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記者進百村|船山區河沙鎮梓桐村:「精準良方」讓村子摘了貧困帽

2021-01-10 遂寧新聞網

12月26日《遂寧日報》報版截圖

【村名片】

船山區河沙鎮梓桐村幅員面積9.2平方公裡,現有耕地4383畝,轄11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121戶358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1戶440人,主要發展水果、水稻、中藥材、魚塘等種植養殖業。2016年,梓桐村全部脫貧並實現整村退出貧困村序列。

【大事記】

●2014年,原梓桐村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

●2016年,原梓桐村實現整村退出貧困村序列

●2016年,原梓桐村試點打造「院壩銀行」,實現銀行評級授信全覆蓋

●2017年,90戶村民搬進「梓桐人家」

●2018年,原梓桐村被評為省級文化扶貧示範村

●2019年,船山區行政村建制調整,河沙鎮板橋村、玉屏村、原梓桐村合併為梓桐村

梓桐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漫步梓桐新村,漂亮的新居,整潔的路面,村民門前花壇內綻放的冬菊,以及鄉風文明標語、村民公約……生機勃勃的新農村生活氣息讓人感到振奮。

近年來,隨著船山區脫貧攻堅工作的持續發力,曾經窮鄉僻壤的梓桐村藉助土地增減掛鈎、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招引等「精準良方」,徹底改變了過去落後面貌,成功脫貧「摘帽」。

目前,梓桐村交通便利、基礎設施條件較好、公共服務較為完善,農業產業、旅遊產業初具規模,村民們也搬進了新家、住進了新房,開啟了幸福的新生活。

強基礎

「機耕道」變「硬化路」

真正實現「戶戶通」

脫貧攻堅,交通先行。

12月21日,記者從市城區出發,沿著247國道及350國道朝著「十裡荷畫」方向行駛了大約30分鐘,便來到了船山區河沙鎮梓桐村地界。6米寬的瀝青進村道路,清晰齊備的標識標線,良好的村組路況,不禁讓人讚嘆梓桐村基礎設施的「先進」。

「原來的梓桐村在深溝裡,我們所站的地方全是泥巴路。從曾經的老房子走到這裡需要一個多小時。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好,全都修成了瀝青路、水泥路,坐車十幾分鐘就到了。」梓桐村村民譚瓊昌指著「梓桐人家」新村前面的瀝青路激動地說。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梓桐村基礎設施曾經面貌的真實寫照。為辦好民生實事,助推脫貧攻堅,近年來,梓桐村依託我市農業「一體化」大環線建設,把農村公路改造提升作為「惠民生、補短板、促發展」的重要內容,科學編制規劃,針對鄉村道路破損嚴重、通行狀況不佳的實際情況,全力推進農村公路提升工程。

「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我們村通過招商引資、村兩委出資等方式,新修建了40餘公裡道路,真正實現了『戶戶通』水泥路。」梓桐村第一書記陳光均告訴記者,除了道路,近年來,梓桐村還修建了堰塘20個、渠系6.5公裡。

伴隨著一個個農村公路提升項目的完成,一條條狹窄、坑窪的鄉村小道變成了寬闊平整的瀝青路、水泥路,不僅讓當地村民出行更為便捷,而且也為廣大農民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興產業

土地變資產

村民吃上「產業飯」

「一路通,則百業興」。「機耕道」向「硬化路」的蛻變,不僅讓村民出行便捷度大大提高,還吸引了不少業主前來投資興業。

今年10月底,梓桐村新引進的四川天浪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村裡流轉了1700多畝土地,種植水稻和榨菜,並採用「村集體+村民+公司」的利益聯結機制,既讓村民、村集體有了固定收益,也讓大家有了上班拿工資的機會。

「我們看中的就是梓桐村良好的基礎設施,方便我們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的種植。」四川天浪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劍介紹說,產業基地每天的用工量都在100人以上,一年支付的務工費將在20萬—30萬元。

