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23日6時訊(記者 唐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汽車緩慢行駛在渝東南地區,終點是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河鎮永和村。一路上,或白或粉的花朵在山間早已迫不及待探出枝頭,那是正在枝頭繁茂的桃花和梨花,爭奇鬥豔,十分美麗。
永和村位於石柱土家族自治縣14公裡外,氣候宜人,卻貧窮落後。近年來,永和村以農業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為契機,引進石柱縣旺咖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種植吳茱萸1200畝,三葉草800餘畝,荒坡變為「聚寶盆」,用中藥材種出了自己的「脫貧良方」。
提升「顏值」 中藥材為荒坡披上「綠衣」
吳茱萸產業基地在永和村的東南方,原是荒坡,雜草叢生,偶爾會看到裸露在外的黃色土地。
「在這裡種地的村民很少,坡上大片都是撂荒地,風一吹,沙土有時還會迷了眼。」永和村駐村第一書記向世祥惋惜道:「看著好好的土地就這麼被浪費,著實可惜,我們就決定引進企業,將土地資源好好利用起來,另一方面,也可以帶動我們的村民脫貧。」
2018年1月,藉助農業產業結構深度調整,永和村引進了石柱縣旺咖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並動員村民將土地入股到該公司,最終流轉了1200畝土地。
吳茱萸種植基地 記者 唐雨 攝
「通過對永和村土地和氣候等自然條件考察,我們發現這裡海拔800米,雨水充沛,氣候溫和,很適合種吳茱萸,而且這兩年吳茱萸的價格上升空間大,所以流轉的土地都種上了吳茱萸。」 吳茱萸產業基地項目負責人冉林說。
由於吳茱萸林下資源空間大,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經專家建議,結合當地自然狀況,在吳茱萸種植的基礎上,還套種了800餘畝三葉草,如今一年多的時間過去,春風拂過,綿延的綠色已經覆蓋了曾經的黃土,一片生機勃勃,整篇山坡頭已「舊顏」換「新顏」。
「這些吳茱萸和三葉草長勢很好,現在可都是我們的寶貝。」冉林語氣中有掩飾不住的笑意,他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吳茱萸是一種傳統中藥材,簡稱吳萸,是苦味健胃劑和鎮痛劑,又作驅蛔蟲藥,其性熱味苦辛,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之功,而三葉草則是一種蜜源植物,屆時可引進300箱左右的中蜂。
藥材富民 農家老漢搬新家換家具
看著長勢喜人的吳茱萸和三葉草,高興的可不止是冉林。
正在勞作的黃桷組村民黃登碧,看著身旁那顆長得比自己都高的吳茱萸,也發自內心地露出了開心的笑容,一鋤頭下去,更有勁了。
「我之前也不知道這個吳茱萸是什麼,但是村幹部說,好好種,就能脫貧!2021年這些吳茱萸就能結果了,一畝可以產35公斤,幹茱萸一公斤就可以賣到300元,我入了兩畝地,到時候還可以分紅呢。所以它們長得越好,我越開心!」黃登碧今年65歲了,幹起活來卻從不含糊,他笑呵呵地說:「以前我每天就在自己的土地裡種點辣椒和玉米,後來村裡引起了這個產業,我就直接將土地都入了股,每年有固定收入,我覺得多了個保障。」
在吳茱萸基地勞作的黃桷組村民黃登碧 記者 唐雨 攝
閒暇時,黃登碧也會算算自己入股這一年多來的收入。在吳茱萸豐收之前,黃登碧每年可拿到田地300元/畝,土地200元/畝的固定分紅,除此之外,他在產業基地幹活,一天還能拿到70元的工資,如果當天幹了重活,則可拿到100元的工資,這樣算下來,一年可多個一萬多元的收入。
「之前村易地扶貧搬遷,讓我住進了新房,前段時間拿著這一萬多的收入,把家裡的床、柜子、桌子都換了,這樣的好日子,以前想都沒想過。」黃登碧的語氣充滿感慨。
「那今年又要多一萬多,你準備再給家裡添點啥誒?」聽到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的提問,黃登碧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眼裡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據了解,吳茱萸下方綿延成片的三葉草也即將迎來開花期,屆時則可引進300箱中蜂,一箱可帶來6000元的收入。
放飛希望 規劃產業著眼未來
如今,吳茱萸和三葉草的種植已經走上正軌,中藥材產業基地的配套設施也提上了日程。
「你看後面這片荒地,在村集體的協調下,我們馬上會在這裡建設加工約500平方米的烘烤房和倉儲用房。」冉林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20個50立方的蓄水池和灌溉管道也將馬上動工,屆時,中藥材產地的發展將會更加專業化、規範化,以此促進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生態增值。
同時,為打通限制產業發展的「最後一公裡」,永和村15公裡的產業路也列入了安排,預計2020年完成施工。
站在山坡上,看著漫山成片的吳茱萸和三葉草,冉林默默注視了很久。採訪快結束時,他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預計到年底,他將再將中藥材產業擴大1200畝,淡季每天可向村民提供20多個務工崗位,旺季則可達到200個。
「因為我相信,在永和村的中藥材產業會做得越來越好,播種下更多的希望,而且村裡給我提供的技術幫助也很大,每年提供兩次技術培訓,我也是培訓了才知道,原來種植吳茱萸還有這麼多講究,比如一顆樹的主幹應該留30至40釐米才是最好的。」冉林笑了,在他的眼裡,仿佛已經預見了未來永和村的豐收盛景。
向世祥表示,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永和村將以村為主體,引進更多的集體中藥材產業,整合農村資源要素,盤活農村資源資產資金,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把永和村建立為一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