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搬新家換家具 石柱永和村中藥材種出「脫貧良方」

2020-12-08 華龍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23日6時訊(記者 唐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汽車緩慢行駛在渝東南地區,終點是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河鎮永和村。一路上,或白或粉的花朵在山間早已迫不及待探出枝頭,那是正在枝頭繁茂的桃花和梨花,爭奇鬥豔,十分美麗。

永和村位於石柱土家族自治縣14公裡外,氣候宜人,卻貧窮落後。近年來,永和村以農業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為契機,引進石柱縣旺咖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種植吳茱萸1200畝,三葉草800餘畝,荒坡變為「聚寶盆」,用中藥材種出了自己的「脫貧良方」。

提升「顏值」 中藥材為荒坡披上「綠衣」 

吳茱萸產業基地在永和村的東南方,原是荒坡,雜草叢生,偶爾會看到裸露在外的黃色土地。

「在這裡種地的村民很少,坡上大片都是撂荒地,風一吹,沙土有時還會迷了眼。」永和村駐村第一書記向世祥惋惜道:「看著好好的土地就這麼被浪費,著實可惜,我們就決定引進企業,將土地資源好好利用起來,另一方面,也可以帶動我們的村民脫貧。」

2018年1月,藉助農業產業結構深度調整,永和村引進了石柱縣旺咖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並動員村民將土地入股到該公司,最終流轉了1200畝土地。

吳茱萸種植基地 記者 唐雨 攝

「通過對永和村土地和氣候等自然條件考察,我們發現這裡海拔800米,雨水充沛,氣候溫和,很適合種吳茱萸,而且這兩年吳茱萸的價格上升空間大,所以流轉的土地都種上了吳茱萸。」 吳茱萸產業基地項目負責人冉林說。

由於吳茱萸林下資源空間大,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經專家建議,結合當地自然狀況,在吳茱萸種植的基礎上,還套種了800餘畝三葉草,如今一年多的時間過去,春風拂過,綿延的綠色已經覆蓋了曾經的黃土,一片生機勃勃,整篇山坡頭已「舊顏」換「新顏」。

「這些吳茱萸和三葉草長勢很好,現在可都是我們的寶貝。」冉林語氣中有掩飾不住的笑意,他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吳茱萸是一種傳統中藥材,簡稱吳萸,是苦味健胃劑和鎮痛劑,又作驅蛔蟲藥,其性熱味苦辛,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之功,而三葉草則是一種蜜源植物,屆時可引進300箱左右的中蜂。

藥材富民 農家老漢搬新家換家具

看著長勢喜人的吳茱萸和三葉草,高興的可不止是冉林。

正在勞作的黃桷組村民黃登碧,看著身旁那顆長得比自己都高的吳茱萸,也發自內心地露出了開心的笑容,一鋤頭下去,更有勁了。

「我之前也不知道這個吳茱萸是什麼,但是村幹部說,好好種,就能脫貧!2021年這些吳茱萸就能結果了,一畝可以產35公斤,幹茱萸一公斤就可以賣到300元,我入了兩畝地,到時候還可以分紅呢。所以它們長得越好,我越開心!」黃登碧今年65歲了,幹起活來卻從不含糊,他笑呵呵地說:「以前我每天就在自己的土地裡種點辣椒和玉米,後來村裡引起了這個產業,我就直接將土地都入了股,每年有固定收入,我覺得多了個保障。」

在吳茱萸基地勞作的黃桷組村民黃登碧 記者 唐雨 攝

閒暇時,黃登碧也會算算自己入股這一年多來的收入。在吳茱萸豐收之前,黃登碧每年可拿到田地300元/畝,土地200元/畝的固定分紅,除此之外,他在產業基地幹活,一天還能拿到70元的工資,如果當天幹了重活,則可拿到100元的工資,這樣算下來,一年可多個一萬多元的收入。

「之前村易地扶貧搬遷,讓我住進了新房,前段時間拿著這一萬多的收入,把家裡的床、柜子、桌子都換了,這樣的好日子,以前想都沒想過。」黃登碧的語氣充滿感慨。

「那今年又要多一萬多,你準備再給家裡添點啥誒?」聽到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的提問,黃登碧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眼裡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據了解,吳茱萸下方綿延成片的三葉草也即將迎來開花期,屆時則可引進300箱中蜂,一箱可帶來6000元的收入。

放飛希望 規劃產業著眼未來

如今,吳茱萸和三葉草的種植已經走上正軌,中藥材產業基地的配套設施也提上了日程。

「你看後面這片荒地,在村集體的協調下,我們馬上會在這裡建設加工約500平方米的烘烤房和倉儲用房。」冉林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20個50立方的蓄水池和灌溉管道也將馬上動工,屆時,中藥材產地的發展將會更加專業化、規範化,以此促進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生態增值。

同時,為打通限制產業發展的「最後一公裡」,永和村15公裡的產業路也列入了安排,預計2020年完成施工。

站在山坡上,看著漫山成片的吳茱萸和三葉草,冉林默默注視了很久。採訪快結束時,他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預計到年底,他將再將中藥材產業擴大1200畝,淡季每天可向村民提供20多個務工崗位,旺季則可達到200個。

