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是全世界公認的股神。在總結自己一生的成功經驗時,巴菲特說,自己有兩樣法寶,一件是複利,二件是時間。
巴菲特告訴我們說:「複利這種方法有點像滾雪球。最開始時雪球很小,但是只要滾的時間足夠長,雪球黏得足夠瓷實,雪球就會越變越大。」
在股市投資這條艱難而充滿風險的路上,巴菲特整整滾了50多年的雪球。儘管後來很多競爭對手都退出了,但他依然還在認認真真地滾雪球,於是,他就成了股神。在2019年的全球福布斯排行榜上,巴菲特憑藉825億美元身價,排名第三。
「複利+時間」是巴菲特的成功之道。按這個思路,我們每個人每年都可以投資一定數量的金錢,隨著時間的推移,幾十年後,這些錢會幾何倍地增長,每個人都能成為百萬富翁。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堅定的毅力去堅持。
愛因斯坦說:「宇宙間最大的能量是複利,世界的第八大奇蹟是複利!」投資金錢能產生巨大的複利,那麼,如果每天學習一些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會不會也產生巨大的複利呢?
答案是肯定的。
關於如何學習,會經常能聽到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聲音是提倡學習應該是在玩中學,否則,巨大的學習壓力會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另一種聲音則主張,學習本身就不輕鬆愉快,不吃得苦中苦,不可能學到真東西。
這兩種觀點對但也不全對。學習知識,如同打遊戲升級,既要有趣味性,也要肯吃苦。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方法論,還需要我們能走出內心的舒適區。
學習本身是一件很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如果我們只學自己擅長的東西,那我們的記憶也只會停留在原處和有限的範圍。相反,如果我們主動學一些有難度的東西,那麼記憶的倉庫就會越來越大,我們的記憶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但是現實是,當我們主動學有難度的東西時,往往會因為記不住重要信息而備受打擊,產生厭煩情緒。那麼怎麼樣才能既不受打擊,又能真正學到新知識呢?想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做到三點。
第一,要將短期記憶轉變成長期記憶,唯有如此,重要信息才能存儲在我們的大腦中不被忘記。
將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的最好方法,是在遺忘信息後,再回過頭去複習,從而記住那些信息。
遺忘是記憶強大的敵人,為了回憶起重要的信息,我們不得不絞盡腦汁。這個過程,我們的記憶要經受重重難關。
然而,從記憶的長期效果來看,我們最難忘記的,恰恰是那些被我們費了很大勁兒才記住的東西。這就如同在一張紙上,有字跡清晰的字,也有字跡模糊的字。對於字跡清晰的字,我們可能看過就忘了,但對於那些字跡模糊的字,我們就不得不仔細辨認它們,我們辨認得越費勁,那些字在我們的腦海中印象就越深刻。而當它們一旦被辨認出來時,我們就很難忘記它們了。
第二,將各學科不同的知識點穿插在一起學習,這樣一來,學習效果往往更好。
學生時代,老師往往要求我們採用強化訓練的方式,集中學習某一類知識,這種學習方法並不科學。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將各學科知識放在一起學習,從而練習我們的歸納和辨別能力,這樣一來,可以從整體上提升我們的學習能力。
比如語文沒學完,可以先休息一下,做做數學題,數學題做累了,可以再看看英語。技能訓練也是如此,不必將一個技能訓練到完美後,再練習下一個技能。在同一個時間段中,可以同時學習多種知識或技能,採用這種學習方法,學習的效果往往比單一學習一種知識或技能效果更好。
通過穿插不同的知識和技能,大腦要抓取不同知識和技能的本質,辨別不同知識和技能之間的區別,可以說,穿插學習是對真實運用場景的模擬。它可以幫助我們儘快熟悉複雜的場景,最終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第三,我們還要注意,知識和技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經常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這就要求我們能隨機應變。
舉個例子,上中學時,我們都學過如何計算幾何體的體積。世界上有很多幾何體,比如圓柱體、球體、正方體等,每一種幾何體的計算公式都不一樣。在學習時,要將不同的幾何體放在一起學習,通過這種交叉混雜的學習,我們就能對計算體積的知識點理解得更深刻。
誠然,單一化的記憶訓練,很容易令我們產生滿足感,但是,這種記憶方法並不能提升我們的學習能力。相反,只有複雜的記憶訓練才是真正提升記憶力的方法。這種方法,需要大腦進行歸納和辨別,需要我們能快速適應複雜的場景。記憶就像一個運動員,只有不斷接受挑戰,才能擁有越來越高的競技水平。
我們想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就要刻意練習知識的遷移能力,將知識運用在不同場景中,久而久之,知識才能產生複利,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收穫。
巴菲特認為,時間和複利是他成功的法寶。其實,知識和投資一樣,也能產生複利。
輕鬆記憶對我們來說,是沒有價值的。想讓知識產生複利,就要主動去記憶那些很難記住的信息。
要讓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就需要我們將各學科不同的知識點穿插在一起學習,訓練歸納和辨別不同知識的能力,還要學會隨機應變,以便能靈活運用知識。
將複雜的記憶方法一起使用時,雖然困難不小,卻能讓我們擁有舉一反三,隨機應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無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