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可穿戴心電圖疾病自動診斷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1 科學網
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可穿戴心電圖疾病自動診斷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數字所生物醫學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燁及其團隊成員姚啟航、王如心、樊小毛和劉記奎等針對可穿戴心電信號提出了一種基於時空特徵融合的深度神經網絡,實現了9類心律失常的自動分析診斷,有效提升了疾病自動分析的準確率。該成果以Multi-class Arrhythmia detection from 12-lead varied-length ECG using Attention-based Time-Increment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為題發表在計算機人工智慧期刊Information Fusion上。第一作者姚啟航為東北大學中荷生物醫學與信息工程學院與深圳先進院聯合培養本科生,本科畢業即將進入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進一步深造,論文通訊作者為李燁。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每年全球約1800萬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佔死亡總數的31%,其中絕大多數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發生在醫院外,心血管事件的醫院外預警十分關鍵。通過可穿戴心電信號自動監測分析對急性心血管事件早期預防和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傳統分析方法在處理可穿戴心電信號時通常以特徵點檢測為基礎進行分析,其缺點是易受噪聲與人體行為的幹擾,分析精度低,同時忽略了不同體表位置採集的心電信號表現出的時空相關性。

 

針對上述問題,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基於時空特徵融合的深度網絡架構,有效提取了信號的空間和時間特徵,突破了傳統方法對心電信號時間空間特性同時描述的不足。研究人員進一步在網絡架構中引入注意力機制,對分段信號的重要性進行自適應評估,有效提高了模型對異常狀態的感知,降低了其它信息的幹擾。上述方法實現了以房顫、傳導阻滯、早搏等為代表的9類心律失常疾病的有效判別,在2018中國生理信號挑戰賽公開的9831條心電信號上(約609,522個心搏),心律失常識別精度達到82.6%(如圖)。

 

