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農民日報報記者馬曉剛
內蒙古奈曼旗沙地面積佔全旗總土地面積的62%,以前大多種植玉米,產量低效益差。近幾年,經過市場調研和分析,該旗依託農業綜合開發調整種植業結構,著力扭轉玉米種植「一家獨大」的局面,把蒙中藥材產業作為種植業調整的重要方向和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路徑來抓,加快蒙中藥材產業示範基地建設。目前,全旗集中種植蒙中藥材200畝以上的地塊有68個,集中連片種植面積達到3.3萬畝。
同時,奈曼旗以建設「北疆生態蒙中藥產業基地」為目標,總投資15.8億元的蒙中藥健康產業園區已完成規劃設計,奈曼王藥業酒業項目、飲片加工項目以及藥材加工項目已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
小藥材種出扶貧大產業
「去年是旱年頭,種地基本沒收成!」奈曼旗沙日浩來鎮東沙日浩來村的貧困戶劉國富指著院子裡10多畝地收回來的一小堆玉米,道出了種田的無奈。
沙日浩來鎮位於奈曼旗中南部,耕地多為不具備水澆條件的旱田,且劉國富口中的旱年頭也是十之八九。與種的10畝玉米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家裡另外20畝蒙中草藥卻「旱澇保收」。「土地承包延長30年,家裡剩下的10畝地也都不想種了,開春都流轉給合作社,比種地收入還高呢!」劉國富介紹,每畝地以550元進行流轉,一年穩收1.1萬元。
劉國富口中的合作社是奈曼旗本草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3年7月,以蒙中藥材籽種、種苗繁育、收購、初加工為主。目前,合作社發展社員426個,在沙日浩來鎮以500元至7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960畝,涉及貧困戶41戶,土地180多畝,為貧困戶帶來收入近10萬元。
「合作社年用工量約7000個工作日,在僱傭工人時,經過鎮黨委、政府與企業的協商,確定了優先安排貧困戶進社務工,並把務工工資在普通工人的基礎上再提高20元,給予『特殊』待遇。」沙日浩來鎮副鎮長周志軍介紹。
「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藥材種植也是有講究的。」奈曼旗旗委書記張華告訴記者,這裡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加之水質、大氣、土壤無汙染,發展藥材產業可謂得天獨厚,種植蒙中草藥已有20多年的歷史。
合作經營有資金,脫貧增收有「後勁」
走進沙日浩來鎮孟和碩村西北臺子小組於才家中,收穫的黃芪晾曬在院子裡。「藥材苗是公司白給的,到秋天,收穫機器還開到家來,公司以不低於市場價回收。」年過六旬的於才說起自己庭院種植的1畝5分地的藥材很是讓他省心。
2015年8月,在合作社的基礎上,國安(奈曼)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去年以來,為進一步加強對貧困戶的幫扶力度,該公司為有意願種植蒙中藥材的貧困戶免費提供不超過1畝的種子或種苗,價格約1200元,為貧困戶發展藥材種植帶來了「啟動資金」。公司負責藥材產品的加工、銷售,合作社負責種植和管理,並提供上門技術服務,年底負責回收。
「農戶單打獨鬥,不掌握技術、不了解市場、找不到銷路。這種合作經營從資金上扶持、從技術上指導、從銷售上包銷,解決了種植戶的難題,從而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和農戶發展種植藥材,形成規劃化、產業化種植。」國安(奈曼)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國安介紹,2017年該公司共為107戶發放種苗,涉及298人。
「用扶貧資金買了兩頭牛,今年已經下了一頭小牛犢了,過兩年就能見效益了!」有了「長短結合」的長效脫貧產業,67歲的於才幹起活來精神十足。
萬畝經濟林開啟農民致富門
2017年12月3日,奈曼旗小百興圖村部擠滿了村民,60餘萬元嶄新的人民幣整齊地碼放在桌上,人們滿臉喜悅地領取林地流轉金。「這個項目好,既保護了生態,又讓老百姓賺到了錢!」談起生態經濟林項目,村民張樹山讚不絕口。殘次林改造項目讓張樹山每年收益1.4萬餘元,他還被安排到項目區打工,土地流轉金加上打工收入一年近3萬元。
小百興圖村村委會主任陳國慶告訴記者,該項目一期工程建設經濟林2600畝,其餘9400畝殘次林改造項目分別在二三期工程實施,項目集林果、藥材、生態農家、旅遊觀光於一體,致力於打造果藥生態園林區,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2016年,小百興圖村成立豐霖農業專業合作社,先後引進內蒙古瑪拉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個企業,組建了內蒙古博亞時代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對村民手中的殘次林地進行流轉,運營萬畝生態園林扶貧項目,該公司在經濟林產品開發方面有著成熟和完善的產業鏈條,而且在蒙中藥材種植、加工等方面較為突出。
既能延續「綠水青山」,又能實現「金山銀山」的夢想。小百興圖村以「合作社+企業」模式開發1.2萬畝殘次林,打造集蒙中草藥和大扁杏等林果業、生態觀光於一體的生態經濟林產業,此舉不僅能解決全村62戶貧困戶脫貧問題,還為群眾帶來諸多紅利。
駐村「第一書記」劉偉光介紹說,萬畝生態園林扶貧項目是一個符合群眾、企業和政府需求的產業,可實現「多贏」。一期開發的2600畝經濟林全部是扁杏,林下種植了包括黃芪、苦參在內的多種藥材。未來的萬畝生態經濟林要大規模引入優質、多樣的果樹和藥材,形成「採摘+旅遊+觀光」的休閒產業,為小百興圖村增添旅遊景點,形成「春花夏果、秋葉冬雪」的景觀,打造集旅遊觀光、苗木繁育、林產品加工、果品銷售於一體的綜合性產業鏈條。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