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嵐:傷口即世界

2020-11-28 澎湃新聞

印第安作家因為特殊的原住民文化身份,獨特的種族集體記憶,孵化了其與眾不同的文化基因。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美國印第安作家路易斯•厄徳裡克、謝爾曼•阿萊克西、湯米•奧潤吉,他們在民族歷史和現代文明的夾縫中,努力綻放自己的特色。

域外視角 傷口即世界:三個美國印第安作家

作者 凌嵐

全文刊載於《花城》2020年第5期,責編 杜小燁,點擊文末 閱讀原文 即可購買紙刊。

當他們帶著子彈來找上我們,我們並沒停止奔跑,子彈的速度是我們尖叫聲的兩倍。子彈的熱度和速度刺穿我們的皮膚,打碎我們的骨頭、天靈骨,擊中心臟時,我們還是繼續向前奔跑,我們看見那被子彈打中的身體像旗幟一樣在空中飛起,就像這片土地上曾經有過的無數的旗子和建築在空中炸開。子彈是鬼魂,是一個冷酷未來做夢留下的鬼魂。子彈穿透我們之後繼續向前飛行,他們就是即將到來的世界對我們的許諾——一個速度和殺戮的世界,一個堅硬的邊界劃分清晰的世界和建築。將一切佔領之後他們又把世界磨成火藥一樣的齏粉。他們向天鳴槍以此慶祝,流彈落進歷史的子虛烏有,歷史胡編亂造又迅速被遺忘。流彈和歷史的惡果至今落在我們毫無覺察的身上。

以上是《那裡那裡》序曲的最後一段。接下來小說進入正題,幾百年後,也就是那個序曲寫到的「冷酷未來」——也就是現在,印第安人的子子孫孫們已經從保留地遷出,住進了「城裡」。這座城市是北加州的奧克蘭,那裡將舉行一次帕瓦大會。十二個印第安人各懷心事,次第出場:曾經是癮君子的阿飛女「紅羽毛賈姬」,最近剛剛戒毒,試著洗心革面,帶著羞愧糾結想回到原來讓她蒙羞的家庭;少年丹尼,他摯愛的舅舅過世,他來到奧克蘭,想以參加帕瓦大會這種方式紀念舅舅;「熊盾牌」奧普拉,她專程到奧克蘭去給參加帕瓦表演的侄子奧威爾喝彩助威;奧威爾看油管視頻自學印第安人傳統舞蹈,這次去奧克蘭是他第一次參加帕瓦大會當眾表演;期待已久的選美,壯觀肅穆的傳統祭祀儀式,將吸引上萬人前來圍觀……這些人帶著各自人生不同的際遇雲集奧克蘭,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麼?美洲原住民被暴力徵服,其後進入暗淡貧困的漫長修復期。漠然的生活在繼續……印第安精神在先人死亡的一瞬像引力波一樣,穿透後代子孫的人生。

《那裡那裡》是當代印第安作家湯米·奧潤吉的處女作,2018年出版後即登上暢銷書排行榜,獲得2019年度的美國當代文學重要的文學大獎——國家圖書獎,海明威筆會獎,當選紐約時報等十多家報刊媒體的「年度最佳圖書」。小說描寫了城市裡的印第安人,他們的來路,他們的前世今生,是美國文學的新景觀,小說出版後作者承認:「正是因為沒有人寫過城市裡的印第安人,才讓我動了寫作的靈感。」

湯米·奧潤吉1982年出生於加州舊金山北部的奧克蘭市,父親是夏延族印第安人,母親是白人,作者自從出生起就是一個「矛盾體」。他們住在奧克蘭,父親在家裡說夏延語。寒暑假的時候全家去印第安保留地去走親戚。荒涼貧困的保留地和繁華熱鬧的大城市奧克蘭好像是美國摺疊,兩個截然不同的平行世界。「哪個族群都不屬於」的孤獨感從他童年起就跟隨著他,這也是為什麼他寫到都市裡的印第安人時總有一種漂泊無依的情懷和失落感,在曾經自己的土地上永遠迷失,好像一個消失的族裔留下的孤兒。這種孤兒的感受,跟前輩作家謝爾曼·阿萊克西「三文魚的鬼魂」意象一脈相承。