截至目前,梓桐村已引進龍頭企業3家,共流轉土地4383畝,佔全村土地的80%以上,主要發展水果、水稻、中藥材、魚塘等種植養殖業,實現村民年增收1000元以上。

梓桐村村支部書記蔣勇說,依託現有的特色產業和民宿,下一步,梓桐村將加大力度發展旅遊觀光產業,讓城裡的遊客到村上有吃、有住、有玩,進一步帶動村經濟發展,確保村民持續增收。

搬新居

土坯房變小洋樓

生活更加有盼頭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梓桐村的好事便接連不斷,村裡的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戶想要住新房的夢想成為現實。2016年11日,梓桐村貧困戶蔣書林迎來了「大喜事」,他領到了鑰匙,搬進了新房。

記者在梓桐村「梓桐人家」看到,臨近村頭,寬敞的道路直通定居點,一排排紅瓦白牆的新村聚集點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顯得格外美麗。定居點內的綠化設施、黨群服務中心、衛生室、圖書室一應俱全,家家戶戶窗明几淨,門前院落乾淨整潔。這讓人很難想到,曾經的梓桐村可是河沙鎮有名的貧困村。

「現在的房子廚房後牆開了窗,明亮又衛生;廁所改成了水衝式,方便又乾淨;樓頂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洗澡舒適多了。」梓桐村村民蔣常林說,他曾經還擔心搬出來沒有土地,種點小蔥、蒜苗都困難,但現在看來之前的擔憂都是多餘的,「你瞧,我家門前的小菜園裡,什麼蔬菜都有。」

「我們通過土地增減掛鈎、易地扶貧搬遷、CD級危房改造和自建三種方式,讓村裡300餘戶村民搬進了新房。截至目前,全村80%的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房。」陳光均說。

梓桐村居住環境改變,讓貧困群眾笑開顏

有了寬敞通達的道路,徹底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產業招引難的問題;有了產業,村民們「造血」功能更足,就近當上了產業工人,掙錢就有了新路子;有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政策的落地,昔日的貧困戶「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地生根,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生活有了盼頭和奔頭。

百姓幸福事

不等不靠

藉助政策摘窮帽

12月21日,天剛蒙蒙亮,梓桐村村民蔣書林吃過早飯,便開著自家小貨車出門拉送貨物去了。

蔣書林是梓桐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於妻子和兒子都是殘疾人,他是家裡唯一的勞動力。在扶貧政策的幫助下,蔣書林不僅住進了新房,而且還通過銀行評級授信貸款4萬元購買了一輛小貨車,用於拉送貨物,一年下來能有2萬多元的收入。

「還得感謝國家的金融扶持政策。我相信,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蔣書林對未來充滿希望。

不只是蔣書林,同村的唐瓊珍也是銀行評級授信的受益者之一。唐瓊珍是因病致貧,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通過銀行評級授信,唐瓊珍可以享受4萬元的小額貸款金額。

「靠著在銀行貸款的4萬元,我買了12頭小牛,搞起了養殖,當年純收入就達到了六七萬元,如今已經脫貧。」據唐瓊珍介紹,2019年,她就還清了銀行的貸款。

梓桐村村民晾曬臘肉

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自2016年8月,遂寧農商行對梓桐村出臺扶貧小額信用貸款政策後,貧困戶、村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原來「等靠要」的思想也逐漸轉變。

「梓桐村11個組實現評級授信全覆蓋,村民使用貸款來發展產業的達80%。」梓桐村村支部書記蔣勇說,通過評級授信,對符合條件的村民給予2萬—10萬元的貸款授信額度,且不需要提供任何抵押。當村民有貸款需求時,便可以向村委會申請,獲批後便可到銀行辦理貸款業務,有效解決了貸款手續繁、成本高、速度慢等問題,打通了村民脫貧致富的金融通道。

