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在吃藥,看到膠囊和藥片忍不住思考起這個到底是咋做的(相信很多小可愛現在也這樣了)...
發現膠囊裡不是那種純細碎的粉末,而是一顆顆非常細小的球球。但一開始的藥物當然都是研磨成粉的啊,也就是說工業上會把原來混合的粉末狀藥物再製成小顆粒球球,這個過程就是「造粒處理」,不管我們吃的是膠囊還是藥片,其實都是經過造粒處理了的藥物。
粉碎處理
將混合均勻的藥粉送入下圖這種每分鐘 8000 轉的粉碎機,打得細碎。
造粒處理
下圖是噴霧式造粒機。研磨細碎的藥粉被送到這裡,會被大氣流衝得「炸」開來。接著會有純淨水和蔗糖液直接噴灑到藥粉上,一瞬間就結成細小顆粒了。
膠囊分離
膠囊的蓋子是一長一短的,長的裡面放藥,短的是帽子。製藥廠在使用空膠囊的時候,它們當然也是合在一起的,這就需要有個打開的過程。
看下圖膠囊分離的過程,黃色箭頭上面的叫上囊板,下面的叫下囊板。由於截出來的動圖有幀數限制,導致膠囊落到上囊板的過程一閃而過了,小可愛們看那個膠囊帽一下填滿了上囊板腦補下…
膠囊的分離過程是這樣的:囊板裡都有微小的孔洞,機器會真空負壓抽吸住膠囊帽留在上囊板,膠囊體被拔到下囊板了,這就分離開膠囊上下了。
裝藥合併
給下囊板裡的膠囊體裝上藥後,會有一排的頂針機,把下囊板裡的膠囊體再頂到上囊板的膠囊帽裡,這就合上了膠囊。再繼續這麼一頂,就把裝好藥的膠囊彈出去了。
膠囊的製作看完了,我們來看藥片是怎麼壓制的~
壓製成片
這裡會用到壓制模具機,造粒處理後的小藥粒會在壓製機的左邊被送進模具,然後在高達 5 噸的壓力下,直接就給壓緊實成片劑了。
看壓制的細節,一臺壓製機每分鐘可以做出 5000 片。
出藥片的細節,接下來要防止小藥片粉碎掉,需要趕緊降溫並裹上包衣。
裹上包衣
把壓制好的小藥片都倒進包膜機裡攪拌翻滾,同時會噴出霧狀的包衣溶液迅速包覆到小藥片上再瞬間變幹,噴灑持續 40 分鐘就能給所有小藥片都包覆上一層包衣了。給藥片上色也是在這一步進行的,比如常見的藍色小藥丸啥的...
藥片的包衣除了隔絕藥物和味蕾直接接觸,防止消化道受刺激以外,通常還為了讓藥物在適當的「位置」發揮藥效,比如有的藥就是需要在胃裡不溶解但在腸裡溶解,這層包衣就需要避免藥物提前釋放失去藥效。
等等!Cast 還有話說
吃藥這事兒還是很講究的,先分清是普通片、含服片、咀嚼片還是泡騰片...舉個簡單作死的例子,很多人會錯誤地去吞服泡騰片...可以腦補口服曼妥思+可樂的效果...感興趣的可以去搜下有多少人被自己這麼搞哭過...
好玩兒還長知識,快推薦給更多人啦
我是 Cast,學機械設計的。
好奇各種東西都咋做的?我來帶你看個究竟~留言啊,每一條都會看。
校對:江小喪
文中 Gif 截取自:日本 The Science Channel 的THE MAKING 系列(232)《薬(錠剤 カプセル アンプル)ができるまで》和 Discovery《How it's Made》S01E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