2018年對於少數民族族裔,弱勢群體都是幸運的一年,揚眉吐氣的一年。那一年,《那裡那裡》出版,並帶出一批年紀在三十歲出頭的印第安原住民作家。除了湯米·奧潤吉以外,備受矚目的還有詩人特瑞莎·麥爾何特,她出版了回憶錄《心狀莓子》。老一代作家路易斯·厄徳裡克在兩年之後推出新作《守夜人》,繼續這個印第安文藝復興。

本文從新一代的印第安作家「文藝復興」說起,回顧前輩作家謝爾曼·阿萊克西和路易斯·厄德裡克,借著這三代人管窺蠡測美國文學中最獨特的原住民文學板塊。

「文藝復興」

美國印第安文學又稱「美國本土裔文學」「美國原住民文學」和「美國土著文學」。第一次引起美國讀者反響的小說是1969年出版的《日誕之地》,作者是納瓦雷·斯科特·莫馬迪。小說獲得普利茲小說獎。《日誕之地》標誌著印第安文學正式在美國文壇登場,它也揭開了印第安文藝復興的序幕。這本書的功績不僅在於它引起美國文學評論家和讀者對印第安文學的關注,更重要的是它的成功帶動了稍後出現的萊斯利·西爾科、路易斯·厄德裡克、謝爾曼·阿萊克西等印第安作家。後面兩位作者最出色,他們的作品是美國當代文學繞不開的成就。

▲(美)納瓦雷·斯科特·莫馬迪 著,張廷佺 譯,譯林出版社,2013年7月

「印第安文藝復興」這個標籤在媒體出現之初就受到爭議。印第安部落文化中一直有發達的敘事文學的傳統。除了口頭文學,最早從三十年代開始印第安作家已經出版英文作品。這些作品存在著但長久以來被美國讀者視而不見,現在突然說「文藝復興」,就好像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可笑。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這塊土地上千百萬印第安人已經生活了幾千年。

印第安文學藝術運動大本營是IAIA,即美國原住民藝術學院。它在1962年建立於新墨西哥州的州府聖菲市。2012年起藝術學院開設創意寫作碩士課程,謝爾曼·阿萊克西擔任主要教師。最近嶄露頭角的新銳作家特瑞莎·麥爾何特,湯米·奧潤吉都畢業於這個創意寫作系。他們出道後像前輩一樣再回到母校教書,薪火相傳。可以說,這個原住民藝術學院是印第安作家的魯院。

在印第安作家群落中,藝術學院和書店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們既給作家和藝術家提供了交流的公共空間,又給充當教師的作家和藝術家提供固定收入,是一份不錯的工作。路易斯·厄德裡克在明尼蘇達州一直開著一家書店,旨在推廣印第安文學和藝術。這樣的藝術學院和書店變成保留印第安原文化的一個個孤島。這些書店和藝術學院的存在本身,跟寫作一樣,是對白人主流文化的持久對抗,也是多元文化身份認同的基石。活下來就是勝利,這是奧潤吉在小說中和小說外常常提到的。

不同於他的前輩作家,《那裡那裡》的敘事框架從幾百年前白人對美洲的武力掃蕩開始。美利堅國家的概念,是一部武力徵服史。奧潤吉在《紐約時報》時評欄目裡寫過一篇關於感恩節的文字:「感恩是一段歷史,也是一個謊言。感恩節是美國良知中見不得人的下腹部。」這幾句話,簡要概括出新一代印第安人對美國文化和身份的反思。印第安人被武力徵服,到遷到保留地,到賣掉保留地,歸化成為城鎮居民,成為《那裡那裡》的城市貧民,這個歷史過程歷經幾百年,每一次都是白人殖民者和之後建立的國家對印第安族群的徵服和安置,體現著不同時期的國家意志對於人(在這裡是原住民)的控制和改造。射向祖先的子彈在繼續向前,穿破的皮膚,打碎的骨頭……這些象徵國家權力的子彈從來沒有消失,過去的屠殺,驅趕,和現在保留地裡的貧困,拿救濟的生活,是同一個國家下生命政治的不同的呈現方式。用阿甘本的話,從動物園裡放出去的野生動物,並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跟過去比只是牢籠更大了,貧困以及貧困帶來的身份異化是困住印第安人永恆的牢籠。