人物訪談

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鞏固提升脫貧成效

——專訪河沙鎮黨委書記敬平

「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906戶2374人,如今已全部實現高質量脫貧。」據河沙鎮黨委書記敬平介紹,近年來,河沙鎮始終堅持「一切工作都服務於脫貧攻堅,一切政策傾斜於脫貧攻堅,一切力量都聚焦於脫貧攻堅」,舉全鎮之力,下足「繡花」功夫,全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硬仗,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今年初,河沙鎮研究制定《河沙鎮2020年脫貧攻堅實施方案》,重點把拓寬增收渠道作為貧困勞動力增收的關鍵,突出產業發展、就業務工、開發崗位、集體產業收益分紅和消費扶貧五個主抓手,精準施策、傾斜扶持,努力實現了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群眾收入更加穩定、更可持續、更有保障。

截至目前,全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2016年的11855元躍升至今年的19276元,增長62.6%;全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今年達到9144.38元,較2016年增長了72.9%。

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鄉村振興是脫貧攻堅的鞏固和深化,兩者的共通點旨在消除貧困,縮小城鄉差距。」敬平告訴記者,河沙鎮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不斷通過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來解決制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瓶頸和短板。2020年,河沙鎮積極向上爭取各類項目18個、資金0.86億元,改擴建制約發展的交通道路達60餘公裡。

下一步,河沙鎮將緊扣區委「3個2」發展戰略,立足「文旅強鎮、產業興鎮、生態美鎮」的中心場鎮定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發展「景村一體、農旅結合」的都市農業,推動以糧油、蔬菜、水果種植為主導的小微農業園區建設,努力實現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目前河沙鎮柑橘、李子、葡萄等優質水果種植面積已達4000餘畝。今年新引進的「稻漁共生稻菜輪作」項目已完成土地整理3000餘畝。

記者手記

搬遷一代人

幸福後來人

「安居」是「樂業」之本,住房問題是重大民生問題。人們說搬山容易搬「心」難。在梓桐村,易地扶貧搬遷效果好不好?群眾臉上的笑容就是答案。

村民吳天瓊作為梓桐村「梓桐人家」的土地增減掛鈎戶,她家拆舊建新,一家6口人搬進了120餘平方米的新居。「想不到能住進這麼漂亮的新居!」從成功脫貧再到搬進新居,幾年間,家裡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於現在的生活,吳天瓊非常滿意。

吳天瓊的老伴何富生以前沉默寡言,如今脫貧了,人也開朗了很多,對村上的事情參與熱情也很高。

生活環境好了,村民心氣順了,笑容自然流露出來……何富生的轉變,是梓桐村新村建設效果最直觀的反映。

搬遷一代人,幸福後來人。易地扶貧搬遷,目的就是讓這些艱苦地區群眾享受更好的生命健康保障和公共服務。挪窮窩、換窮貌、拔窮根……到了新家園,貧困村民將獲得更好的就醫、就學環境,將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從此擺脫貧窮、走上致富路。

