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近年來不斷探索溼地與農業共同發展新模式

2020-11-28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長春2月1日電(記者 高楠)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2014年世界溼地日的主題是「溼地與農業:共同成長的夥伴」。如何在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近年來,吉林省不斷探索溼地與農業共同發展的新模式。

    據吉林省林業廳廳長蘭宏良介紹,2012年,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東北項目辦公室與吉林省溼地保護管理辦公室合作,在吉林松原地區開展了「中國東北玉米可持續發展與溼地保護項目」的專項研究。積極探索玉米與溼地的關聯和影響,推廣玉米生產新技術,推動溼地保護建設與管理。

    2013年,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與吉林省林業廳在吉林大安牛心套保國家溼地公園建立了「溼地恢復與合理利用研究示範基地」。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興土帶領的科研團隊從2003年開始,對嚴重退化的牛心套保蘆葦溼地進行了生態恢復與合理利用研究,並應用生態學的生物共生與物質循環原理,建立了葦-魚(蟹)-稻複合生態工程模式。

    恢復後的蘆葦溼地和重度鹽鹼地改造後的水稻田可以為魚、蟹提供餌料資源,魚、蟹可攝食與蘆葦爭肥爭空間的雜草和危害蘆葦的害蟲,魚、蟹的糞便可增加肥源,其攝食活動又可疏鬆土壤,促進蘆葦地下莖發育繁殖,從而提高蘆葦的質量與產量。而且葦田中大量的沉水植物還為魚、蟹提供良好的繁殖、避敵場所。

    「在項目的示範過程中,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蘆葦溼地利用面積達4000公頃,魚、蟹年銷售收入超500萬元,極大提高了葦場職工和農民的收入。」蘭宏良說。