《那裡那裡》是多聲部結構,也就是歷史疊加的,來龍去脈,草蛇灰線,在這本書裡顯示完整的時間延續框架,說明印第安小說到這個階段已經有了一種編年史般的作者自覺。文藝的最高目的在於實現人的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來源於群體中形成的身份認同。在幾代印第安作家身上——湯米·奧潤吉,謝爾曼·阿萊克西,路易斯·厄德裡克,他們最大的共同之處就是對族群的身份認同。當印第安人開始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時,這些在保留地荒野中默默生死的人,就不再是螻蟻一樣赤裸的人,他們歸屬於自己的族群,有了自己的文化和歷史的身份。

斯波坎保留地裡的孤獨守林員

在湯米·奧潤吉這些年輕一輩寫作新銳開始出版之前,提到印第安文學,讀者立刻會想到的名字是謝爾曼·阿萊克西。路易斯·厄徳裡克屬於更早一輩的「老作家」,雖然寶刀不老一直在出作品,但在通俗文化中她的社會活躍度遠不如謝爾曼·阿萊克西。

謝爾曼·阿萊克西出生於1966年,集小說家、編劇、導演、詩人和詩歌朗誦明星多種角色一身,影視文三棲。他從九十年代初出版處女作,在近二十年中幾乎成為美國公眾心目中「唯一」的印第安作家。謝爾曼·阿萊克西的短篇小說和回憶錄進入多種美國短篇年選和經典選集,既是高中英語課的教材,也是大學創意寫作課程的必讀書目。尤其是在非虛構回憶錄流行的近幾十年,他帶著詩意又冷酷的寫實風格讓他的回憶錄令人難忘。在詩歌節,文學節的詩歌朗誦節目上,他又是備受矚目的嘉賓朗誦人。謝爾曼·阿萊克西朗誦時情緒飽滿,極富於感染力,受歡迎程度相當於詩歌界的搖滾明星,曾連續四年獲得類似於朗誦世界冠軍的桂冠。這些文學帶來的盛名和熱鬧讓他一出場就被粉絲圍繞,很快就成了文學名人。謝爾曼·阿萊克西的名人光環也給他後來米兔運動中跌落神壇埋下伏筆。

謝爾曼·阿萊克西的小說詩歌和回憶錄的中譯本目前沒有簡體字版,只有繁體字版。但他編劇的許多電影國內的觀眾並不陌生:《煙火訊號》《印第安男孩的真實日記》《花式舞事業》《吉米·皮卡爾》……這些電影根據他的短篇小說改編。最著名的電影是《煙火訊號》,改編於1993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孤獨的守林員和唐頭在天堂打架》(以下簡稱《孤獨守林員》)。這本短篇小說集獲得該年度的國際筆會/福克納獎。小說集的名字中的兩個人物,孤獨守林員和「唐頭」,來自於美國五十年代的一部電視神劇——一個守林的白人和一個叫「唐頭」的印第安人聯手,打擊西部世界的妖怪。孤獨守林員和「唐頭」分別是白人和印第安種族的隱喻。在出版《孤獨守林員》之前,謝爾曼·阿萊克西出版了《花式舞事業》,這是一部混雜著詩歌,短篇小說和隨筆的文集,《花式舞事業》是他真正的處女作,受到美國評論家詹姆士·金凱的激賞,稱謝爾曼·阿萊克西為「當代最富有詩意的聲音」。這種高濃度的驚豔之詞讓隨後出版的《孤獨守林員》這部作品備受矚目。

金凱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英文系的著名教授,曾獲麥克阿瑟天才獎。1992年5月他在《紐約時報》整版的篇幅發表了長評論《誰有資格說他們的故事?》,梳理了當代印第安文學的版圖,勾勒印第安文學和文化傳統從1950年開始與主流的英語文學的關係。評論的角度是文學和政治,文學和殖民歷史密不可分。金凱研究領域是美國研究文學、文化和政治的關係。《誰有資格說他們的故事》在三十年以後讀來依然振聾發聵。