「因為我相信,在永和村的中藥材產業會做得越來越好,播種下更多的希望,而且村裡給我提供的技術幫助也很大,每年提供兩次技術培訓,我也是培訓了才知道,原來種植吳茱萸還有這麼多講究,比如一顆樹的主幹應該留30至40釐米才是最好的。」冉林笑了,在他的眼裡,仿佛已經預見了未來永和村的豐收盛景。

向世祥表示,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永和村將以村為主體,引進更多的集體中藥材產業,整合農村資源要素,盤活農村資源資產資金,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把永和村建立為一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新農村。

相關焦點

  • 石柱中益鄉脫貧的「蜜蜂效應」
    聚焦「中華蜜蜂小鎮」主題,中益鄉因地制宜發展中蜂、中藥材、果蔬三大特色產業,重點布局「增收、觀賞、蜜源」三合一價值的中藥材和經果品種,力促現代效益農業與旅遊業實現深度融合,努力為石柱乃至全市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鍛造一套可推廣、可借鑑、可複製的「中益模板」。  打造中華蜜蜂小鎮,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4月的石柱,百花齊放,是蜜蜂採蜜的最佳時機。
  • 百名記者進百村|船山區河沙鎮梓桐村:「精準良方」讓村子摘了貧困帽
    近年來,隨著船山區脫貧攻堅工作的持續發力,曾經窮鄉僻壤的梓桐村藉助土地增減掛鈎、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招引等「精準良方」,徹底改變了過去落後面貌,成功脫貧「摘帽」。目前,梓桐村交通便利、基礎設施條件較好、公共服務較為完善,農業產業、旅遊產業初具規模,村民們也搬進了新家、住進了新房,開啟了幸福的新生活。
  • 出窯洞 搬上樓(記錄中國·暖暖的新家)
    張奮平和高貴娥在新家門口貼對聯。位於呂梁山深處的山西省臨縣石白頭鄉襯羅局村,土地貧瘠,資源匱乏,村民吃水、行路、看病樣樣艱難,貧困的「帽子」戴了一年又一年。如今,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開展,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陸續告別貧瘠的大山,搬到山下的新家園。
  • 同仁堂科技在草原開出「脫貧藥方」 三年投入近3000萬元助千名貧困...
    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500萬元中藥材,100家貧困戶235人實現脫貧;開展規範化種植培訓,讓中草藥種植成為農民致富的法寶;探索增收渠道,讓當地中草藥種植面積由5000畝增加到近20000畝,產業初具規模。
  • 治懶病有良方
    扶貧必須先扶精氣神,才能讓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與外界助力同頻共振,從而提升脫貧工作的質量和效果。近日,記者深入江西井岡山、寧夏吳忠和海南樂東,去實地探訪當地如何分別從外部激勵、環境改變和產業帶動三方面醫治精神之「貧」,力圖為扶起脫貧之靈魂開出治理良方。▲圖為寧夏鹽池惠安堡鎮移民新村惠苑村村貌。
  • 種植中草藥開致富「良方」
    村民辛昌臉上掛著笑容。辛昌是西豐縣涼泉鎮勤廉村貧困戶,2009年患腦瘤,為了治病欠下10萬多元的債務,是典型的因病致貧建檔立卡戶。自從村裡辦起了中草藥合作社,他便在這裡務工,增加了增收渠道。目前,辛昌不僅還清了債務,還自建了三間磚瓦房,日子越來越好了。不僅辛昌在這裡務工,中草藥合作社還陸續為當地100餘名村民提供季節性務工崗位,有效的促進農民增收。
  • 致富面面觀:種植中藥材「錢景」驚人
    寇森林的家就在城郊,許多村民都就近到縣城打工,沒人耕種,農田閒置很多。看著這些被閒置漸漸荒蕪的田地,寇森林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能不能在田裡種上黃花遠志呢?於是,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開始在承包來的30畝閒田裡「忙活」起來。讓中藥「活」起來有了樹苗,有了田地,還得有到家的功夫才能把黃花遠志種活養好。
  • 那個「太陽出來喜洋洋」的地方是如何脫貧的
    新華社重慶7月30日電(記者黎華玲)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囉兒調」的代表作《太陽出來喜洋洋》發源於該縣,為世人熟知。今年上半年,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它是如何脫貧摘帽的?  日前,記者來到該縣黃水鎮採訪。
  • 雲貴高原的精準脫貧路:念好「山字經」 做好「水文章」
    (長江經濟帶沿線行)雲貴高原的精準脫貧路:念好「山字經」 做好「水文章」  中新社雲南昭通7月30日電 (記者 萬淑豔)要在2020年全面脫貧,中國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近日,中新社記者跟隨「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團,走進長江上遊地區的雲貴高原,探究曾經「中國最窮地區」的脫貧攻堅路。
  • 瞄準砂仁產業 他對症下藥開出致富良方
    這些年來,林偉長年奔走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充分發揮廣西藥用植物園的技術和人才優勢,精準施策,「對症下藥」,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精準施策,解決砂仁種植難題  上孟村布練屯,小溪水流清澈,群山樹木蔥蔥,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環境好有什麼用?換不來錢。」回憶起以前,上孟村村委委員楊權林說。
