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老師回憶,博士的開始階段,導師布置的研究課題是關於閉測地線的穩定性。他圍繞這個問題閱讀相關文獻近一年時間,卻仍然了無頭緒。進退兩難之際,導師告知他哈密頓能量面上閉特徵的共振恆等式的相關問題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該問題的非退化情形早在1989年已被法國數學家C.Viterbo解決,但更普遍的情形擱置數十年無人問津。
面對這樣的情況,劉會心中略有膽怯,但也迎難而上。在做的過程中幾經波折,有時候提出一個想法覺得是對的,為此興奮雀躍良久,一覺醒來後又發現漏洞。反覆數次後,他對於一時的靈感處理得更加謹慎與細緻。歷經近兩年的心理與學識的磨鍊,問題最終得到完美解決。這段經歷培養了他獨立自主的研究能力與意識,更重要的教會他如何在孤獨的修行中把握情緒的調控。
無論身處哪一個行業,接觸的是哪一個領域,如果面對繁雜的問題時,不能把握住大方向而是搖擺其中,很可能一事無成。在他過去多年的研究生涯裡,也多次困惑彷徨,質疑自己的能力,但在導師的指點下,在直覺的指引下,他從未輕易放棄曾經堅定做下的抉擇,在苦於問題的難以下手時,嘗試解決相關問題從而加深對原問題的理解;在看不到前進的方向時,積極與前輩們溝通請教。
「在正確方向的道路上,日復一日不輕易言敗,是支持我走到今日的動力」,劉會老師如是說道。
談到對未來的規劃,劉會老師表示相較於從前,在課題的選擇上他變得更加從容與穩重,了解到要想做出真正突破仍需從大問題入手,故不會在細枝末節處扭捏,他將會帶領研究生與博士生,繼續攻克領域內的難題。
「如果要深入研究一個領域,做題能力的高低並不十分重要,熟練掌握知識的脈絡與架構,準確把握課題的方向與價值,深入了解問題的本質與內涵才是更重要的所在」,劉會老師表示,基礎學科的學生更要有這種精神與意識,也許一開始感到困難重重,但用心學總會有茅塞頓開的時刻,那時將越會發覺自然學科的奧妙。
同時,劉會老師認為相較於他求學時睏乏貧瘠的學術資源,對於當代學生,網絡資源與書籍資料唾手可得,此時關注前沿學科進展,了解學術動向對於學生的素質提高的增益作用不可小覷,這不但可以使他們在深入中更了解自己的興趣,也可以增強他們對問題價值判斷的直覺。
過往的榮譽皆為雲煙,長路依舊漫漫。身為一名數學人,劉會老師不但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也引領著更多的學生走上數學的道路。他用過去數十年勤勉工作的成果詮釋努力就會有回報,他也將用未來的堅持為後輩們做出榜樣。在數學的龐大宇宙中,在人生的紛雜現實中,他活出了清醒與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