《孤獨守林員》由十幾個短篇組成,人物相互關聯,命運交疊,總體構成一幅印第安保留地裡的現實長卷。從人物關係上看實際上這是一部長篇作品,厄德裡克的長篇小說《愛藥》就是這樣的結構。這部小說出版後,「斯波坎保留地」也變成印第安生活的代名詞。這種「代表」性,其實是對印第安幾千個部落的簡單化和標籤化,在「想像的共同體」這個人類學概念出現之前,豐富的原住民文化被抽象成好萊塢電影裡那幾個符號般的印第安面孔,這些電影裡的印第安面孔大多數還都不是印第安人自己扮演的。

美國當代文學教科書的編者會無一例外地把《孤獨守林員》的首篇選入。對在美國念過高中英文課的年輕人,這篇是繞不開的。同時它又是非虛構回憶錄體寫作的範本之一。我曾經認識的一個在大學念創意寫作的年輕文友,以及我念高中的兒子,同時在讀這本書。可見它在美國當代文化中的地位。

《孤獨守林員》首篇寫一個在西雅圖打零工的印第安年輕人,在城市裡無所事事,被人排擠。跟女朋友分手以後,回到了華盛頓州的斯波坎保留地,在保留地高中的學生交換項目裡做秘書。上班後他開始戒酒,過正常生活。有一天他收到前女友的電話。結尾是這樣的:

這些日子,在斯波坎保留地獨住,我希望自己能住的離河近一點,離瀑布近一點,在那裡三文魚的鬼魂依然躍出水面。我希望我能睡著,當我放下自己的書或者稿子,關上燈的時候,我靜靜地躺在黑暗裡。也許要過幾個小時甚至幾年才能再次入睡。失眠,沒有什麼奇怪或者失望的。

我知道我所有的夢想是怎麼結束的。

野生三文魚的意象,在謝爾曼·阿萊克西的各種作品中反覆出現。母親莉莉安去世以後,2017年他出版回憶錄《你不一定要對我說你愛我》,其中解釋野生三文魚對於在美洲原住民中的神秘地位:「對於內陸薩力士族人,也就是我們這一族,我們對野生三文魚的膜拜從原初開始。過去幾千年裡,這種神聖的物種於精神和物質上是我們基本的營養來源。但是在水壩築成後五年,野生三文魚消失了。我父母屬於內陸薩力士族中水壩築成後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他們一生都沒有見過野生三文魚。在精神上,他們是孤兒。」這就是他的小說中「三文魚鬼魂」的意象的由來。

消失的野生三文魚變成美洲原住民生存狀況的隱喻:「從海洋到淡水河那些瘋狂的河口,這些三文魚們開始了他們不要命的傳奇旅行,穿越激流,河壩,開熊和漁民——這些漁民很多是我們印第安人——然後遊過水裡的樹根,石頭,汙染和垃圾——遊歷幾百甚至幾千英裡,就是為了操。」是的,這一切的艱難都是為了繁殖,「三文魚是動物界最神奇的傻瓜。」用布考斯基的詩《進化物語》來說,「起初,操似乎是頭等大事,在那之後——社會意識,然後知識素養,在那之後,一些人陷入宗教……」(《布考斯基詩選》)

謝爾曼·阿萊克西的回憶錄,寫他在斯波坎印第安保留地上貧困慘澹的童年,天地不仁,萬物為芻狗,印第安人像社會底層大多數的窮人,為生活所困,為錢發愁。暗,慘,但遠遠不止暗和慘,一貧如洗的世界,在不經意之間有一種出塵的美,連那些絕望和孤絕都帶著詩意——他寫母親莉莉安以縫製工藝棉被為生。因交不起電費,被電力公司斷電。她在黑暗裡摸索著繼續縫紉,希望儘快出活,可以續上電。這個「黑暗中繼續縫紉」就像杜甫的「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是偉大的現實主義文藝。

▲謝爾曼·阿萊克西

《你不一定要對我說你愛我》中父母輩和孩子之間,自始至終有著複雜的感情糾結和家庭傷害,且這種傷害歷時不能癒合,連父母去世以後都隱痛猶在。父親酗酒成性,完全放棄自己對家庭的責任,把自己喝死。母親為了養育孩子做出巨大的犧牲,單親的辛勞讓她變成一個暴躁無常、動不動就毆打孩子的魔鬼。阿萊克西十歲時有次跟母親莉莉安發脾氣,莉莉安抓起一瓶未打開的可樂向他砸過去。易拉罐擊中他的前額,把他打暈。莉莉安逕自離去,根本不管被擊倒的孩子,也沒有想去尋醫找緊急救護。

