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一紙素箋寫滿相思,跨越千山,走過萬水,才能到達思念的彼方。
70年後,一縷思緒湧上心間,指尖輕點,不及一息,便有噓寒問暖的關切。
從一封封傳遞心意的信件,到一個個指尖輕撥的號碼;從代表「土豪」身份的「BB機」、「大哥大」,到現在成為「生活必需品」的智慧型手機;從原本以收發郵件為主的網際網路通訊,到現在QQ、微信、微博等信息「以秒計算」的快捷交互……70年來,科技的進步從未如此深刻的改變著武義人相知相交的過程。書信、電報、固定電話、移動手機、網際網路、5G網絡……時代變遷中,十年宛若隔世。然而不論是哪一種通訊媒介,它都在特定歷史時期甚至現在留下了自己的獨特烙印,成為了武義父老鄉親的共同記憶。
信件包裹:
欲寄彩箋兼尺素 山長水闊知何處
寫信,對於當前信息「爆炸」時代的人們來說,可能早已陌生,或者僅僅成為了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活動。然而,在很長的一個歷史時間段,書信是很多人最常用的聯繫方式。或者說,除了「遠處靠走、近處靠喊」的短途通訊外,人們的遠程通訊基本靠書信維持。「家書抵萬金」的彌足珍貴,源於那個時代通訊的手段匱乏與時間漫長。
「在我小的時候,村民們都是通過手寫的書信與遠方的親人聯繫的。那時候我們村裡念過書的人並不多,有時候收到信還要讓幾個識字的人幫忙念。常常在傍晚,大家聚在村口的大石頭旁,聽著識字的村民念出信件裡各種熱切的話語,喜怒哀樂都在其中。而想要寫回信的人,則將自己想說的話口述,請人代筆寫好回信,第二天早早去鄉鎮駐地的郵電營業處,將信件寄出去。」對於現在的老一輩來說,從信息不發達年代走過來的他們,深刻知道「等待」這兩個字代表的漫長含義。
1949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成立,統一管理全國郵政與電信,翻開了我國通信行業的新篇章。那時,電話是高不可攀的稀罕物,人們通信只能靠書信維持,每次投遞出一封信件,都很難預測這封信會走多久,會不會走丟。「上世紀50年代,步班郵路是主流,從武義縣城到董處、少妃、瑤村、朱王等地方都有郵路,後來有了自行車郵運,到1969年7月的時候,我們縣裡開闢了第一條縣城至楊家的摩託車郵路。」1977年,還是年青小夥的張應時進入武義郵電系統工作,一幹就是42年,親眼見證了武義地區通訊方式的變遷。
「從步行郵運,到後來自行車、摩託車上陣助力,等到我1977年參加工作的時候,汽車也加入了郵運行列。1986年底,全縣共有郵路和投遞線路49條,單程長度1471公裡。其中,汽車郵路4條,單程長度94公裡,自行車郵路29條,單程長度900公裡,步班郵路16條,單程長度47公裡。那時候,縣城投遞有5個道段,全縣34個鄉鎮每天投遞一次。有553個行政村、2015個自然村已經通郵,通郵面積達97%。」張應時說,「那時候,主要郵政業務是函件、包件、報刊發行等。交通工具的提速升級,代表著收件人等待時間的減少。對於那時的人來說,等候郵遞員的信件包裹投遞,那種期待感就像現在我們拆快遞一樣。無論是那些貼著郵票,細心書寫了收信人和寄信人地址的信封,還是花樣的信紙和書寫的鋼筆,或是那句寄予不同情感的『見字如面』,都是實實在在溫暖的記憶。」
「現在我們聯繫對方,QQ、微信都很方便,寫信這種傳統的交流方式已經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野。但我覺得,書信那種給人獨特的親切感和情感共鳴,就像窖藏的陳釀一樣越陳越香,永遠也無法被替代。」張應時說。
