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白石村流轉60餘畝撂荒地種百香果 荒地「騰挪」產業活

2020-11-25 南海網

白石村百香果基地工作人員正在為百香果剪枝。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海南日報記者 李豔玫 特約記者 陳思國

  巍巍吊羅山山腳下,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白石村百香果基地內,一片60餘畝的百香果園地生機勃發,細長的瓜藤上結著一顆顆圓滾嫩綠的百香果,工人們忙著修剪瓜藤,期盼著一個月後的第二輪收穫。

  幾天前,該百香果基地迎來了首輪收穫,480斤百香果在本號鎮電商扶貧服務中心的幫助下,銷往全國各地。「確定產業、流轉土地、與企業合作、耕地種植、日常管理……白石村百香果基地發展的每一步,看似水到渠成,實則不容易,成功的背後都有探索和奮鬥的艱辛。」望著初具規模的基地,白石村駐村第一書記龐道禮感慨道。

  土地閒置、村集體經濟發展不見起色,是過去白石村發展面臨的困境。「村民們的思想比較封閉,不想種、不敢種,寧願土地撂荒。」龐道禮說,農村要發展,就要盤活閒置的土地,打造經得住市場考驗的村集體產業。

  經村「兩委」幹部開會商討與實地調研,白石村將產業鎖定在百香果上,著力打造百香果扶貧產業示範基地,吸納貧困戶和低保、五保戶共計191戶780人加入。「但村民們對百香果的認識度低,沒有信心,不願意把土地交到村裡發展集體產業。」龐道禮說。

  為了消除村民心中的疑慮,龐道禮帶領著村「兩委」幹部到村民家中、田間地頭給村民做思想工作,並還組織村民實地參觀,讓村民親身感受發展村集體產業所能帶來的益處,消除了村民的顧慮。2018年8月,白石村成功流轉了64畝土地,開始發展百香果產業。白石村村集體公司與一家企業達成協議,各佔股50%。企業負責出資、出技術、出人才,村集體企業出土地,負責日常管理,通過市場化運作發展村集體產業。

  但合作沒有預期中順利。由於多種原因,今年春節前企業暫停了與白石村的合作,這也意味著中斷了資金、技術方面的支持。「還有兩個月就能結果了,我們不能在這個節骨眼放棄,要不之前所有的努力就白費了。」龐道禮召集村「兩委」幹部、有為青年等開會商討對策,鼓勵大家咬緊牙關渡過困難期。

  一方面,龐道禮積極爭取政府資金扶持,另一方面,縣裡、鎮裡組織外出學習活動,龐道禮就組織村裡有能力、有想法的青年參加,讓他們將在外學習到的技術、管理經驗帶回來,從而帶動村集體產業發展。

  陳義清是白石村的就業助理,之前種植過百香果,積累了一些經驗,加上多次外出觀摩學習,基本掌握了百香果種植、管理的方法,如今他成為了白石村百香果種植基地的技術指導員。

  「一路過來,磕磕碰碰,有困難、有阻礙,好在我們戰勝了它。」龐道禮說,期間他們獲得了不少幫助,有人提供技術指導,有人幫忙推銷……下一步,白石村將推進百香果種植基地標準化建設,利用百香果藤蔓下空地種植班蘭葉,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海南日報椰林5月9日電)