母親去世時,生活又永遠不分場合地跟作者開玩笑。比如這段:「在母親葬禮的早晨,我的電話響了,來電顯示是『媽媽』,我以為媽媽已經轉世可以給我電話了,我遲疑著怎麼開口對她說話。最後決定這麼說:『莉莉安你好啊!對你這麼快就滿血復活,真是佩服,這到底是耶穌教的神力還是殭屍段子?』」後來他才發現這電話不過是姐姐從母親的舊居拿老電話打過來的。

這部回憶錄是如此直接,如此誠實,既動人又可怕,新書發布會多次爆滿,聽眾有無數的問題要問,阿萊克西心力交瘁,不得不取消全國巡迴講演。大部分懷念父母完美親情的文字落入俗套,讓成長中受到家庭傷害的人避之不及,而這本書會讓你哭的同時又給你安慰和解脫,它具有一種奇怪的治癒。貧困伴隨而來的傷害和心碎是普世的,超越地域國界。這部回憶錄出版後,阿萊克西被英國《衛報》譽為美國當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創作力旺盛,已經出版26本書,要不是2018年他的文學生涯突然中斷,他還會繼續寫下去。除了小說、詩歌,他還寫兒童繪本、青少年的成長小說。他的《一個印第安少男的超真實日記》進暢銷書榜,有多種版本,包括卡通繪畫版,甚至還出了十周年的紀念版,可見它受歡迎的程度。

▲《一個印第安少男的超真實日記》英文版

阿萊克西一直在IAIA教寫作,新一代作家奧潤吉是他的學生,後來成為他的同事,處女作被他加持。2018年3月,三個女性公開對他指控性騷擾,隨後近二十位女性作者加入指控,他跟女粉絲的長期婚外情被曝光……這位天才作者跌下神壇,還原成一個普通的油膩渣男,利用自己的名聲處處佔文青女的便宜。讀者對他失望得無以復加,在醜聞曝光後的短時間內他的書銷量減少五成以上。不久企鵝蘭登與他終止出版合同,後輩作家奧潤吉的新書刪除了他的推薦語。2018年末阿萊克西在《西雅圖時報》上發表道歉聲明。

兩年之後的現在,演藝界和文學界因為性騷擾被指控的明星作家和演員,有的澄清真相後開始復出,而有的完全從公眾視線中消失。阿萊克西的命運到底如何,沒有人知道。阿萊克西的作品,是應該隨著失色的明星一起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呢,還是繼續被創意寫作班的學生閱讀討論,這是一個一直在被爭議的問題。對作家思想和行為的清算,如果擴大到開始審查作品,那麼諾曼·梅勒有家暴歷史,動刀子對妻子行兇,大詩人惠特曼是一個種族歧視分子,大衛·福斯特·瓦萊斯虐待騷擾他的女友……一旦因為作者人品可疑,就把這些人的作品都統統刪除的話,美國文學還剩下什麼呢?

路易斯·厄徳裡克

路易斯·厄徳裡克的小說《圓屋》被譽為原住民版的《殺死一隻知更鳥》,被授予2012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除此以外,《圓屋》獲得《華盛頓郵報》年度選書,亞馬遜書店年度選書。

▲路易斯·厄德裡克(Louise Erdrich,1954—)

阿萊克西和奧潤吉出現之前,厄德裡克是上一次印第安文藝復興中最著名的作家。曾獲美國全國圖書獎、全國書評家協會獎、美國國會圖書館小說獎,七次榮膺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已出版二十餘部作品。厄德裡克三部代表作《愛藥》《鴿災》《圓屋》已經在中國出版。

《圓屋》基本故事是這樣的:1988年的春天,一名住在美國北達科大地區保護地的印第安女人被人強暴,身心飽受傷害後,她不願求助於警方,陷入完全的沉默。十三歲的兒子眼看母親日益沉淪,忍不住聯合自己的好友自己動手調查。搜尋真相的努力最後領著這幾個少年走向印第安部落的聖地——圓屋,而這一切才是開端……《圓屋》寫出了當代印第安人跟白人共居一城的生存狀態。

