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靜安家長們,看過來!
記者從1月11日舉行的「靜安區推進普通高中建設工作會議」上獲悉,靜安將通過創建一批學術性普通高中、特色普通高中和實驗性示範性高中,來推進區域高中學校分類協同發展,從而為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礎。
據了解,靜安區
現有22所普通高中學校
其中16所
為市、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為落實國家有關高中多樣化發展的要求,靜安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區域高中類型基礎和國家對未來人才的需求,深入探索普通高中辦學的規律與價值,在2021年區人大、政協「兩會」召開之際,推出了富有特色的高中分類辦學創新舉措,以豐富教育生態,煥發學校活力。
根據區教育局在會上發布的
《關於靜安區普通高中
分類協同發展的建設要點》
上述三大類型的普通高中
都有具體的創建目標和創建要點
學術性普通高中
總體目標
以培養學生學科好奇、學術規範、專注執著、理想志趣為出發點,以構建學術性的教、學和評價方式為重要路徑,追求「學習動機支持」下的「差異的公平」,為學生提供適切的高中教育,為高等教育、為國家輸送優秀人才;
開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多個學科的學術性學科建設;
推進學校學術價值引領、課程學術化進程和學校可持續發展,形成通過內涵發展提升辦學水平的基礎教育優秀群體。
創建要點
1、改善學校辦學機制:探索初高中一體化連續培養模式,鼓勵主動對接全國雙一流大學專業院系、國家認定的研究機構等開放而合作地辦學;鼓勵學校組織管理結構根據學術性普通高中的創建而進行調整;加強對學生個別化學情診斷並提供相應個性化成長規劃和課程選擇,鼓勵相關學生自主選擇及安排學科學程活動。
2、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在原有教師享有「學術假」、學校舉辦「學術季」研討活動的基礎上,拓寬教師學習領域,鼓勵教師在多領域創新創造,讓教師能夠更具專業話語權和專長表現;鼓勵學校用交互的方式聘請全國、市、區兄弟學校和教育學院的優秀教師到學校補充任教;尊重多元智能發展,用綜合評價的方式評價教師專業成長和育人能力水平。
3、優化育人內容與方式:學校有2個及以上適應資優學生需求的、具有全區乃至全市領先的學科及學科相關課程或項目;育人載體具有多維立體、自由靈活的特點,積極踐行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改革,依據基礎學科教學規律、跨學科綜合教學特點、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和學生志趣特長,更好地滿足學生自主選擇、自覺探究的學習需求和個性發展需求;開展學科學術規範教育,注重研究方法指導,規範學術表達,從而提升學習能力,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系統掌握各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通過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學習方式,組織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教學,開展適切的學術研究。
特色普通高中
總體目標
根據市教委特色普通高中建設的原則以及在人文、社科、理工、藝體等領域創建一批特色高中的總體規劃,區教育局將進一步加大支持和推動特色普通高中建設的工作,按照「孕育—成長—創建—成熟」的發展規劃,擴大特色高中群體,促進高中辦學特色更加彰顯。
建設要點
1、凸顯辦學特色指向:明晰學校育人目標,挖掘、彰顯學校特色指向,豐富學校特色內涵;在確定特色的基礎上,形成特色建設的基本路徑和實施策略。
2、建構課程支撐體系:學校要在國家關於新課程實施的原則下,謀劃支撐特色的學校課程體系,建設與學校特色相適配的課程內容與實施機制;在新課程實施的指導思想下,注重特色彰顯及整體融合,在課程實施的具體環節中滲透和體現學校育人目標和特色內涵。
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總體目標
積極開展教育科學實驗,通過學校教育改革進一步提高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立足區域新課程新教材項目,結合學校實際確定新一輪建設過程中的學校教育改革重點實驗項目,充分發揮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實驗性」和「示範性」作用,促進靜安高中教育整體再發展。
建設要點
1、規劃部署,持續發展:把握區域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部署和要求,制定切合學校實際的發展規劃,推進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和學校文化的再積澱。
2、項目驅動,突破創新:在傳承原有實驗性示範性課程體系的基礎上,主動對接區域「雙新」聯動項目,突出「全球勝任力、堅毅品質、幸福力」等靜安區本特徵;優化課程體系,釐清學校培育目標—課程體系—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保障之間的內在聯繫;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以項目驅動的方式,進一步推動學校發展,形成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時代新人的校本操作方案,並在學程設置、課程融合、教學改革、評價改革、師資發展等方面尋求創新發展。
3、示範引領,加強輻射:在開展教育改革實驗、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培育學生高雅品行與創新思維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不斷提升學校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育人能力,為本區普通高中的建設提供可借鑑的成功經驗,促進本區普通高中教育的整體發展與提高。
記者:顧武
編輯:陳玉珍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可能你還想看
點個讚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