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中學地理課本的第一節講的什麼嗎?當你行走在平直的道路上,奔跑在寬闊的操場上,或抬頭看見漫天的星鬥時,你會想到腳下大地的形狀嗎?
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古時候,由於人們活動的範圍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區的一小塊地方,因此單憑直覺,就產生了種種有關「天圓地方」的說法。例如,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棋盤)"的蓋天說。
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和各種知識的積累,人們逐漸認識到,大地在大範圍內不可能是平坦的,而應該是彎曲呈弧形的。因為在海邊看離岸的船,先是船身隱沒,然後才是桅帆。在陸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會在南方的地平線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卻在北方的地平線上出現。如果向南走去,情況就相反。這些現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釋。
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第一次對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論證。他觀察天象,從月食時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現象中,推斷大地的形狀為球形。
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特別是1519——1522年,麥哲倫率領的一支船隊,環繞地球航行一周成功,這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隨著測量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人造地球衛星的利用,從太空中獲取的地球影像中清楚的顯示出地球是一個球體。
現在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已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地球並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地球赤道半徑約為6378千米,極半徑約為6356千米,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如果我們把這個龐大的地球,縮小製成一個直徑1米的地球儀,赤道半徑只比極半徑長1毫米多,這點微小差別,在地球儀上是表示不出來的,所以我們使用的地球儀都還是正圓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