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4日,谷歌宣布圓周率現已到小數點後31.4萬億位,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但我們都知道圓周率是算不盡的無理數,只可能無限接近於最後的數值,但如果哪天被科學家算盡了,會有多嚴重?
在2500多年前,古希臘大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證明了畢達哥拉斯定理(也就是勾股定理)等許多重要的定理,並提出了「萬物皆為數」的觀點,即:世界是由數組成的,世界上的一切沒有不可以用數來表示的。
但是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弟子希伯索斯發現了無理數,打破了畢達哥拉斯的「萬物皆為數」的觀點,不過在當時希伯索斯的發現並沒有得到支持,反而因此丟掉了性命。
之所以將不可通約的量取名為「無理數」,一是因為支持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學家認為它是不可理喻的數,因此稱為「無理的數」;二是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希伯索斯,認為畢氏學派抹殺真理才是「無理」,故稱為「無理數」。
圓周率的出現其實要比不可通約的量的發現要早上1000多年,一塊約產於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元前的古巴比倫石匾,就記載了圓周率等於25/8等於3.125,另外同一時期的古埃及文物也表明了圓周率等於分數16/9的平方,約等於3.1605。
但開創通過理論計算圓周率近似值先河的人是古希臘大數學家阿基米德,阿基米德還是一位物理學家,他最有名的一句話是:「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在中國,約出現於公元前2世紀的《周髀算經》中記載了「徑一而周三」,即圓周率π等於3,發展到漢朝時期,數學家張衡(78年~139年)得出圓周率約等於3.162。
公元263年,數學家劉徽使用了「割圓術」計算圓周率,得出3.1416的數值;後來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祖衝之將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後7位,之後800年裡,祖衝之計算出來的圓周率數值都是最準確的。
16世紀末17世紀初,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范·科伊倫投入了畢生的經歷,將圓周率算到了小數點後35位數。
歷來,無數人投入到了計算圓周率的大軍,1948年英國的弗格森和美國的倫奇共同發表了π的808位小數值,這是人工計算圓周率值的最高紀錄;之後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對圓周率值的計算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但人們為什麼熱衷於研究圓周率?首先我們要知道圓周率指的是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意味著它與「圓」有著密切的聯繫,最初人們研究圓周率是出於數學領域的研究,是一種謹慎的態度,現今可能已經成為了一種樂趣。
如果圓周率被算盡了,它首先打破的是「圓」,帶來的意味是圓沒那麼圓了,會顛覆人們的認知,也會再次發生一場數學危機,讓人們對之前的數學研究產生很大的懷疑。
而且圓周率與我國的生活密切相關,如建築等,當圓周率算盡之時,我們還會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產生質疑,可以說世界末日離得不遠了。換一句話說,如果圓周率成了一個確定的數值,那麼宇宙將不再無邊無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