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池村內一角。 通訊員 何江華攝
上池村的王氏祠堂。
王新年向記者展示種植成果。 本報記者 萬仁輝攝
「浮雲映郭留佳氣,飛鳥隨人作好音。」撫州市東鄉區黎圩鎮上池村是王安石故裡,驅車入村,道路兩側禾苗翠綠,幾隻白鷺在田間展翅,整潔的村舍映入眼帘。
5月31日11時,記者抵達上池村時,數名遊客正從王氏祠堂走出來,下一站準備去看看村內的明清建築。
遊客在村內參觀時,上池村村民王新年正為荊公合作社即將開始的竹蓀採摘忙碌。作為合作社負責人,王新年在外闖蕩近20年,於2014年回上池村創業,帶領鄉親共奔致富路。
5月31日是荊公合作社發工資的日子,貧困戶周德珍來領錢時,合作社「管家」王伯晨向她一五一十說清明細。
對周德珍來說,荊公合作社成立後,她多了一個工作機會,一年可增收2000元到3000元,工作內容包括下種、拌料、蓋網、摘菇等。值得一提的是,荊公合作社提出,貧困戶工作滿10天可多加一天工資,這讓周德珍感覺很暖心。
說到扶持貧困戶,王新年認為這是分內之事。「小時候家裡窮,連被子都不夠用,政府給我們送來新被褥的那一幕我記得很清楚。」王新年說,如今有了幫助他人的能力,所以做這些實屬應該。
在返鄉前,王新年在江蘇華西村的華西集團工作,主要涉及農家書屋的數位化建設。參與江浙滬以及江西的農村調研後,王新年發現上池村的經濟發展還未與「網際網路+」融合,於是決定返鄉創業。經調研,王新年選定竹蓀產業,並成立合作社,採用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在他的影響下,周邊村莊的村民也開始種植竹蓀,嘗試電商銷售。
目前,荊公合作社年產竹蓀幹品1000公斤左右,其中八成通過線上銷售。除在網上銷售竹蓀外,還依託東鄉電商產業園,王新年幫助鄉親通過網絡平臺銷售土雞蛋、烏蘿菜、紅糖等農產品。
在20世紀九十年代擔任上池村村委會主任的王伯晨看來,王新年返鄉創業,反哺家鄉,給上池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記者 萬仁輝)
(責編:羅娜、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