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山東的光榮使命。山東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堅定扛起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政治責任。
當下,全省各地正以改革創新精神破解鄉村振興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持之以恆地抓好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再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優勢,加快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連日來,本報選派多路記者,深入基層一線調查採訪,聚焦各地鄉村振興的創新創造,著力挖掘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推出一組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企業家、退休幹部,大學生村官……各類人才在煙臺馬家溝村大展才華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馬家溝村,離大海只有2.5公裡,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山村。村子就坐落在幾條山溝的交會處,雖然坐擁近6000畝土地,人口卻越來越少,不少人舉家搬遷,發誓再也不回這窮山溝。
就是這樣一個「麻雀窩」,近幾年卻成了遠近聞名的「鳳凰巢」:2017年,村裡接待中外遊客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00多萬元。
「麻雀窩」變「鳳凰巢」,馬家溝村有何秘訣?「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這兩年俺村能有這麼大變化,離不開紮根俺村的優秀人才。」記者見到的很多馬家溝村民,都有這樣的心聲。
上世紀80年代,馬家溝也曾有不少村辦企業,是江北地區最大的蠍子養殖基地。但到90年代,由於盲目投資、管理不善等原因,村辦企業紛紛倒閉,村集體負債上千萬,村委房屋破敗不堪,工作一度處於荒廢狀態。
「我剛上任,就因為村裡的債務問題被抓進去了兩天半。」回憶起那段日子,70歲的老村委會主任馬順盛還記憶猶新,從1998年到2004年,村裡六年沒有「兩委」班子,不少村民舉家搬遷。
就在大家「無計可施」之時,一個人的名字讓村民看到了希望,他就是馬繼業。馬繼業當時在離村不遠的劉家溝鎮工業園區經營自己的彩印包裝廠,年產值五六千萬元。馬繼業的妻子馬繼敏告訴記者,當時不少人勸馬繼業別去接這個爛攤子。但2004年,倔脾氣的馬繼業在村民的歡呼聲當選了村委會主任,2007年又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馬家溝既不靠海,也沒有礦產,靠什麼發展?眼前的綠水青山,就是咱的寶貝!」在馬繼業的帶領下,馬家溝村展開了大討論,終於找到了前進方向。
2009年,馬家溝村多方籌措資金髮展經濟苗木200餘畝,當年就為村集體增收近百萬元。現在,經濟苗木成為馬家溝重要的經濟來源。
2012年,緊鄰煙蓬旅遊黃金線的馬家溝,又進軍鄉村旅遊業。鄉村旅遊投入大,周期長,馬繼業把算盤打到了自己的包裝廠上。他把廠子和車抵押了四千多萬元,又從帳上拿了兩千多萬元,通過這些資金流轉,再加上上級政策支持,馬家溝的荒山野嶺變了樣,建起了集葡萄酒品鑑、親子遊樂、果蔬採摘、特色餐飲、民俗體驗、溫泉洗浴養生等為一體的綜合性休閒度假勝地。
馬家溝生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錦鵬告訴記者,2017年公司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00多萬元,接待遊客30餘萬人次。「加上今年夏天投入使用的水上遊樂場、熱帶溫室大棚、精品民宿等項目,預計今年能達到3000萬元,明年達到5000萬元。」
除了馬繼業,記者在馬家溝村還發現了不少願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能人。
村裡的園林主任楊仍閣,以前曾擔任蓬萊市園林處主任,退休後被請來給村裡做園林規劃。在楊仍閣幫助下,馬家溝村打造了一片花海,從2016年開始,每年五一假期都會舉辦「百花節」,今年剛剛結束的「百花節」每天吸引上萬名遊客來村旅遊,實現綜合收入近百萬元。
此外,近年來煙臺市先後安排2名90後大學生村官來村,還選派了第一書記到村裡任職,在這些「能人」指導下,馬家溝村先後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高效節水等項目,現在村裡果園澆水全部用上了噴灌技術,實現了農業現代化。
馬家溝村還積極培育後備幹部,不斷引入「土專家」「田秀才」等實用型人才,鼓勵青年人來村創業,培養了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2017年,馬家溝實現來村務工人員和外出打工人員基本持平,迎來了化解村莊「空心化」的可喜拐點。
記者 董卿 從春龍 劉暢 通訊員 王聰 周淵浩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