該研究工作得到健康大數據智能分析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廣東省、深圳市等的資助。(來源: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圖:提出的方法示意圖及9類心律失常識別準確率。(註:N:竇性信號;AF:房顫信號;I-AVB:1度房室傳導阻滯;LBBB:左束支傳導阻滯;RBBB:右束支傳導阻滯;PAC:房性早搏;PVC:室性早搏;STD:ST段壓低;STE:ST段抬高)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谷歌」一下癌症診斷新利器,AI顯微鏡開掛,AR瞬間識別癌細胞
    此前,不少研究已經催生了一些類似的神經網絡工具,而谷歌的研究人員則進一步將它們進行了調整與整合,將它們合併成一個叫做「信息傳遞神經網絡」(Message Passing Neural Networks,縮寫MPNN)的框架。研究人員們相信,這款神經網絡能有效地預測分子的性質。
  • 人工智慧瓶頸之神經網絡的可解釋探討
    近年來,隨著深度學習,即深度神經網絡的迅速發展,神經網絡模型在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等眾多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然而隨著深度學習技術在多個領域的大量應用,其背後隱藏的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特別是在醫學診斷、網絡安全、自動駕駛等對安全性有較高要求的領域,深度神經網絡所隱藏的安全風險限制了其自身在更多領域的應用和推廣,引起了政府、學術界及工業界的關注。
  • 深度學習在醫學影像中的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
    隨後,Chen H等人提出RED-CNN降噪模型,將殘差網絡與卷積自動編碼器相結合,通過跳躍連接形成深度網絡,實現低劑量CT圖像的降噪。同年,Kang E等人首先對低劑量CT圖像進行方向小波變換,然後將深度卷積神經網絡模型應用於小波係數圖像,實現降噪,並使用殘差學習架構加快網絡訓練速度,提高性能。
  • 中國信通院寇家華等:基於可穿戴計算的體域網技術應用現狀與趨勢研究
    以醫療健康物聯網、智能可穿戴設備、網際網路醫院、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為代表的數字健康應用備受關注。隨著復工復產提檔加速,物聯網、5G網絡、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基建全面布局,智能可穿戴設備與醫療健康物聯網也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 人工智慧在肺癌診斷中的研究進展|人工智慧|肺結節|特異度|分類器|...
    甘肅省人民醫院 胸外一科(蘭州  730000)通信作者:苟雲久,Email:gouyunjiu@163.com關鍵詞:  肺癌;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神經網絡引用本文:楊寧,金大成,陳猛,王兵,賀曉陽,張斯淵,苟雲久. 人工智慧在肺癌診斷中的研究進展.
  • 【技術專區】蘇州納米所在可穿戴纖維器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可穿戴式纖維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最近,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李清文團隊在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方向取得了新進展。 基於碳納米管纖維的非揮發全碳記憶器件研究表明,電池的效率可高達3.03%,彎折次數1000次依然能保持初使效率,且在空氣中的穩定性大於96小時。
  • 變分自回歸神經網絡求解統計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變分自回歸神經網絡求解統計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2019-03-06 理論物理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那麼一個自然的想法是,可不可以用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深度學習方法來推動統計物理的核心問題的進展?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潘課題組致力於探索統計物理與機器學習的交叉領域,並在近期取得新進展。
  • 深度學習AI可以從正常節律心電圖中識別心房顫動
    由於患者的心臟可以進出這種異常節律,因此難以在單個心電圖上檢測到,因此心房顫動常常未被診斷。美國梅奧診所心血管醫學系主任Paul Friedman博士說:「在心電圖上應用人工智慧模型可以檢測心房纖顫,即使記錄心電圖時也不存在。就像看海洋一樣現在,能夠分辨出昨天有大浪。
  • 表徵學習、圖神經網絡、可解釋的 AI,ML & 機器人七大研究進展一覽
    隨著每一年的結束,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博士 Gregory J Stein 都會回顧一下對其影響最大的各大研究趨勢或論文,今年亦如此。作為該領域的研究人員,他發現深入研究其認為研究界取得的巨大進展,或找出目前可能沒有取得進展的領域,可能會很有意義。
  • 影像組學輔助磨玻璃結節診斷的研究進展
    影像組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通過分析影像數據和臨床數據的相關性,應用自動和半自動算法對放射影像的感興趣區域(region of interest,ROI)提取大量影像特徵,尋找這些特徵與臨床診療數據之間的深層關係,提高疾病的診療精準程度,在臨床輔助肺部磨玻璃結節的精確診斷方面也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本文就 CT 影像組學在輔助磨玻璃結節的診斷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綜述。
  • 基於功能磁共振和機器學習的疼痛神經標誌研究進展
    本文總結了在研究對象處於不同疼痛狀態下(如傷害性刺激誘發的急性疼痛、臨床慢性疼痛等),基於fMRI和機器學習檢測到的fMRI-NPS,及不同ML模型在疼痛預測實驗的性能研究進展,並指出了fMRI-NPS在臨床研究如疼痛的神經病理學機制研究、藥物療效評估等方面的意義。
  • 人工智慧黑盒揭秘:深度神經網絡可視化技術
    深度神經網絡又是最為複雜的機器學習模型,其可解釋性與可視化性更加具有挑戰性。網絡模型為什麼起作用,它是否足夠好,圖像識別是如何抽象出「貓」這個概念的?本段分析了幾種典型深度神經網絡可視化技術,詳盡展示了前沿的可視化原理以及解釋性效果。
  • 基於深度神經網絡技術的自學習AI智能設備
    全球安全公司Fortinet Korea(執行長Won-Kyun Cho)宣布推出fortiAI,這是一種本地設備,可基於自學習的深度神經網絡(DNN)技術來加速網絡威脅的補救並自動執行安全分析。 。
  •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打開APP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MEMS 發表於 2021-01-04 15:48:25   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能直接貼在皮膚表面
  • 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脫硫系統預測模型及應用
    本文還結合某 2×350MW 燃煤電廠提供的實際工數據,以石灰石供漿密度對系統脫硫性能的影響為例,詳細介紹了利用所建立的深度神經網絡模型測試溼法脫硫系統各參數指標對脫硫效果的影響,並結合化學機理和工業實際進行的診斷過程。
  • 自動化所提出基於腦功能影像時間序列的多尺度卷積循環神經網絡模型
    自動化所提出基於腦功能影像時間序列的多尺度卷積循環神經網絡模型 2019-10-28 自動化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健康保衛戰:深度學習在使用胸部X光照片預測疾病上的應用
    貝塞斯達(美國馬裡蘭州中部城市)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者們開發出了一套基於深度學習的用來從胸腔X光照片中檢測疾病的算法框架。檢測完成後這套系統會在X光照片下附上詳細的說明,以便醫生向病人展示,以及更早的檢測出那些危險的疾病。
  • 沒有壓力的「壓力測試」:LSTM神經網絡預測焦慮,有何前景?
    而有研究表明,人的移動模式與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科學家們建立了一個通用的實時機器學習模型,來對壓力進行預測。由於長期短期記憶網絡(LSTM)具有學習長期行為的能力,可以很好地應對序列學習上的梯度消失等問題,基於深度學習框架keras和Python,實現了整個算法。
  • 幹細胞治療精神疾病的研究進展
    隨著神經系統精神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長,中國已有1.73億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中4300萬被登記為嚴重心理健康問題。基於現有的我國人口總數,大約平均每8個人就有1人有精神疾病的問題。 現行列為嚴重精神障礙的疾病有:精神分裂症、偏執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和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等。
  • 深度神經決策樹:深度神經網絡和樹模型結合的新模型
    深度神經決策樹:深度神經網絡和樹模型結合的新模型 工程師郭婷 發表於 2018-08-19 09:14:44 近日,來自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結合深度神經網絡和樹模型的新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