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國內物流業低開高走
「9 月10日,據國家郵政局郵政業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實時監測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第 500 億件快件誕生。僅用時 8 個多月就完成 500 億件快遞業務量,這不僅顯現了我國快遞發展的蓬勃活力,也彰顯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勁韌性和巨大潛力。」
今年以來,我國郵政快遞業呈現出「低開高走」的態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快遞業務量 1 月份低位運行,2 月份快速恢復、轉為正增長。進入第二季度,隨著復工復產復市的持續推進,快遞業務增速明顯加快,重回 30%以上。特別是 5 月份全國快遞業務量增速超四成,創 2018 年 2 月以來新高。當前,物流快遞業已基本擺脫疫情影響,日均 2 億多件已成常態,日均服務用戶近 4 億多人次,物流快遞產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如今物流快遞產業快速發展和龐大生態,一切還都要從『歸根』於電商的發展說起。
物流可以成為電商的品牌
「物流是電子商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物流,電商的服務鏈條就無法落地實現。」
伴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圍繞網際網路產業生態新生了一批行業,或在已有行業形態上依託網際網路平臺對業務、模式進行了改進和迭代。隨後興起的移動網際網路,更是成為了電商發展的助推劑。完全誕生於網際網路之上的電商平臺,作為本身不存在任何線下運輸能力的『商場』,物流快遞產業自然就成為了電商平臺的重要合作夥伴。
可以說,電商是盤活了物流快遞業這樣一盤死水的重要因素。
同樣,物流對電商的發展也起到極為重要的積極作用,將物流與電商稱作互相成就的夥伴,一點也不過分。電商為物流提供了快速發展的養料,而也正是快速發展的物流生態,才確保了類似於雙十一這樣大促的順利落地。
「好的物流可以提升用戶體驗感,維護自身的榮譽和價值,進而留住更多的商家與用戶。」
沃爾瑪前任總裁大衛﹒格拉斯曾經說過:「配送設施是沃爾瑪成功的關鍵之一,如果說我們有什麼比別人幹得好的話,那就是配送中心。」
這一點在國內電商另一極京東身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基於自營的京東物流所帶來的『顛覆性電商體驗』,京東得以在淘寶已經形成規模的前提下自成一派,相信有太多的用戶選擇京東正是因為其又快又好的物流體驗。
由此可見,對於物流的用戶而言,在國內物流市場競爭激烈的現在,用戶對於物流公司整體的效率、快遞員的服務等因素,已經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但是面對京東、順豐這種主打服務、效率的物流平臺,三通一達們顯然有著與眾不同的生存之道。數據顯示,從2013年至2019年,中國快遞從91.9億至635.2億件,7年飆升近7倍。三通一達一直佔據很高的份額,京東、順豐雖然口碑極好,可在快遞單量上遠遠沒有「吃掉」老對手的市場,同時期京東物流也在持續的虧損。
不過換一個角度來看,效率和速度逐漸成為各家電商的主打營銷之一。近年來雙十一之後的一個營銷特點就是各家平臺都在宣傳該平臺的第一件快遞,從付款到送到收貨人手上所花費的時間。這種情況也再一次證明了時效、體驗對於物流平臺、電商平臺的重要性。
同時,同城快送領域的競爭也在加劇,除去傳統的物流快遞品牌之外,閃送、美團都持續在同城快送市場中加碼。在同城這樣一個距離不遠、區別不大的應用場景下,品牌之間打拼的無非就是寄件人與收件人雙方的用戶體驗。
「前有埋伏後有追兵,當前國內的物流快遞業正處在轉型的關鍵區間。」
伴隨著電商的突飛猛進,物流作為必不可少的伴生領域,自然也跟上了這批快車。但電商和物流間卻是可以同甘不能同苦的「合作夥伴」。三通一達這類物流快遞現在高度依賴電商這種天然出生在網際網路上的領域,因此電商具備高度發達的數字基因,但是物流快遞業卻並非如此。由於國內消費網際網路逐漸觸摸到流量的天花板,電商產業的增長開始放緩,物流快遞業也必定會受到波及。如果只是單純依託於電商這樣一個平臺,無疑會逐漸淪為電商平臺的附庸,難免在降低自身所存在的價值。
因此物流行業也需要加碼來構建自己的護城河。而構築護城河的這把武器就是用戶體驗,並輔以數位化能力的加持。當前國內各行業的主格調是數位化轉型,物流快遞業自然需要積極融入到這種生態之中。
物流需要以一種更加智慧的形態融入到數字世界中
「物流快遞業需要打造自己的專屬用戶」
目前來看,諸如三通一達等物流快遞企業的業務幾乎都依附在電商之上,這樣難免受人制肘。隨著物流體驗對於電商平臺的影響力日益增加,各平臺通過自建、收購、合作等各種形式打造專屬電商自身品牌的快遞機構已經不是秘密。另外面對來自電商的大量需求,當前國內快遞市場競爭又十分激烈,價格戰難以避免。但是又不能放棄這塊如此巨大的份額,各家物流平臺也只能咬牙堅持。
這對於依附在各電商平臺之下的快遞公司而言,如果不做出轉型,未來的路只會更加難走。因此,物流快遞公司需要尋找新的增長路徑。而這一路徑開啟的鑰匙,就在於用戶。
在時效、體驗等需要公司長期建設的能力在短期內無法實現時,通過附加一些客觀能力來增加用戶的好感度,增加用戶對某快遞品牌的認知,就成為了不二之選。
一般來說,時下內容運營比較火,一些公司就會選擇把重心放在內容運營上。比如把微信公眾號的內容經營好,在短視頻平臺分享產業相關的故事等,這些都是通過對渠道的經營以期去吸引到更多的潛在用戶群體。但是這種自媒體有一種通病,就是受眾面比較窄。畢竟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內容也只能影響到目前已有的用戶,很難觸達到外部用戶。如果要大面積影響領域外的用戶,就需要讓內容出圈,而這必然涉及到另外一筆不菲的營銷費用。另外面對競品,如果內容沒做好被競品比下去了,無形中造成了品牌損失,用戶會在這兩者之間進行比較,結果可想而知。
另外一方面,快遞企業提供服務趨同質化、單一化,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這一現狀時,就需要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入手,通過服務模式的轉變去影響用戶,為快遞服務本身增加更多的額外附加值。畢竟用戶是一切開始的源頭,物流從用戶下單開始,到用戶收到貨後結束,整個流程短則幾十分鐘,長則幾天。在這個過程中如何需要服務好用戶呢?