原標題:陵水白石村流轉60餘畝撂荒地種百香果 荒地「騰挪」產業活

責任編輯:吉訓偵

相關焦點

  • 陵水這些鄉村振興工作隊先進集體和個人受表彰!有你認識的嗎?
    陵水提蒙鄉遠景村美麗鄉村  遠景鄉村振興工作隊自駐村工作以來,發展集體產業,指導成立村集體公司,流轉土地800畝,發展遠景苗圃花卉培育、百香果、斑斕葉種植等產業,建立差異化分紅機制,截止目前集體收入28.4萬元,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年收入達9955.64元,較2016年增長400.7%,協調上級部門進行危房改造52戶,廁所改造
  • 熱帶地區的百香果 成了高山貧困鄉鎮的致富果
    由於地理環境和交通條件的制約,從前的百姓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如今村民轉換思路種上了經濟果,效益大大提升。▲地裡的百香果「百香果是熱帶水果,但如今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它成了村民的『致富果』。」
  • 山坡種砂仁 畝入三千元
    四川新聞網瀘州7月16日訊(周超文 文良旭 文/圖) 「我們村的這些山坡上的砂仁已經種10年了,這幾年,每年砂仁花都開得特別好,結果又多,畝收入都在3000元左右。」7月8日上午,瀘州市納溪區合面鎮大石村55歲的村主任王志剛看著家門口砂仁地頭綻放的那一串串砂仁花,臉上的喜悅溢於言表。
  • 巴西櫻桃、樹葡萄、百香果 嘉善竟然有個熱帶水果園
    另外,他還算了一筆經濟帳:單純種植蘆筍,一畝地可產生效益2萬元,800畝基地需請60個工人看顧,若種植熱帶水果,只需20人,且每畝地的效益能翻一番。主意既定,至於能否落地,他請教了上海農科院、浙江農科院以及臺灣熱帶水果園的老師,大家給出了一致的答案:只要選擇的品種合適,在亞熱帶種出熱帶水果完全可行。
  • 【踐行四力】 白芨地裡套種百香果實現「雙贏」
    捷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劉文雲介紹,這是在白芨地裡套種的百香果,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藥材和水果的雙豐收。     近年來,萬順鎮政府高度重視特色產業引領鄉村振興,利用白合村高山無公害的生態優勢,引進了捷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此發展中藥材種植,主打產品是白芨。
  • 撂荒地的「終結者」——來自金龍鎮洞子口村宜機化整理整治的報導
    近日,天氣寒冷,記者卻在踏進金龍鎮洞子口村時感受到了火熱的建設場景:20餘臺挖掘機、耕整機在田間地頭忙於小改大、彎改直、短改長的宜機化地塊整理整治;那些整理出來的地塊,有的正在栽種果樹,有的麥苗已鑽出土壤……該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宜機化整治,未來的金龍鎮將有1萬畝優質糧油、1萬畝有機蔬菜、1萬畝優質水果
  • 蝦稻串起生態鏈,新洲顧畈村村企聯手帶領群眾「荒土裡刨金」
    隨著村裡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農田大面積撂荒,低洼的地方成了雜草叢生的沼澤地,產業發展也陷入困境。2018年,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江能的邀請,在外能人周建求回鄉投資。幾經思慮,周建求決定通過旱改水進行荒地開發,投資稻田養蝦項目,創建騰川農業公司。
  • 產業為支撐 甫裡喜翻身
    甫裡村黑斑蛙基地裡種上了百香果,並養殖了紅頭鴨。黑斑蛙、百香果、紅頭鴨、油茶林、蛋雞場、光伏發電……短短兩年間,甫裡村已建成多個產業項目,並產生效益惠及全村,2019年底順利實現整村退出貧困。昔日產業薄弱的貧困村,如今變成了產業繁榮的示範村。
  • 百縣千村行(267)|達州渠縣「半島村」脫貧記
    引進業主,半島種上「黃金果」膏泥村位於渠縣北部,距離縣城35公裡,東西北三面環流江河,西面與南充市營山縣毗鄰,神似一個半島。受制於區位條件,該村四、五組戶籍人口700多人,但大量人口外出,實際在家僅200多人,且大多數為「老弱病殘學」,土地撂荒嚴重。脫貧攻堅以來,膏泥村決心改變現狀,四處尋找業主,發展產業。但村裡「上無工廠、下無礦」的現狀讓引進業主屢屢失敗。「帶了很多業主前前後後來看了幾十次,看過村上條件後,紛紛搖頭走了。」村委沒有放棄,輾轉找到眉山市仁壽縣的一位柑橘種植業主。
  • 百香果種植技術
    百香果作為藤本植物,莖長達6米,幼果呈綠色,成熟後變成紫色,因為果肉是黃色果汁,像生雞蛋黃,所以得名雞蛋果。百香果一年結一次果,花後60-80天結果。環境要求1、溫度。百香果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0℃~30℃,一般在不低於0℃的氣溫下生長良好,到-2℃時植株會嚴重受害甚至死亡,年平均氣溫18℃以上的地區最為適宜種植。2、水分。