來源:全媒體記者 梁惠/文 李四海/圖

編輯:郭 蘭 王 瑞

責編:林 敏

審核:冉啟香

終審:李興紅

相關焦點

  • 從精準扶貧走向鄉村振興,上海銀行與雲南硯山「百企幫百村」結對故事
    硯山縣的阿猛鎮阿絞村、稼依鎮落太邑村、阿舍鄉阿吉村3個行政村,與上海銀行「百企幫百村」結對3年。上海銀行在總行黨委領導下,聚全行之力真情投入。2018年開始結對時,3個村均為深度貧困村;如今,3個村全部脫貧摘帽,且均實現100%無貧困戶。
  • 「把貧困帽扔到金沙江底」
    葉向東告訴記者,雖然已經整村脫貧,但防止返貧的任務依然艱巨。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省扶貧開發局局長降初表示,四川已脫貧的600多萬貧困人口中,有8.2萬人存在返貧風險,另外還有不少邊緣易致貧戶,「要防止這兩類群眾成為貧困戶,需加強動態監測。」目前,四川已探索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的防止返貧監測和應急救助機制。
  • 「把貧困帽扔到金沙江底」——四川省布拖縣邊緣易返貧戶拔窮根見聞
    實行預警機制,精準防止返貧  「別擔心,一點小病,幾乎沒花錢。」55歲的阿達吃雷從鎮上的衛生院一回村,第一書記葉向東便關切地上門詢問病情和診療費用——家住特木裡鎮先鋒村的阿達吃雷,雖說脫貧已有兩年,但由於僅靠和老伴在農業園區務工,收入並不多,被村裡列為容易返貧的預警對象。
  • 百鳥朝凰,在山一方,松陽縣內大陰村百鳥朝凰自然村
    雲錦記 舉報   在浙江省松陽縣,有個可以讓人十分感興趣的自然村,那就是內大陰行政村的百鳥朝凰自然村
  • 陵水白石村流轉60餘畝撂荒地種百香果 荒地「騰挪」產業活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海南日報記者 李豔玫 特約記者 陳思國  巍巍吊羅山山腳下,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白石村百香果基地內,一片60餘畝的百香果園地生機勃發,細長的瓜藤上結著一顆顆圓滾嫩綠的百香果,工人們忙著修剪瓜藤,期盼著一個月後的第二輪收穫。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 北回歸線上的綠洲
    近十年來,南澳進島旅遊人數從69.57萬人次增至776.6萬人次;2019年全縣旅遊總收入23.6億元,同比增長14.4%,旅遊業迎來跨越發展。後花園村村口一角 求是記者 周璐銘攝近日,記者來到「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廣東美麗鄉村特色村」——後花園村一探究竟。
  • 治懶病有良方
    近日,記者深入江西井岡山、寧夏吳忠和海南樂東,去實地探訪當地如何分別從外部激勵、環境改變和產業帶動三方面醫治精神之「貧」,力圖為扶起脫貧之靈魂開出治理良方。▲圖為寧夏鹽池惠安堡鎮移民新村惠苑村村貌。資料圖治貧當治懶、扶貧先扶志。
  • 一群外地青年在一個留守村,靠賣甲蟲帶活了整個村子
    天下網商記者 劉飛越 文/攝多數人養寵物,養的無非是貓貓狗狗或者花鳥魚蟲。而在浙江省麗水市雲和縣的一個村子裡,幾個90後創業青年的寵物卻大有不同——甲蟲。張家地村是個古村,安靜恬和。我抵達張家地村時是午後兩點多,暖陽高照,天空蔚藍,村子裡安靜得能聽到溪水流動的聲音。我往村裡走,走了幾百米後,才在一個供銷社門前遇到了三個曬太陽的老人。老人們告訴我,村子裡的年輕人大多都在外地工作,村裡剩下的主要是老人。
  • 2020年廣東「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鎮公示!1323個村、100...
    首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名單(公示)1 廣州市從化區呂田鎮三村(黑花生)2 廣州市從化區呂田鎮塘田村(塘田葡萄)3 廣州市從化區呂田鎮安山村(安山枇杷)4 廣州市從化區呂田鎮新聯村(大芥菜)5 廣州市從化區呂田鎮桂峰村(三華李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北京仙人洞村:「長壽村」的逆襲
    上任後的走訪中,張立英驚喜地發現仙人洞村是一個長壽村,而長壽老人共同的秘訣竟是「喜食素食」,這給了她靈感,她想用素食這把金鑰匙重新點亮這座村。張立英做到了,仙人洞村「紅了」。大批遊客慕名而至,為的就是一嘗這裡的素食美味。去年,仙人洞村實現文旅經濟總收入630萬元,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12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3.5萬元。
  • 十人進村九人迷路
