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見習記者李苑
在江蘇崑山天福國家溼地公園,有一大片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補償棲息地,8個深淺不一的池塘外,環繞著300畝水稻田。乍暖還寒的時候從高處遠望過去,一格一格的波光粼粼,間或有三兩水鳥掠過,靜謐中又有一抹靈動。
天福國家溼地公園位於太湖流域吳淞江水系,總面積779.54公頃,屬於以永久性水稻田為主體的自然溼地、人工溼地複合生態系統。如何讓溼地與農業更好地融合,形成生態、和諧、可持續發展的農耕溼地生態系統,並進行推廣,是公園探索的重要課題。
為此,天福國家溼地公園開展了「四季水田」實驗。這裡的永久性水稻田面積約4000畝,傳統運作方式是冬季休耕,並種植一些草,來年翻土時作為綠肥。所謂四季水田,就是在冬季休耕時蓄水,可以更好地補償和擴大棲息地面積,為留鳥、遷徙鳥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和越冬棲息地,實現人與鳥共享稻田。
「四季水田」的試驗田位於溼地公園的馬場區域。天福國家溼地公園管委會科研宣教部副部長湯亞平告訴記者,這裡原來是一個騎馬遊玩的項目,總面積大概730畝。「項目退出後,我們發現土地沙化非常嚴重,需要進行修復。在平整土地的過程中,發現了5隻短耳鴞,就是貓頭鷹的一種。為了更好地保護它們,我們調整了方案,將這片區域規劃成了鳥類棲息地。」
棲息地修復與「四季水田」項目同時啟動。看似簡單,卻經過了精心規劃,處處透著細緻的考量。
首先,在溼地中心區域開挖8個深淺不一的池塘,最深的有40~50釐米,不同的深淺度契合了不同類型的水鳥棲息需要。比如,黑翅長腳鷸,喜歡深一點的水面,而金眶鴴喜歡停留在淺水處。這些種植水生蔬菜的塘,與周圍300畝水稻田一起,形成層次較多的緩衝區,成為鳥類的天然棲息地。
然後,在冬季時對水稻田進行蓄水管理,引河道水反哺稻田。經過近半年的沉澱和對有機質的分解,可以使稻田中的水質得到淨化。同時,稻田的滲透性也使得部分水源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部分得到初次淨化後的水通過溼地公園內的田—渠—溝—灘—河水系網絡、生態池塘等,進行再次沉澱及淨化。這樣,等稻田退水排入河道,就可以實現降低河道富營養化、提升水質的效果。
據悉,「四季水田」實驗計劃歷時3年。2017年7月實施以來,天福溼地公園的鳥類種類和數量均出現大幅增長。
「最近,我們新發現了一種大杓鷸,而且一下就發現了兩個,它們一般棲息在淺海灘涂,如此深入內陸,真的非常難得。」天福國家溼地公園管委會科研宣教部監測人員田君良興奮地告訴記者。目前,公園已經觀測到的鳥類種數達174種,佔蘇州市鳥類種數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