▲《圓屋》,[美]路易絲·厄德裡克 著,張廷佺 秦方雲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12月

路易斯·厄徳裡克進入文壇比阿萊克西整整早了二十年,比奧潤吉早了四十年。其他印第安作家都經歷了艱辛童年,路易斯·厄徳裡克卻生長於一個安穩的書香門第。她1954年出生於明尼蘇達州,在北達科他州紅河谷的一個名叫瓦佩頓的小鎮上長大。父母都在鎮裡一所由印第安事務局開辦的寄宿學校裡教書。她是長女,家裡還有其他六個弟妹。在《羚羊妻》中她曾致謝自己的父親潤色文字,而姐妹中另外兩個也寫小說。她的父親是德裔白人,母親是一半法裔一半印第安血統,屬于吉布瓦部落的一支。吉布瓦部落是美國印第安原住民六大部落聯盟中的最大的一支,其下的分屬群落多達150支。吉布瓦各支的保留地遍布北美洲廣袤無際的中部大平原,橫跨密西根州、明尼蘇達州、威斯康星州、北達科他州,以及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各個保留地高度自治,有自己的學校和警察治安系統。

年輕時厄德裡克容貌美麗,一直是學霸。1972年,申請到全額獎學金以後她第一次離家去東岸讀大學。她是達特茅斯學院改成男女混校制後錄取的第一批女生之一。達特茅斯學院自建校以來只收過12名印第安土著學生。那一年,這家精英氣氛濃厚的常青藤聯校之一剛剛新建了一個新科系,原住民美國研究。正是這個新建的學科,讓主修文學和寫作的才女第一次有了「族群」的自我意識,她意識到文化身份,獨特的種族集體記憶是一個作家真正的文化基因。厄德裡克成名後,每年八月都和自己的妹妹一起回到北達科他的吉布瓦部落,在龜山社區學院開寫作坊,用這種方式來回歸社區,傳承原住民的文化血脈。

厄徳裡克的外祖父派屈克·古努當過北達科他州龜山保留地的奇佩瓦族一支印第安部落的首領,多年來主持宗教祈禱儀式以及「帕瓦」大聚會。1954年,在厄徳裡克出生的那一年,他是幫助這個部落跟聯邦政府打土地官司、反對政府以「解放」的名義將印第安人的族地強賣的領袖。古努曾在當地一個小工廠當保安,在晚上值班時,只上過初中的他逐字逐句研讀一個即將在國會通過的「終結法案」。該法案旨在終結印第安部落自治和保留地。法案上奧威爾式的句子讓他心生疑問:「賣掉土地,你們將獲得平等待遇。」「印第安人失去的只是土地,但終將得到解放。」古努意識到,失去族地的印第安人將失去一切的根基,進而變成一盤散沙。他晚上上班,白天開始團結一切力量——原住民、白人、記者、共和黨和民主黨人、國會議員……將這些人組成一個民間反對團去首都華盛頓進行遊說,希圖阻止國會通過這項法令。

外祖父這段跟聯邦政府鬥智鬥勇的歷史,成為厄徳裡克最新一部小說《守夜人》的故事基礎。《守夜人》於2020年3月出版。小說中主要人物之一託馬斯·瓦沙沙克的原型即外祖父古努。因為祖父先知先覺的努力,龜山保留地幸運地保存下大約兩個鎮面積的土地,進而成為數量很少的倖存者之一。其他部落幾乎都失去了所有的土地,在領土上被「終結」。失去土地後,為了謀生,一部分印第安人流散到城市裡,成為社會底層人,印第安女性因為缺乏工作技能,甚至開始做皮肉生意……這樣一群人在城市的縫隙中像一群無名的魚,這些人就是後來奧潤吉們的先輩,這些人的子子孫孫是本文開始討論的《那裡那裡》分次登場的人們。族群命運的圓圈終於在三代作家的作品中合上。厄德裡克的小說善於講故事,到奧潤吉這種最年輕的一代文學變成族群意識的告白。

