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上空常見到忙碌的喜鵲。宋嶠攝
四個喜鵲窩排在一起,成了鄰居。
「我來講麻雀住到我家的故事吧。」昨天起,本報在4月20日-26日我省愛鳥周到來之前,徵集愛鳥護鳥的故事。沒想到,第一個講述自己與鳥兒和諧相處故事的就是南京林業大學德高望重的鳥類專家周世鍔教授,他家的陽臺上曾經有三窩麻雀築巢,他女兒家的空調洞裡,這兩天也發現了一窩小麻雀!在記者採訪過程中,周教授興奮地談到,近年來南京樹多了,鳥兒也多了!4月底開始,是夏候鳥大量「回家」的日子,希望迎接它們的是綠色南京和友善的市民。
麻雀飛進教授家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南京林業大學教師宿舍區內的周教授家,掀開陽臺上養花的木板,果然有一個小小的麻雀窩。周教授說,去年此時,他老是聽到有麻雀在陽臺上叫,循著聲音找過去,發現養花的木板下竟整整齊齊地排著三個小麻雀窩,剛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在裡面張大了嘴巴,等著大鳥來喂。教授沒有驚動它們,又過了一段時間,小麻雀出飛了。教授將其中兩個鳥窩製成標本送給了兩所小學供教學使用,剩下的一個鳥窩還一直保存在原來的位置,等小麻雀再回來。在周教授的女兒家,記者也看到了藏在空調洞裡的鳥窩,只見在空調管與牆壁的夾縫中,被麻雀塞進了很多鳥毛、稻草、紙屑。周教授說,麻雀很「潑辣」,做窩一點也不講究,就在這樣簡單的窩裡,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能聽到麻雀嘰嘰喳喳的叫聲。
難道是麻雀偏愛研究鳥類的周教授,才選擇在他家安家嗎周教授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自己退休後經常給中小學生講課,每當有孩子問這樣的問題,他總是叫他們嘗試每天在自家陽臺上撒幾粒米,看看會有什麼效果。大約一周後,很多孩子都會跑來嚷嚷小麻雀經常飛到我們家陽臺上,我跟小麻雀成了朋友。
周教授說,不僅麻雀親近喜愛它的人,所有的鳥類都是如此。只要你不傷害它們,愛護它們,它們就會飛到你家的屋簷下,並且還能消滅蟲害,用自己的行動來「回報社會」。愛鳥周就快到了,更多美麗的小鳥將來到南京,希望迎接它們的不是氣槍或鳥網,而是綠色、親善的環境。
大樹上喜鵲窩多起來了
南京大樹上的喜鵲窩真多昨天下午,記者在採訪中沿南林大—花園路—太平門—城東幹道一線看到,樹上的鳥窩真多,有的甚至並排幾棵樹就有四五個鳥窩。周教授說,這些年南京綠化搞得不錯,吸引了很多鳥兒,其中很多都是喜鵲。
很多人都不知道,江蘇的省鳥就是喜鵲。周教授說,上世紀80年代中期,農林部門曾在全省範圍內開展我省省鳥的調查,廣泛徵求市民的意見,得出的結果是喜鵲。因為喜鵲愛在靠近人群的地方做窩,叫聲清亮討人喜歡,而且喜鵲以毛毛蟲為食,是人類眼中的益鳥。周教授曾經帶著自己的學生在新街口附近的行道樹上數過喜鵲窩,僅一個小時就數出了50多個窩。
玄武湖再現千隻水鳥要等5年
周世鍔教授興奮地說,每年4月下旬起,夏候鳥陸續從南方飛回南京繁殖後代,那時候,南京的天空就更熱鬧了。南京比較常見的夏候鳥有杜鵑、黃鸝、家燕、金腰燕等,在周教授居住的南林大宿舍旁,每年的4月26日或27日就會有杜鵑飛回來。杜鵑又叫布穀鳥,聽到「布穀布穀」的鳥鳴,周教授就知道,杜鵑又回來啦。他告訴記者,每年鳥兒回來的時間特別準,相差不過一兩天。
當記者提問,玄武湖水鳥何時回來周教授說,水鳥一般是冬候鳥,大多來南京過冬,它們是南京湖泊上的精靈,在短時間內南京很難再現千隻水鳥齊聚玄武湖的盛景。上世紀80年代,周教授曾帶領大學生到玄武湖觀察水鳥,他把湖面分成片,讓學生們用望遠鏡分片觀測,數湖面上有多少只水鳥,最後一匯總,有6000隻仔細辨別一下,有44種之多有野鴨、大雁、天鵝、海鷗、銀鷗、紅嘴鷗、白嘴鷗……到了90年代,退休後的周教授陸續到南京市60多所中小學教鳥類科普課,他又帶著中小學生到玄武湖數鳥,1996年,只數到了800隻,到了1997、1998年的時候,只剩下400多隻了,種類也只剩下斑嘴鴨、綠頭鴨、鸕鷀、鴛鴦四種。周教授說,水鳥吃的是水中的魚類、軟體動物,如果水質很差,連小魚小蝦都生存不了,水鳥就不會來了。眼下,南京城裡適合水鳥生活的湖泊溼地的水質在惡化之後並沒有徹底改善,近年來,玄武湖雖然在不斷整治,但要恢復到往年的盛景,可能還需要58年甚至10年時間。
張網捕鳥是鳥類最大殺手
現在城市人的愛鳥護鳥意識比以前強了,在南京城區城郊很少有人用獵槍或氣槍打鳥了,尤其在城區,很多居民對鳥兒呵護有加,麻雀、喜鵲等鳥兒膽子也越來越大。但是周教授仍然很擔憂,他對記者說,城市裡養鳥的人越來越多,花鳥市場也十分熱鬧,現在就有一些人專門到樹林裡張網捕鳥拿到花鳥市場出售,這是鳥兒最大的殺手。周教授住在南林大校園裡,校園裡樹木蔥蘢,鳥兒也非常多,他經常會接到鄰居的舉報又有人在學校裡捕鳥了這種捕鳥網既大又隱蔽,鳥兒一旦撞入網中,就會被網端的兜子兜住,這些捕鳥人就把鳥兒拿到花鳥市場去賣,這些鳥兒不僅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對生態環境調節的作用。周教授呼籲,城市人家中養鳥無可厚非,像八哥、畫眉等人們喜愛的品種,可以通過人工養殖的方式供應市場,最好不要去驚動自然界的鳥兒。本報記者 馮可 秦小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