海拔1545米,與山腳下的泰萊盆地相比,相對高差達1400米。岱頂具有長冬無夏、春秋相連、雨量充沛、隨地形地勢多變的山地氣候特點,加之與地貌景觀相配合,形成了變幻無窮、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岱頂觀日出則是遐邇聞名的一大奇觀。
一般條件下,一個中等身材的人在平地上的水平視距半徑為4公裡。登岱頂望遠,視野擴大,視距可達141公裡。每當晴朗拂曉,站在岱頂遠眺東方,隨著繁星漸沒,在地平線附近裂開一條金色縫隙,越來越長,越變越寬,同時越來越亮。地平線的晨曦由灰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橘紅。頓時,天空的雲朵赤紫交輝,瞬息萬變,有的像神牛角鬥,有的像鳳凰展翅,有的像萬馬奔騰,有的像孔雀開屏……不多時,一輪紅日掀開了雲幕,撩起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像一盞飄蕩著的宮燈,冉冉升起於天際。頃刻間,金光四射,群峰盡染,給泰山送來了光明和溫暖。
遊人在岱頂也能觀賞到海上日出。我國唐代詩人李白登泰山留下「海水落眼前,天光搖空碧」的詩句,宋代詞人梅俞則也有絕句「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金熔。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這些都深刻形象地描繪了岱頂觀海上日出的景象。當你登上泰山之巔,凌晨來到日觀峰,舉目東方,天際閃出魚肚色亮光,不一會兒呈現出瑰麗的朝霞。旭日在霞光中稍稍露面,先是窄如彎鐮,因受海水波浪起伏的影響,忽隱忽現,閃爍不定,日輪緩升時又受波峰波谷推進的影響,上下跳動,顫顫悠悠。隨著時間的推移,日輪漸漸增大,慢慢成為滿圓形,猶如紅色瑪瑙,冉冉地離開海面。頃刻間,大地生輝,層林盡染。若逢雲海出現,腳下雲頂起伏不定,遠處海浪捧出紅日,上下呼應,猶如乘坐海上輪船,令遊人飄然如醉。
如果幸運,遊人還可觀賞到日珥奇觀。日珥是太陽表面噴射的火焰狀熾熱氣體,時高時低,有時向日冕層射出,有時向色球層降落。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平時是無法觀察日珥的。當在日全食時,可以用單色透鏡觀察到。由於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特定的天氣條件下,在岱頂觀海上日出時,用肉眼也能觀察到日珥。明代文學家于慎行於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六月中旬登岱頂觀日出時,曾看到日珥並作了記載。但前人不能正確解釋,誤認為是海中日影。山東師範大學原地理系主任孫慶基教授在1962年夏攜友登泰山時,也觀測到日珥。他在《五嶽獨宗》中曾這樣記述:「……突地噴出兩個紅色強大的火舌,呈燭焰狀,下寬上窄,玫瑰色,下濃上淡。倏然間兩火舌上端連成拱橋。」
在岱頂觀日出時能看到日珥的機會非常難得,它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其一,必須是能看到海上日出的季節和天氣條件,大氣層結穩定,上下空氣密度差要大,日光折射角要達到52度,日面輪廓才能更加清晰。其二,海面水汽密度要達到飽和,此時海面水汽起到單色透鏡作用,濾掉了短波光,使陽光呈現鮮紅色。其三,此時太陽必須處在日珥噴發的活躍期,且日輪在水平圈以下1度左右,天空背景較為暗淡。
要想看到理想的日出景象,就要選擇適宜季節、合適天氣。觀泰山日出於陸地的景觀最好的季節是秋季,其次是冬季。春季,氣溫增高,也多晴日,但乾旱多風,常出現沙塵暴天氣,看到日出的機會也較少。夏季,正逢雨季,陰雨霏霏,雲霧茫茫,看到日出的機會更不多,但若能遇到雨過天晴,卻能看到十分壯麗的日出景象。若要進一步觀賞日出海上富有動感的奇特景象,進而觀看日珥,最佳的日期莫過於5月下旬之後,雨季到來之前的春末夏初之際。因此,遊客要注意收看天氣預報,選擇合適的天氣。 (來源於1998年4月27日《中國氣象報》作者:李殿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