越南裔詩人王海洋寫的一句詩:「君王蝶歸來時,已經九代。」君王蝶原產於墨西哥北部的森林,它們有漫長的遷徙路線。當一隻君王蝶回到墨西哥的原地時,它是原來飛出去那隻的第九代。漫長的等待總有歸來的一天,只要我們不忘記自己的傷口,部落的神話。

作者簡介:

凌嵐,生於江蘇南京,現僑居美國。中短篇作品散見於《江南》《北京文學》《青年文學》《山花》等雜誌期刊,曾被《小說月報》《思南文學選刊》《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刊》《中華文學選刊》等轉載,入選年度短篇小說排行榜。曾出版隨筆集,詩集和翻譯作品。

2021年新刊徵訂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凌嵐:傷口即世界 | 域外視角》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從傷口另一端》詞語還能真誠地觸摸世界嗎?
    施蒂格給出的方案是,「從傷口另一端你睜開眼」:當它化為烏有,你睜開眼,像那個時刻的/母親,從傷口另一端你睜開眼(《刮擦器》)詩人把傷口理解為我(主體、言說者)與身體或世界之間的中介,其實,身體就可以視為人與世界的「傷口」,傷口不是你主動獲得的,而是一次意外,一個偶然,是世界或身體對你的粗暴的進入,從這個傷口你體驗到、目睹著身體或世界
  • 氧分子在傷口癒合中的作用
    充足的氧氣(O2)供應對於正常的傷口癒合是必需的,長期以來人們已經意識到當組織氧分壓(pO2)低於某一水平時,慢性不癒合傷口的發生風險會增加。當氧氣消耗超過供應時即會出現組織缺氧(Hypoxia)。血液灌注不良通常被認為與氧氣供應下降而導致傷口缺氧有關,最終導致傷口癒合障礙;但傷口中生物活動對氧氣的消耗也會顯著影響氧含量[1,14]。
  • 傷口水化和浸漬的區別
    自遠古生命棄海上岸以來,維持生命的關鍵即是水分的保持。沒有了水,人類只能存活數日。一旦生物上岸生活,水的吸收的保持就成為其活命的關鍵。因此,防止水分喪失的屏障的形成(皮膚)成為生命體防止組織脫水乾涸的重要機制。水也是維持皮膚健康和正常功能發揮的必要條件(Verdier-Sevrainand Bonte, 2007)。
  • 凌嵐:美國的創意寫作班——從寫作坊到教程時代
    三十年,四重奏——新生代作家四人談/畢飛宇、李洱、艾偉、東西、張清華(主持)紀錄片文學好像不在,但又無處不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花城》訪談實錄 / 莫言、溫晨(導演)域外視角美國的創意寫作班:從寫作坊到教程時代 / 凌嵐
  • 順產側切傷口多久癒合 側切傷口如何好得快
    順產側切傷口多久癒合產婦產後一定要好好地護理順產側切傷口,否則產後會非常容易引起傷口發炎感染,影響產婦的健康更因為一般產婦產後都要餵奶所以不建議使用藥物治療,那麼小編只能教你如何更好地護理順產側切傷口。
  • 講座|作家凌嵐:從紐約的富人讀什麼書到黑人抗議運動
    僑居美國的中文作家凌嵐,寫小說,寫評論,做翻譯,已出版小說集《離岸流》、隨筆集《美國不再偉大?》等。近日,她做客成都尋麓書館的「傳燈人」線上活動,從「紐約的富人讀什麼書」這個話題引申出最近在美國如火如荼的Black Life Matters運動,聊聊紐約這座大城市的黑白對立、貧富懸殊的社區劃分等。以下文字根據講座內容整理。
  • 隆胸疼痛的過程實際上是傷口癒合瘢痕化
    2、傷口收縮2-3日後,邊緣的整層皮膚及皮下組織向中心移動,於是傷口迅速縮小、直到14天左右停止。傷口收縮的意義在於縮小創面。在不同情況下,傷口縮小的程度因傷口部位、大小及形態而不同。傷口收縮是由傷口邊緣新生的肌成纖維細胞的牽拉作用引起的,與膠原無關。因為傷口收縮的時間正好是肌成纖維細胞增生的時間。
  • 結痂≠癒合 什麼樣的傷口可以使外用止血藥?
