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端午節插艾草講究「插早不插晚,掛長不掛短」,是什麼意思?
文/農夫也瘋狂
端午節就要到了,今天逢5正是我們趕集的日子,發現不少外地打工的人也返回來了。在去集市的路上,看到裡很多外地牌照的車輛,由於路窄車多,居然大清早還發生了堵車。因為就要到端午節了,這也是過節前最後一次趕集了,所以集市上的人也比較多,賣東西的和買東西的都一大堆。今天去趕集,主要是想幫媽媽賣一些粽葉,這也是大清早她冒著露水去採摘的。由於量有點多,加上媽媽年紀也大了,所以就幫她把粽葉挑到集市上去了。在端午節的時候,我們這裡包粽子的還是挺多的,所以粽葉也比較好賣,一會功夫就賣光了。後來旁邊來了一個老大爺,他賣的是一把把的艾草。畢竟在端午節的時候有插艾草的習俗,後來閒著無事就和大爺交談起來了。其中就聊到了端午節插艾草的習俗,老大爺就說到了插艾草的講究是很多的。老大爺告訴我說,端午節插艾草講究「插早不插晚,掛長不掛短」,是什麼意思呢?當時我也是一臉懵逼。
大爺見我一臉的疑惑樣子,就知道我肯定沒聽過這在說法,於是就給我耐心講解了。他說「插早不插晚」的意思是說,懸掛艾草要儘量早一點,哪怕是端午節還沒有到來,也是可以插的,儘量不要到了端午節之後才插。在過去民間有著「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的農諺,意思是說在初四的早上是插艾草的最好時間。而後來就多數是在初五插艾草了。但是在端午當天插艾草,也要儘量趕早。一般都是在四、五點多鐘還有露水的時候就要起床去割艾草了,是必須要在太陽出來之前就把艾草割回來,然後把它們懸掛在大門及窗戶的兩邊。
而後半句「掛長不掛短」的意思是說,所懸掛的艾草儘量長一點,不要懸掛植株過於矮小的艾草。其實這個也是兩方面的考慮,一個是為了圖個吉利。本來懸掛艾草這個習俗主要是有驅邪、招福,並且驅趕蚊蟲的寓意,自然植株高大一些的這樣更加吉利一些,就像是包紅包了要紅包大一點更加吉利。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美觀性考慮。試想一下大門是人進出的地方,本來就很高大的,如果懸掛的艾草非常的矮小,那看起來就會影響美觀性的,同時植株過於矮小,那驅蚊蟲、淨化空氣的效果也不太明顯。試想一下高大的大門邊,掛著幾棵小草,多麼影響美感啊!
聽了這個老頭的話,讓我對端午節插艾草的習俗又加深了了解。確實在過去,老輩人對於端午節插艾草是很講究的。還記得以前爺爺都是在端午當天,天沒亮就起床了,先去井邊打水洗臉刷牙,然後就出去割艾草了,等到回來之後,就用紅繩子把艾草懸掛起來。對於他們來說,這也應該是生活的一種儀式感吧!
其實關於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的,其中插艾草的講究也很多。在有些地方端午節還有「吃五紅」,或者是「吃五黃」的習俗。正所謂「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在各地的風俗習慣是不一樣的,在你的家鄉,端午節插艾草,還有哪些說法呢?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讚、分享和關注哦,農夫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