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大如青棗、色澤紫黑的巴西櫻桃,散發著玫瑰的芬芳;直接掛在樹幹上,一咬滿嘴爆漿的樹葡萄;一個個拳頭般大、口味香甜的百香果……這些原本只生長於熱帶的「稀奇古怪」的水果,如今出現在了嘉善縣惠民街道新潤村的嘉興易久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它們的主人是陳學鋒。
陳學鋒說自己是「農民的兒子」,註定要回歸田園。這位「農民的兒子」,和普通農民一樣又不一樣。一樣的是黝黑的臉龐,閒不下來的手腳;不一樣的是種植的理念,發展的規劃。
看著滿園的熱帶水果,陳學鋒很欣慰當年的選擇:「在亞熱帶種植熱帶水果,當初人人都說我異想天開,如今這麼多的瓜果,證明了當初的選擇。」
把熱帶果園搬進江南水鄉
陳學鋒是嘉善姚莊人,從小生長於農村。今年52歲的他,是伴隨著城市化進程成長起來的,年輕時開過工廠、承包過工程,做過許多工作,但都與農業沾不上邊。「似乎當農民是一件沒出息的事情。」年輕時,陳學鋒這麼認為。
但是漸漸地,他發現自己是「農民的兒子」,對土地有著割捨不了的感情。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我常常想,等我老了,我要在哪裡養老,我要給兒子留下些什麼。」陳學鋒說。思考良久,他遵從內心的聲音,還是回到了土地上。
可是回到土地上種什麼?起初,陳學鋒在老家姚莊承包土地種蘆筍,專供上海市場。但後來一次去廣東的走訪考察,他發現了藏在熱帶水果中的商機。
陳學鋒告訴記者,為了便於運輸和保存,供應嘉興的熱帶水果,都只在五六分熟時就摘了下來,口味和自然熟的相差巨大。如果能將熱帶水果移植到本地,大家就能吃到品質更高的熱帶水果。
另外,他還算了一筆經濟帳:單純種植蘆筍,一畝地可產生效益2萬元,800畝基地需請60個工人看顧,若種植熱帶水果,只需20人,且每畝地的效益能翻一番。
主意既定,至於能否落地,他請教了上海農科院、浙江農科院以及臺灣熱帶水果園的老師,大家給出了一致的答案:只要選擇的品種合適,在亞熱帶種出熱帶水果完全可行。
2016年,陳學鋒來到惠民街道新潤村,承包了近1000畝土地。如今,易久基地中,百香果、樹葡萄、蓮霧、釋迦等20多個品種的熱帶水果正茁壯成長。
把先進理念帶入傳統田園
為了種好熱帶水果,陳學鋒下了不少苦功夫。
首先就是要改良土壤。陳學鋒告訴記者,他引進的果樹多為木本植物,對土壤的肥力、鬆軟程度、排水性要求都較高。但是嘉善當地的土地,因為經過多年的耕種板結嚴重,而且長久以來都是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土壤肥力層較薄,只有二三十釐米。要種熱帶水果,首先要從土地入手。
為此,他請來了臺灣的水果種植專家,組建技術團隊,下定決心投入了1000萬元,對基地的土壤進行徹底改良。先用挖機往下深挖土壤80釐米,再灌水,最後混入厚厚一層蘑菇土重新鋪好。
「土地翻起這麼厚,沒營養的土都到上面來了,還怎麼種啊。」「這是個暴發戶,就知道糟蹋土地吧。」老農民們邊抱怨,邊心疼土地。
事實上,深挖土壤是為了改善土地板結的狀況,讓土壤「深呼吸」;灌水是為了排出土壤中的重金屬,「淨化」土壤;最後鋪上蘑菇土,則大大增加了土壤肥力。
土壤改良一完成,陳學鋒緊接著嫁接、植株矮化、全面試種,眼瞅著一株株果樹精神抖擻,老農民們紛紛轉變了態度,豎起大拇指:「還是陳師傅會弄。」
陳學鋒還將現代物聯網技術運用到水果種植中,斥資百萬餘元安裝電動搖幕機,樹葡萄溫控在18至25℃,百香果溫控在25至35℃……只要設置好,便可實現自動化開幕關幕,達到控溫目的。
將豐收成果與村民共享
去年是果園首年產出,百香果一經上市,才兩周就賣斷了貨。在百香果上市的3個月裡,20畝地產生經濟效益60萬元。今年,樹葡萄也迎來了首個成熟季,因其稀有性和如牛奶爆漿般的奇特口感,每斤最高可賣300元。
除了水果豐收,「嘉善有個小熱帶」的名聲也傳了出去。僅「五一」當天,他的基地就吸引了300多名遊客,除了來自嘉善、平湖的本地遊客,還有不少來自上海、江蘇甚至臺灣的遊客。有幾名臺灣遊客在江蘇開辦企業,都說來到陳雪鋒的基地,感覺就像回到了家,四處都是熟悉的水果樹。
「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城裡人,都嚮往去熱帶度假,但往往沒有時間,這裡就是家門口的熱帶度假勝地,相信遊客會越來越多的。」陳學鋒說。
豐收成果與村民共享,陳學鋒的基地助力當地村民致富。新潤村村民徐阿寶流轉了自家的8畝地,每月能有2000餘元的收入,一年流轉收益超2萬元。此外,基地還招聘了不少周邊農民,傳統農民開始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
接下來,陳學鋒計劃引進更多的熱帶水果品種,進一步豐富果園,讓嘉興人民感受到更為濃烈的熱帶風情。
(原標題《陳學鋒:將熱帶果園帶到江南水鄉》,原作者駱穎葉、張文燕。編輯沈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