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2-06 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作者:記者 張夢怡
城市交通運輸領域是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主力軍和排頭兵,也是評測新能源汽車推廣、節能減排效果的重要領域。為了深入了解新能源汽車在城市的實際運營情況,2月1日起,中國交通報社、新華網、中國新聞周刊等22家權威媒體聯合發起「走基層—城市交通與綠色同行」大型巡訪活動。媒體觀察團將實地走訪黑龍江哈爾濱、浙江安吉、湖北潛江等數十座城市。
近日,媒體團走進哈爾濱,探尋高寒條件下純電動公交車的運營情況。在這裡,福通公交客運有限公司(簡稱福通公交)走出了一條不尋常的路。
做第一家「吃螃蟹」的企業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新能源公交車在我國大面積推廣。截至目前,我國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已超過20萬輛,但東北地區的推廣情況卻相對有些滯後。
怕冷,是新能源汽車的通病。在低溫條件下,鋰電池充電效率大幅降低。東北地區最冷的時候可以達到零下三四十攝氏度,車輛在這裡普遍會出現「掉電快」的現象,一些車輛甚至「趴窩」無法上路。這樣的氣溫條件下,不但公交企業不敢買純電動車,車輛生產企業也不敢賣純電動車。
福通公交總經理於洪濤向中國交通新聞網記者透露,一些車輛生產企業在得知他們要買純電動公交車後,甚至直接給了「哈爾濱太冷,算了,電池技術還不成熟」的答覆。
但福通公交沒有就此打消購買純電動公交車的念頭。要買新能源車,更要買能在高寒條件下運營的純電動公交車。在經過一番深入考察後,2016年12月,福通公交購置了88輛銀隆鈦酸鋰純電動公交車,投運83路和203路,做了哈爾濱第一家「嘗鮮」純電動車的公交企業。
「我們經過了一番考察,也去了廠家的實驗室參觀,銀隆鈦酸鋰電池耐寬溫的特性吸引了我們。」於洪濤告訴中國交通新聞網記者,銀隆給出的「趴窩就不收錢」的承諾更是讓他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兩個冬天的極寒考驗,13個月的正常運營,這批純電動車順利經受住了極寒考驗。「前兩天都零下三十七八攝氏度了,我們也還像平常一樣充電,啟動時候也不需要提前熱車,一點兒問題都沒有。」83路公交車駕駛員李雲知告訴中國交通新聞網記者。
「換車之後坐起來又暖和又得勁,夏天涼快,冬天暖和。如果哈爾濱所有公交車全換成新能源車,哈爾濱的霧霾肯定會減輕很多!」經常坐83路公交車的乘客任大爺說。
運營成本精打細算
身為民營公交企業,福通公交對於投入成本更是精打細算。
「以前我們公司有88輛傳統燃油車,現在把所有車全更換成了銀隆鈦酸鋰純電動車,運營效率和燃油車一樣。」於洪濤介紹,如果使用磷酸鐵鋰電池慢充純電動車,冬天需要先給電池加熱到70攝氏度,再充2—3小時電,1.5至2輛車才能頂上1輛傳統燃油車的運營效率。「我們用的鈦酸鋰純電動公交車十幾分鐘就能充滿電,不費時間,節省了大量購車費用。」於洪濤說。
為什麼不像其他公交公司一樣選擇混合動力公交車?於洪濤給中國交通新聞網記者算了一筆帳,相比於燃油車2.6元每公裡的運營成本,購置混合動力公交車雖然不需要建充電站,但是每天每公裡的運營成本也要1.5至1.6元,而快充純電動車只需要0.8元。
在福通公交4000平方米的公交場站中,共建有12根充電樁,可以滿足88輛純電動公交車的充電需要。「十幾分鐘就能充滿,駕駛員利用籤單的時間就能充滿電。充電速度快、出車率達到100%。」福通公交機務隊長說。
除此之外,維修成本也大幅降低。據福通公交的機務隊長介紹,在公司車輛全部更換為純電動車後,還基本沒遇到過車輛故障。以前車輛每年單車配件都要花費1萬元,現在換成純電動車,花費不超過以前的十分之一。「維修人員也從10人縮減到了3人,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
電池「退休」後還能用做年儲能20年
要在高寒地區推廣新能源汽車,光有可以順利運營的公交車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基礎設施做保障,尤其是充電場站建設。據了解,到2020年,哈爾濱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共運輸車輛佔公交車量總數比率將達80%,充電場站建設迫在眉睫。
目前,哈爾濱公交線路多運行在老城區,城區內並沒有充裕的場地為公交車提供充電場地。一些公交企業負責人向中國交通新聞網記者透露,由於沒有適合的充電樁建設場地,企業只能購置慢充純電動車,並在郊區建設充電站,每次充電一個來回就要走18公裡,車輛空駛率很高。
「希望政府能夠解決基礎充電設施短缺這個瓶頸,這個問題解決之後東北地區推廣新能源汽車會容易得多。」 福通公交總經理於洪濤表示。
純電動車「退休」之後,電池該如何進行回收?談及電池回收這個近期熱門話題,於洪濤表示並不是很擔心:「鈦酸鋰電池質保10年。10年之後,我們還可以把電池卸下來做儲能裝備,晚上低谷電時儲電,白天再給車充電,這樣又節省了一筆不小的成本。」
據了解,鈦酸鋰電池在10年電動車服役期過後,可以拆解下來作為儲能產品再用20年,等到全生命周期結束後進行分解回收。梯次利用的方式實現了資源的利用最大化。
中國交通新聞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交通報」、「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國交通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 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註明 「來源:XXX(非中國交通新聞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請在30日內進行。
clear
cl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