電報電話: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最開始的電報電話,一個字,貴!」西聯鄉村民徐菊女今年已經70多歲了,如今手機已經用得純熟,常常給子女打個電話就是半小時。「這在幾十年前是無法想像的。以前和子女打電話的時候,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電話費太貴了,先掛了!現在,想聊多久聊多久。」
傳統信件畢竟時間漫長,但倘若家裡有急事時,電報和長途電話成為另一種較為奢侈的選擇。不像我們現在,打電話可以一兩個小時,那時人們的通訊,時間就是金錢,字數就是金錢,簡短和精煉成為了大家交流溝通的一種獨特現象。徐菊女說:「比如電報,最開始大概是每個字0.07元,到1992年時候調整為0.13元一個字。那個時候特別需要斟字酌詞,『病危』、『住院』、『速歸』等是當時電報的常用短語。」
據記者從武義郵電志了解,早期我縣電報借用電話傳報,1962年方才開闢金華至武義專用電報電路。1977年,武義電報業務量是1.04萬份,到了1986年,增長到2.94萬份。1987年,武義實現電報傳發自動化,後來逐漸開辦了慶賀、弔唁禮儀電報、請柬電報、鮮花禮儀、慰問禮儀等業務。「儘管電報業務量迅速增長,當時它仍然不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選擇,只有遇到急事才用它。同一時期,電話的日益便捷又逐漸取代了電報的地位,成為了武義人交流溝通的新潮流。」
「最早武義用的都是磁石電話,它不像自動電話這樣直接撥號就能打通,而是需要打到郵電局總機,再由話務員轉接,才能和對方通話,打電話時都要通過『搖把子』才能聯通。」據郵電系統員工介紹,「1951年武義在市內(縣城)電話這一塊,始裝有磁石電話一臺,容量20門,後逐漸發展,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有磁石交換機8臺,容量840門。至於農村電話發展更快些,1986年底有磁石電話交換機40臺,容量1710門。而且當時電話通信質量也不好,有時候會出現斷線或者串線的情況,所以一通電話要處理很久。在郵電局打電話時,要先登記、掛號、排隊、預交押金,然後坐著慢慢等接線。」
武義最開始用上市內電話用戶交換機的,有東風螢石公司、武義棉紡廠、水泥廠、有機化肥廠、周嶺礦、公安局、武陽樓、供電局等單位,基本以政府機構和國有企業為主。直到1982年2月,武義才開始有私人電話,到1986年共有私人電話8家。而電話這個「王謝堂前的燕子」,飛入尋常百姓家中,還要靠程控電話的普及。
「磁石電話歷史時間段很長,1986年,武義開始用縱橫制電話取代磁石電話,實現了固定電話從人工接續向自動接續跨越;1992年開始,武義開通程控電話,真正實現了世界範圍內的自動撥號。」當時間即將跨越世紀,程控電話網絡的鋪開,使得一戶戶家庭固定電話使用成為了可能。1996年6月,武義實現鄉鄉通電話;2000年底,實現村村通電話;2005年年底,全縣固定電話用戶已達88167戶。家裡有沒有通電話,成為了大家衡量家庭收入水平的一個評判分項。
尋呼機大哥大:
移動暢遊天下間 聯通四海任我行
「腰裡別著BB機,手裡拿著大哥大,兩個字,闊氣!」
如今已經40多歲的市民許先生,喜歡收藏老物件,他向記者展示了他曾經用過的一個老尋呼機。「我記得是1992年的時候,武義開通了無線尋呼業務。尋呼機作為一種時髦的通訊工具闖入了武義人的視野。當時我家經濟條件還可以,入手了一臺尋呼機,我們叫它BB機。那時候,皮帶上別個BB機,一句『有事call我』,顯得瀟灑又時尚。」
「尋呼機分為數字機和中文機,數字機別人呼進來只能看到一串數字,漢字機相比數字機要方便許多,可以直接顯示尋呼人的姓名、電話及事情內容,但尋呼機沒有通話功能,要通話還是得找到電話。」許先生說道,「回電話的時候需要排隊,有急事呢還要麻煩傳呼臺,讓人家幫忙多呼幾遍。雖然很麻煩,但畢竟能直接聯繫到個人了,在當時也是很受歡迎的。」