  • 「苦藥材」結出「甜蜜果」——內蒙古奈曼旗蒙中藥材產業觀察
    奈曼旗沙日浩來鎮東沙日浩來村的貧困戶劉國富指著院子裡10多畝地收回來的一小堆玉米,道出了種田的無奈。沙日浩來鎮位於奈曼旗中南部,耕地多為不具備水澆條件的旱田,且劉國富口中的旱年頭也是十之八九。與種的10畝玉米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家裡另外20畝蒙中草藥卻「旱澇保收」。「土地承包延長30年,家裡剩下的10畝地也都不想種了,開春都流轉給合作社,比種地收入還高呢!」
  • 浦北縣泉水鎮:產業旺了 村民笑了
    欽州市浦北縣泉水鎮黨委政府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積極引導農戶、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木業、繅絲業等特色產業,多舉措做實產業精準扶貧工作,助力農戶、貧困戶增收脫貧致富,讓農戶的日子過得香又甜。走進泉水鎮泉水工業園偉新木業有限公司,只見工人們在有條不紊地工作著,一派繁忙的景象。
  • 村民搬新家換家具 石柱永和村中藥材種出「脫貧良方」
    近年來,永和村以農業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為契機,引進石柱縣旺咖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種植吳茱萸1200畝,三葉草800餘畝,荒坡變為「聚寶盆」,用中藥材種出了自己的「脫貧良方」。提升「顏值」 中藥材為荒坡披上「綠衣」 吳茱萸產業基地在永和村的東南方,原是荒坡,雜草叢生,偶爾會看到裸露在外的黃色土地。
  • 小灘子村:稻花香裡說豐年
    夏末秋初,準格爾旗大路鎮小灘子村,鬱鬱蔥蔥的莊稼綠了豐收在即的村莊。8000餘畝玉米畝產預計1700餘斤,200餘畝水稻畝產預估1000餘斤……站在希望的田野上,小灘子村村委會主任喬旭激動地說:「今年雖然旱情嚴重,但村子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年。
  • 百香果的功效與作用,百香果怎麼吃會更營養,雞蛋果是百香果嗎?
    果瓤多汁液,加人重碳酸鈣和糖,可製成芳香可口的飲料。百香果含有17種胺基酸,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鈣、磷、鐵、鉀、SOD酶和超纖維等165種對人體有益物質。百香果天然純淨、濃鬱甘美、酸甜可口,生津止渴,具有很多功能,比如提神醒腦、潤腸通便,預防大腸癌、排毒養顏解酒護肝、消除疲勞、降低膽固醇有功效、調節血糖、有助預防糖尿病、提高人體免疫力,預防疾病等多方面的功能。
  • 365天中,他駐村蹲點達300天
    包達利激動地說。在他的幫助下,嘎查裡其他幾家輟學的孩子也都回到了學校。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韓軍的熱心腸在雙榆樹嘎查傳開了。很快,韓軍和村民們打成了一片,成了「哥們兒」。自從韓軍到我們村當駐村第一書記,帶著老百姓開發這片鹽鹼地後,這裡不但長出了莊稼,還長出水稻了!」雙榆樹嘎查書記白金貴說,是韓軍讓鹽鹼地飄出了稻花香,讓撂荒地變成了「聚寶盆」,也讓這個村的農民坐地收租金,在家門口務工就業,年底還能分紅了。雙榆樹嘎查曾經是科右中旗南部遠近聞名的貧困嘎查,集體經濟為零。由於鹽鹼地、沙坨地較多,多年來村民增收緩慢,低收入群體多。
  • 西番蓮包括百香果,百香果包括雞蛋果,雞蛋果又包括百香果……啊,我暈了……
    今天日曆上說的「西番蓮」 Passiflora edulis ,其實該叫雞蛋果(別和蛋黃果 Lucuma nervosa 弄混啦),平時在水果店or果汁店裡提到的時候則大家大多叫它們「百香果」,這種味酸微甜的水果原產大小安的列斯群島,現廣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 甘肅瓜州:農業創新「老」產業 走出致富新活力
    針對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嚴重、土地撂荒棄耕風險高、小農經營效益低等突出問題,瓜州縣西湖鎮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以「三變改革」為抓手,圍繞土地集約化、產業規模化的要求,緊盯探索吸納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土地整治,全力打造萬畝優質機採棉種植基地,趟出了一條產業富民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