    日前在婦兒醫院外科傷口門診,一位年輕患者高舉著左手踉踉蹌蹌走進換藥室:「護士,快幫我看看傷口怎麼了,疼一晚上了!」外科醫生打開包紮的傷口發現黑乎乎的一片,完全看不到傷口的具體位置。原來患者兩天前在家幹活,一不小心刀落皮掉,左手中指指尖一股暖流奔湧出來,他趕緊用衣服壓住傷口(注意:他這樣的處理很正確,當我們遇到急性出血時,情急之下首選壓迫止血,即哪裡出血壓哪裡),隨後找來家裡備用的外用止血藥散在傷口處繼續壓迫(這樣處理也沒有問題),壓迫一段時間後發現傷口不再流血,隨之找來創可貼貼在傷口處。次日晚上傷口疼得厲害,第三天早上就趕緊來到醫院。
  • 手術後吃什麼傷口癒合快 傷口癒合禁忌食物
    有人說吃豬蹄可促進傷口癒合,也有人說,多吃雞肉、魚肉對傷口癒合更有好處!其實對於手術傷口癒合吃什麼這個問題,大家都眾說紛紜,也不知道那個是真那個是假。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解一下手術後吃什麼傷口癒合快這個問題。手術後吃什麼傷口癒合快1、含維生素C的食物維生素C增進傷口癒合及增加對受傷及感染等壓力的感受力。
  • 世界上最毒的樹,樹汁觸碰到傷口就會中毒,人稱「見血封喉」
    世界上最毒的樹,樹汁觸碰到傷口就會中毒,人稱「見血封喉」這世界上有非常多的植物,有些植物無毒而藥用價值高。而有些植物不僅有毒,而且還是珍貴的藥材。就像小優今天要說的這一種植物,它被稱為「見血封喉」。這一種植物是在國外才有的一種樹木,而它是世界上最毒的一種樹木,這種樹木的樹枝碰到傷口的話就會中毒呢。說到這裡,大家一定很好奇這一種植物的名字。那麼,小優也不賣關子地告訴大家,這一種植物的名字就叫做箭毒木,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說過或者見過呢?沒有見識過的朋友可以看到圖中認識一番,長得並不是很特別。
  • 專訪| 蕢綱:當傷口失去自我癒合的能力
    第三階段:上皮形成期 此階段傷口滲出明顯減少,水腫不太明顯的情況下,可以五到七天換藥一次,減少對傷口的刺激,也能加快傷口的癒合。導致傷口難愈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傷口都有自愈傾向,但是有些患者的傷口卻久治不愈,反反覆覆。
  • 告別縫針,傷口瞬間癒合!
    人的身體受傷,小傷用創口貼就能解決,大傷口就免不了去醫院縫針了。不僅疼,而且還會留下疤痕。那麼,人的身體受傷,能不能也像東西開裂一樣,塗點膠水傷口就能自動癒合呢?        今天,科學家把這個夢想照進了現實。這種「超級膠水」在一個澳大利亞實驗室裡成為現實,它給急救護理和手術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
  • 7種傷口讓創可貼變「兇器」!學會幾招讓傷口癒合速度快1倍
    事實上,使用創可貼前,首先要檢查一下傷口內是否留有汙物,如有不潔物,須用消毒的生理鹽水先將傷口清洗乾淨,然後再貼上創可貼。若傷口是被鐵釘等物刺破且比較深,則應立即去醫院處理,同時需要注射破傷風抗毒素。3、隨時觀察傷口變化打開創可貼包裝後,應避免雙手汙染藥面。敷貼時,藥面一定要對準傷口,貼好後在傷口的兩側稍微加壓。
  • LED在傷口癒合與皮膚護理方面的應用
    LED在傷口癒合與皮膚護理方面的應用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9-02-06 11:04:00 用作雷射替代品的LED在傷口癒合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多。
  • 傷口造口治療師成新職業
    本報訊(帥才 羅建芳)在醫院裡,有這樣一群人,她們具有專業護理病人傷口造口的能力,用自己的愛心撫慰帶傷的患者,為病人及家屬提供精神支持與心理支持,讓他們能回歸正常的生活……她們被稱為傷口造口治療師。據悉,目前,傷口造口治療師在醫院成為一門新興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