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重大專項專家 鄧中亮
咱們預測未來的30年,我們的自動駕駛汽車(市場規模)可能超過2.3萬億美元,我們家裡面可能到處都是機器人,我們無人機每年國內銷量100萬(架以上),對它我們進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離不開高精度的位置信息,也離不開我們實時快速的通訊等等。那就意味著我們在未來要構建出一個「天地一體」無縫的定位導航設施,一個體系,用這個體系來滿足我們人類的生產生活和我們整個自然界運轉的需求。這將是智慧社會的重要體現。
衛星定位導航基本原理是通過測量四顆衛星到你終端的距離來進行計算,北鬥、GPS、歐洲的伽利略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號稱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性能可以做到很高,它可以幫你測到一毫米,也就是你腦袋晃動一下它也知道,這個房子沉降一下、搖晃一下它也能給你測得出來,而且測得很精確。已經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到處可見。
但我們的衛星實際定位導航一般是10米到15米,現在做得好一點,可能是5米到8米。但是衛星定位導航儘管覆蓋了全球,它也遇到瓶頸,比如說在屋裡面,打開你的手機,你可能就找不到衛星信號了,原來是因為從那麼遙遠的距離到達地面的時候,信號太弱了,一遮擋信號就找不著了。那城市,特別是大城市,70%以上的地方會被建築覆蓋,而我們80%的人和80%的時間基本上都在室內,對一個城市來講,意味著你80%的時間沒有享受高精度定位導航的服務。
與此同時,建築與建築之間因為有遮擋,定位導航就變成一個難題,全球四大衛星(系統)都面臨這個問題。
在上個世紀末給我們提出「最後一公裡」的問題,假設這個問題不解決,你後面很多應用服務也很難解決,怎麼辦?好,我們來分析一下四大衛星導航系統用的是一個通訊的方式來解決高精度的測量和定位,那麼很快就能想到地面有豐富的2G、3G、4G網絡,這些網絡無線信號無所不在,無人不用,無所不需,假設能解決剛才說的問題。到哪都有定位導航,我的汽車想怎麼駕駛就怎麼駕駛。大家可以想像我們的我們智慧社會那就可以依附非常好的一個基礎,取得快速的發展。
但是,它面臨的問題也很多,第一個通訊本來就不是為定位設計的,有建築遮擋的時候,基站的信號怎麼進來的,其實你看不見,也摸不著,它拐了N道彎進來了。瀏陽河大家知道拐了九道彎,但是外面的基站信號到你的手機端拐了幾道彎,我相信你數不出來,誤差多少,在城市密集區可以達到500米,剛才我們說應急救援,咱們一個房間9平方米、3米高,你的定位精度1到3米才有可能進房間把人找到。
1996年起美國、日本、歐洲立法要求我們通訊運營商必須提供緊急條件的定位服務,但是精度就是50米到100米,你說怎麼辦?很顯然我們一個汽車開到馬路上,特別開到橋上,你50米畫一個圓圈,你告訴我那個車到底在哪?要自動駕駛那敢坐嗎?誰也不敢,那滿足不了我們的定位需要。
另外一方面,室內定位和室外還有不同點,比方說用於老人關愛。咱們的父母年老年長,還有兒童小孩,經常爬到窗戶邊,或者走到門邊,玻璃窗10毫米厚,就算你的定位精度做到一米,畫一個圓圈半徑,這個人到底是在窗外邊還是窗裡面,要是在窗外面表示跳樓了,是不是要報警啊?要是他沒有跳樓,你判定跳樓這叫虛警,要是跳樓你說他沒有跳樓,這個責任誰也負擔不起。很顯然,一米的誤差滿足不了一道門的鑑別需求。
每個人每天摸了三個小時的手機,其中,相當一部分時間是做定位導航,大家可以統計一下咱們國家13億多人口,你每天那個手機請求一次服務,在發一個地圖給你,有人統計過超過了2000億人次。
意味著我們超巨量的計算怎麼辦?後來有人說雲計算、邊緣計算,這些計算我們必須分散,才有可能滿足我們2000多億人次的定位服務需求。
後來國家啟動了「羲和計劃」,我們在「羲和計劃」的支持下,把這些問題一個一個給它解決了。
(文字整理自東南衛視《中國正在說》節目「萬物互聯時代的空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