相關焦點

  • 溼地上建起農業複合生態系統新模式
    這裡,沒有城市的喧囂,映入眼帘的是一望無際的溼地,隨風搖曳的蘆葦,清澈宜人的湖水;這裡,還有「稻-蟹」「稻-漁」「稻-菜」溼地農業種植養殖模式。拍客們好似發現了新大陸,人人興奮得睜大眼睛,手持照相機,「咔咔咔」拍個不停。  溼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具有淨化水質、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降解汙染物等多種生態功能。
  • 科迪華農業科技攜手正大集團探索種植經營新模式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龍昊)在規模化經營發展趨勢以及農藥化肥「雙減」號召下,科迪華農業科技攜手正大集團在江蘇崑山開展的中國好水稻示範園項目(崑山基地),近日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在崑山基地,科迪華農業科技與正大集團聯合打造了因地制宜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在充分滿足基地特定需求並助力增產增收的同時,也積極探索了種植經營新模式,助力中國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
  • 吉林省溼地生態服務功能價值2750億元
    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自然生態系統。吉林省溼地資源豐富,共有4大類16型,包括河流溼地、湖泊溼地、沼澤溼地和人工溼地。長期以來,人們對溼地的了解主要集中在其提供的可作為商品的部分,而對其改善環境和非商品功能認識不足。吉林省林業和草原局委託吉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開展對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價項目,將溼地的功能和巨大價值用數據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在公眾面前。
  • 探索光伏發電發展新模式 照亮村集體經濟增收之路
    近日,記者來到了開化縣楊林鎮川南新村,看著隨處可見的屋頂光伏,聽著村工作人員的介紹,不禁感慨也許這就是川南新村興村致富、脫貧奔康的綠色發展之路。 川南新村隸屬開化縣楊林鎮,是個由川南村、青峰村、南齊村、柏林村、葉南塢村五個村合併而成的大村,人多面大,情況複雜,由於村裡沒有經營性產業,「家底」十分薄弱,為找尋「出路」,楊林鎮政府協同川南新村兩委開始積極探索,多方了解後決定,發展屋頂光伏產業。
  • 吉林省發布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規劃
    原標題:吉林省發布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規劃   近日,吉林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吉林省生態環境廳、吉林省水利廳、吉林省林業和草原局共同發布了《吉林省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專項規劃
  • 龔元石會見吉林省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一行
    本網訊 11月28日,吉林省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袁維森帶隊到我校交流合作事宜,副校長龔元石會見了客人。他表示,吉林省作為東北三省之一具有優渥的土地和地方政府的大力資金、政策支持,中國農大作為國內農業科學研究的佼佼者具有人才和尖端科技優勢。學校與地方強強合作,是學校服務地方農業經濟發展的具體舉措,更是圍繞實現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探索。學校希望與吉林省一同合作,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圍繞地方實際需要,為地方、國家農業發展貢獻力量。
  • 突出生態效益 包河積極探索溼地保護新模式
    目前,該溼地公園已完成投資3.2億元,實施溼地修復5000畝,除溼地保育、恢復重建區域外,藍藻科普館還讓市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合肥生態優先的治湖理念。公園良好的溼地景觀吸引了大量遊人,年接待遊客突破100萬人次。大湖在側,河道如巷,有了「溼地」的城市仿佛有了靈性。
  • 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關乎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利於增進農民福祉,讓億萬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匯聚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磅礴力量。
  • 流域溼地保護遭威脅,「鳥聲」與「民生」緣何難以調和
    一項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高緯度溼地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發現:包括黑龍江流域在內的中高緯度溼地原本就對氣候變化最為敏感且特別脆弱,在氣候變化與高強度人類活動的疊加影響下,其退化和功能喪失的速度遠超其他類型的生態系統。目前,該區域溼地在保護與修復過程中存在哪些困難和挑戰?如何實現溼地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
  • 「鳥聲」與「民生」緣何難以調和——來自黑龍江流域溼地保護的...
    一項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高緯度溼地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發現:包括黑龍江流域在內的中高緯度溼地原本就對氣候變化最為敏感且特別脆弱,在氣候變化與高強度人類活動的疊加影響下,其退化和功能喪失的速度遠超其他類型的生態系統。  目前,該區域溼地在保護與修復過程中存在哪些困難和挑戰?如何實現溼地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
  • 濱州職業學院:創辦職業教育工作室 探索職教特色發展新模式
    生動可愛的布藝老虎、精緻的柳編工藝品、栩栩如生的原創美術作品等等,不斷引來記者們的讚嘆。  而這些工作室,只是學校探索特色發展新模式的一個縮影濱州職業學院在不斷探索、挖掘自己的辦學特色。  深化產教融合,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
  • 借「大數據」東風 東方集團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運營新模式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推進物聯網試驗示範和遙感技術應用;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 農業農村部推介第二批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調研時指出,要積極扶持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專業合作社模式,把合作社辦得更加紅火。 為進一步總結推廣農民合作社因地制宜探索發展的實踐經驗,農業農村部在各地推薦的基礎上,遴選確定了第二批47家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 豬場裡的「溼地公園」
    豬場裡的「溼地公園」狐尾藻生態溼地汙水處理模式在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中「顯身手」 文章來源:紅河州農業農村局
  • 讓溼地與農業更好地融合
    中國環境報見習記者李苑  在江蘇崑山天福國家溼地公園,有一大片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補償棲息地,8個深淺不一的池塘外,環繞著300畝水稻田。乍暖還寒的時候從高處遠望過去,一格一格的波光粼粼,間或有三兩水鳥掠過,靜謐中又有一抹靈動。
  • 運用LS量子微生物技術,助力健康農業發展
    寧陵縣是河南的小麥主產區之一,而且也是黃河故道,調研途中,苗董事長詳細介紹了LS量子微生物菌肥情況:這是山西坤辰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河南省新活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建立的繼新鄭、許昌、上蔡建設LS量子微生物菌肥試驗基地的基礎上,於2020年又在河南成功建設的第四個LS量子微生物菌肥小麥試驗基地。
  • 鹽鹼地上生長的新希望,農業科技浮現「大安模式」
    今年7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時指出,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面對農業振興的時代邀約,吉林省大安市如何實踐?
  •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必良:倡導南粵農業發展轉型升級
    華南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制度與發展研究院院長羅必良教授。華南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制度與發展研究院院長羅必良教授於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廣東農業經濟發展要考慮高消費、高收益的新模式。羅必良教授與學生的合影。陳驥旻 攝立足廣東,促農業轉型升級在廣東,羅必良先後以核心成員參與了《中國21世紀議程廣州行動方案》的起草編制工作,作為主要成員參加了「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發展規劃」的調研,作為農業組顧問參加了廣東省委「十大調研課題」之一的農業產業化的調研工作;並作為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的特約研究員,多次參加一年兩次的「省長專家座談會
  • 溼地: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態屏障
    溼地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汙染、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腎」「物種寶庫」「儲碳庫」和氣候變化的「調節器」,是全球生命共同體溫暖的港灣,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態屏障。復歸人與自然生命使命的本真位置,維繫主客體的和諧共生關係,進行全面溼地保護是新時代我們要肩負的生態使命。
  • 民生智庫 | 從中國數字鄉村發展,看智慧農業未來走向
    發布《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組織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初見成效,農業生產數位化水平不斷提高,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鄉村治理數位化水平大幅提升,鄉村信息服務更加完善,智慧綠色鄉村建設穩步推進,鄉村科技創新邁上新臺階,網絡扶貧取得明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