  • 打造脫貧增收「新引擎」譜寫庭院經濟「四季歌」——石棉縣大力...
    時下,走進石棉縣新棉街道禮約村,一個個乾淨整潔的美麗庭院映入眼帘,村民們一邊忙著收拾院子,一邊不忘管護盆栽。「可別小瞧這些盆栽,這可是我們增收的好門道。」村民們口中的鐵皮石斛,是該村2019年才開始大面積栽種的中藥材,目前已發展了營養缽種植鐵皮石斛7600盆,惠及群眾100餘戶,其中包含26戶脫貧戶。該村庭院經濟的發展,無疑給村民們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增收渠道,降低了依靠種植養殖產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風險,能夠很好地提高脫貧質量。「元根村是高山少數民族村落,也是一個脫貧村。
  • 規模種植中藥材多種渠道促增收 滿江紅村靠產業旺起來
    張寶解釋道,這是一道「脫貧算術題」:村子距離脫貧目標差多少?種一畝平貝又能補多少?「我們得算準了,畢竟,種下的不僅是平貝,也是脫貧的決心和希望。」張寶一字一頓地說。 2016年3月,211.5畝土地成功湊齊,鐵力市滿江紅精準致富平貝種植專業合作社、興村中藥材經銷有限公司相繼成立。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幫扶模式,全村53戶貧困戶帶地入社,每戶享受4000元的年收益分紅。
  • 漢源縣坭美鄉:發展特色中藥材產業 貧困村年人均收入超過六萬元
    四川新聞網消息 近年來,漢源縣坭美鄉結合當地地理優勢、土壤條件、氣候溫溼等特點,堅持把發展中藥材產業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支柱產業和主要途徑。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成片種植的中藥材不僅美了鄉村,更成為了村民們以「苦」換甜的「幸福事業」。
  • 民勤:中藥材豐收 藥農收穫忙
    伴隨著採收機馬達轟鳴聲,民勤縣大壩鎮甘草種植基地420畝甘草破土而出,一道道、一排排,甚是壯觀。「我們先把地上莖枝割掉,再用拖拉機帶一個犁鏵進行耕翻,犁的深度30釐米左右,每次犁一行,在場的工人用四齒耙將犁出的甘草根清出來,再犁第二行。」基地負責人焦多明介紹說,基地甘草全部為3年生,畝產在3噸左右,按照現在市場價格,每畝收益可以達到9000元。
  • 石柱中益鄉「中華蜜蜂數位化認養平臺」上線
    石柱縣委宣傳部供圖人民網重慶5月20日電 5月20日,是表達愛意的甜蜜日子,也是世界蜜蜂日。今天,重慶石柱縣中益鄉「中華蜜蜂數位化認養平臺」正式上線,並向受眾開放,為中蜂產業發展插上了「網際網路 」翅膀。蜜源植物種類豐富的中益鄉,正以蜂文旅融合發展思路,打造「中華蜜蜂小鎮」,過上甜生活。
  • 村主任李永波:帶領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沒錯,他就是松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村主任李永波,一個回鄉創業的成功企業家,更是一個愛在田間地頭忙活的實幹家。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他是怎樣帶領大家走上脫貧致富路的。2013年回家探親時,李永波發現當地百姓對發展和種植新產業十分迷茫,經過市場調研,他下定決心帶領老百姓種植中藥材,於是2015年成立了宏都種植專業合作社,踏上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道路。
  • 重慶新發現13種中藥材植物 首次見植物界的活化石
    原標題:重慶新發現13種中藥材植物 首次見植物界的活化石   華龍網訊 (記者 李珩 實習生龔曉菲)7月23日,記者從重慶市衛生局獲悉,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在我市已完成野外調查採樣。此次普查中,我市新發現13種中藥材植物。
  • 搬新家改變了我的命運
    我於2014年底脫貧,但因家庭負擔過重,息烽縣派了幫扶幹部跟蹤幫扶我。這幾年,在國家政策和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家收入穩定,沒再返貧。  我的老家在息烽縣西山鎮勝利村馬粉寨組,2013年,我曾因為缺少資金、技術等因素,被納入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幫扶。2014年,在幫扶幹部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我在寨子周邊打零工,家裡收入增加,當年就實現了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四寨村20.5平方公裡,耕地面積6500畝,其中田3500畝、地3000畝,林地面積2136畝。四寨村屬於布依族苗族少數民族村,擁有18個村民組,888戶、4032人。
  • 【駐村扶貧故事】凝心靜氣助脫貧 誓叫舊貌換新顏——河北工程大學...
    ---2018年—2019年,投資7.8萬元,種植中藥材連翹20畝14800棵。 ---投資15萬元,鋪設管道2200米,建設25立方米蓄水池兩個,解決了村民安全飲水問題。老劉今年76歲,是村裡出了名的倔老頭,從來不無緣無故去吃別人家飯,也極少讓別人來自己家吃飯,但這已是「倔老頭」第三次請我們吃飯了!2019年春節假期返村後,連續10天被村民請去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