    龐涓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公眾號UFO逃出後,以為自己脫險了,沒想到卻進到孫臏的另一個迷魂陣裡。 最後,在馬陵道口,龐涓兵敗自殺,孫臏從此名揚天下。後來,人們就在這個地方按孫臏布兵的格局建房子,迷魂陣村由此誕生。迷宮,神秘而充滿樂趣。但是,現實生活中,如果你不慎走入這麼一個地方,就不是很好玩的事情了。
  • 邢臺這7個村被國家盯上了!每村發300萬!
    村域面積0.7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1035畝。全村二百六十餘戶,一千二百餘口人。以谷、騫兩姓為多數。均為漢族。稱灣村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幾戶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開荒種地,摘棗謀生,建立村莊。據《沙河縣誌》記載,城灣村一直屬於沙河縣轄。1958年12月,沙河縣並人邢臺縣,城灣村屬邢臺縣轄。1961年5月,復置沙河縣,城灣村屬沙河縣轄。
  • 百花齊放競芬芳——吉林市落實「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活動掃描
    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中宣部在全國範圍內選擇約一百個城市(直轄市、地級市、地區、州、盟)、一千個縣(縣級市、區、旗)、一萬個行政村,組織開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
  • 黃草掌村人的幸福生活
    記者 丁玉梅 攝    2015年,王忠的第一家快遞服務站開業,兩口子利用電商來掙錢。當時快遞不多,兩個人不算忙,每個月收入雖說不到一萬元,但日子過得不錯。這幾年,電商井噴式的發展,王忠和馬春梅越來越忙,分店開到了西海鎮。    「現在不管年輕人還是老人,都喜歡從網上購買東西。」
  • 野狼傳奇之狼進村了
    (三)狼進村了原文再續。賀大慶這才知道,前些天村裡傳得沸沸揚揚的野狼終於進村了,而且還偷吃自家的飼料。狼進村了,賀大慶絲毫不敢怠慢,立即將此情況向村長賀大志說明,這件事也再次讓佛狸村村民惶恐了起來,他們想到狼進村了,會不會還傷害人畜。為了讓村民情緒鎮定下來,賀大志勸告村民不要著急,暫時夜間不要外出,先觀察一段時間再做決定。
  • 全國最值錢的村子,整個村子由化石組成,人稱「化石村」!
    全國最值錢的村子,整個村子由化石組成,人稱「化石村」!蓋房子我們一般用的都是磚頭和混凝土,像一些地處偏僻的地區因為交通不便導致經濟落後,所以也會有木房和土坯房,不過我國卻又這樣一個村子,整個村子都是由化石建造的,人稱化石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全國百城千村健身氣功交流展示亳州啟動
    全國百城千村健身氣功交流展示亳州啟動 發布時間:2018-03-27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王燦 劉昕 字體:
  • 各類人才馬家溝村展才華 "麻雀窩"變"鳳凰巢"
    村子就坐落在幾條山溝的交會處,雖然坐擁近6000畝土地,人口卻越來越少,不少人舉家搬遷,發誓再也不回這窮山溝。  就是這樣一個「麻雀窩」,近幾年卻成了遠近聞名的「鳳凰巢」:2017年,村裡接待中外遊客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00多萬元。  「麻雀窩」變「鳳凰巢」,馬家溝村有何秘訣?「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這兩年俺村能有這麼大變化,離不開紮根俺村的優秀人才。」
  • 百村行丨河頭梁村:梁氏源推百步家聲遠 巧匠壁刻九龍傳世長
    一大早,溫嶺市新河鎮河頭梁村讀者梁鵬騫給記者發來信息:今天河頭梁梁氏圓譜。記者當即決定去現場看看。河頭梁梁氏:源推百步家聲遠記者到達後發現,河頭梁村村部前東邊為梁氏宗祠,西邊為戲臺,河頭梁梁氏族人稱之為「頒譜慶典」的儀式就在宗祠和戲臺之間舉行。兩隻大豬、兩隻羊,桌上還有其他琳琅滿目的各種祭品,梁氏族人和一些村民圍在周邊觀看熱鬧。
  • 讓老區群眾安居安康安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48466名群眾易地搬遷「雷公坳,雷公坳,雷公來了繞三繞。」井岡山市雷公坳組自然條件惡劣,海拔近千米,夏秋多暴雨,滑坡、泥石流也常常不期而至。57歲的楊小和在這裡生活了半輩子,一家四口人就靠八分冷水田過活。搬出深山拔窮根,打響攻堅當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