打造智慧服務體系,讓物流快遞以更加智能的形態融入到數字生態之中
對於用戶而言,對於物流快遞最深刻的印象無非就是快遞送到的那一瞬間。尤其在雙十一等大促期間,許多用戶對於快遞的期盼,用翹首以盼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細節見真章,再配送之前,或者當物品到達關鍵的中轉站時,能夠發送一條簡訊給用戶,讓用戶及時了解快遞物流信息。
但對於用戶而言,每天接收到的簡訊太多了,其中不乏許多廣告營銷簡訊。尤其許多物流公司所發出的消息是通過運營商的簡訊通道所發出,會伴有一長串的簡訊通道碼,這不僅不會引起用戶點擊的欲望,次數一多甚至會引起反感。久而久之用戶就養成了不看簡訊的習慣,這對於物流公司所發出的消息而言,無疑是成本上的浪費,但這種方式又是必不可少的。
1.簡訊認證:泰迪熊移動可以將簡訊通道號調整為企業Logo和名稱,增加品牌可信度同時,可以將原本複雜的內容簡化,從中將物流單號、快遞員手機號、派送時間等關鍵信息抽取出來,以卡片的形式呈現在簡訊界面上,一目了然,讓用戶得以快速了解簡訊的核心內容。
2.智能簡訊:泰迪熊移動簡訊公眾號,充分利用簡訊界面,將簡訊頁面優化為微信公眾號的樣式,在下方根據場景配置智能按鈕,如查快遞、發快遞、我的信息、福利中心等跳轉連結,用戶可在簡訊界面中實現點擊一鍵跳轉,從而減少用戶在轉化過程中的流失。
3.場景消息:在進入到5G時代後,網際網路通信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消息在此基礎上得以演化出更多的形式。泰迪熊移動場景消息可根據時下用戶所處的場景,自動發送相關的消息給到用戶。場景消息可以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富媒體形式,為快遞物流的營銷打造更加多樣化的內容形式,並賦予內容更多的轉化價值。並且由於場景消息的本質是通過網絡發送的一條消息,所以不會出現長串的通道碼,相反醒目的企業logo和名稱將極大的增強用戶心中的品牌可信度;此外場景消息可以在服務後緊跟營銷內容,如用戶在電話查詢完訂單情況或舉報投訴後,後臺可根據時下的場景自動推送給用戶一條相關的內容,配合簡訊公眾號,可一鍵跳轉到快應用、Web等頁面,提前規劃好用戶路徑,建設線上閉環的用戶旅程,避免用戶流失。
4.快應用:從2019年開始,小程序、快應用這類不需下載,即用即走的應用形態開始在業內流行。相較於微信生態的小程序,快應用則天然根植在手機原生生態下,不需打開任何額外附加應用就可以直接點擊快應用。相較於智能簡訊公眾號,快應用可以承載更多的服務與能力。泰迪熊移動通過與OPPO、vivo、一加、小米等手機廠商的合作,基於自身多年來在營銷層面的理解與觀察,可以幫助企業從無到有快速構建起快應用營銷閉環生態。通過線上消息、簡訊的一鍵觸達,手機號即註冊帳號,縮短了用戶的註冊-下單流程,實現一鍵下單,從而提高用戶轉化。
5.千人千面:基於泰迪熊移動十萬+智能場景、 日均解析32億條數據的龐大數據基礎,通過NLP技術可以智能識別簡訊內容。基於所覆蓋的4億人群,可以對用戶做出畫像與分層,將用戶需求場景化,發現用戶特點,從而可實現對不同用戶群體推送快遞業務、搬家業務、同城速遞等業務的精準營銷能力,提升簡訊營銷的轉化效果。
對於快遞物流企業而言,在電商側的成本不斷降低,運輸、運營的成本不斷上漲,同時又面臨各家電商系物流平臺的競爭與擠壓,中小物流快遞平臺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因此對於培養核心用戶的這一需求已經迫在眉睫。
又是一年雙十一
馬上,今年的雙十一又要開啟新一輪的線上購物狂潮,屆時對於物流快遞行業而言,又是一場嚴峻的考驗。泰迪熊移動也將一如既往在這個特殊期間,加大對物流快遞企業的支持力度,以智能簡訊、場景消息等能力幫助各家物流公司,以一種更加優質、貼心的方式來服務這些雙十一期間迫切的用戶們。在用戶基數不可能出現大幅度增長的背景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用戶的默認習慣,幫助物流快遞公司加速培養核心用戶以加深用戶池,構築最深的護城河。
聲明:該文章系我網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新聞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