而「大哥大」,作為尋呼機的黃金搭檔應運而生。它的出現,真正讓通訊「動」了起來。「買一部『大哥大』需要花費上萬元,而且通訊費用昂貴,只有少部分人有能力購買使用。當時在武義,一個月需要50塊錢月租費,通話費是一分鐘5毛錢,再加上雙向收費、漫遊費等等,話費相當高。」許先生回憶道。
「那個時候,性格外向的人,會整天手拿大哥大,吃飯喝茶談判,往桌上一放,就像押上了一個富貴的籌碼和權杖,立刻會獲得多一份尊重,生意談判也因此變得輕鬆。性格收斂的人,會將大哥大放在擦得錚亮的老闆包中,老闆包夾在腋下。適當時拿出來,拉出長長的天線,花上一元一分鐘的話費,在人群裡喊上一句:『喂!喂!聽不清,你再說一遍。』便引來無數驚羨的目光。那個年代的人們很淳樸,從不隱藏自己對別人的仰慕之情。很多人因為有了大哥大,迅速打開了自己的社交圈。一時間,梳大背頭、抹髮膠、手持大哥大,成了不少人理想中的富人形象。」
從「大哥大」開始,移動手機進入了自己的發展黃金時間。這期間,小靈通在武義短暫出現過。它單向收費、通話清晰,當時被認為是最環保、最綠色的通訊方式。「2001年7月,武義電信局正式開通小靈通業務,共安裝小靈通基站200多隻,3700多用戶,範圍主要是武義縣城。後來逐漸延伸到桐琴、泉溪、履坦等地,到2005年年底,用戶數已經達到了34173戶。那時候基本人人都有一隻小靈通,100多元也不貴,卻非常實用。」
作為固定電話和移動手機的過渡產品,小靈通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除了武義電信推出的小靈通業務,武義移動推出了全球通、神州行、動感地帶業務,武義聯通推出了新時空CDMA、GSM業務等,各電信企業推出的業務品牌,形成了多樣化的消費選擇,武義移動通信市場的大門已經敞開。
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
天涯海角成鄰裡 山南海北轉瞬間
從摩託羅拉到諾基亞再到後來的三星、蘋果,90後武義青年劉亦軒的手機基本一年一換,一直走在了時代的前沿。他的青春成長,經歷了那個通訊工具變革最「爆炸」的年代。「我上高中時,大家了解外面信息的方式還是電腦上網。那時候,誰要是喊一聲『去上網』,響應者可謂雲集。後來漸漸手機上網就多起來了。我的手機經歷了2G、3G、4G時代,換了一堆,現在5G都快鋪開了,更新換代真是太快了。我上大學時,還是翻蓋機比較多,那時候上網慢,看個小說流量都不夠。而今天,不論是在武義哪裡,隨處可見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上網,行動支付,拍照,聽音樂,看電視,發微博,聊微信,玩遊戲……」
「去上網」,短短三個字,卻是武義80、90後一代人的回憶。1995年年底,縣郵電局內部通過金華公用帳號可以登入Internet網際網路。1997年1月,開始向用戶提供服務。隨著寬帶ISDN技術的實用,用戶上網傳輸速率提高到64K至128K,網吧也開始在縣城相繼出現。從此,網絡互連帶來的爆發式地發展,武義人用上了電子郵箱、QQ、微信等網絡通信工具,極大豐富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和內容。
隨著移動互聯的發展,如同曾經的電話一般,手機也從「奢侈品」變成了人人裝備的「必需品」。2002年10月,武義移動的GPRS、WAP服務投入商用,具備和開通GPRS功能的手機,可以享受多媒體彩信、報紙、股市、銀行等業務服務,隨登錄移動夢網或網際網路。除語音溝通外,發簡訊開始普及。人們用手機精心編寫出或幽默、或深情、或祝福的話語發送,讓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而移動、聯通、電信等通信公司還有針對性地制定了一些適於外出人員的手機卡,比如親情卡、長途卡、包年卡,降低了通話費用,讓親人間的溝通更及時更暢通。當時,大家認為一個手機發展新的巔峰已經到來時,誰曾想,它卻僅僅只是個開始。
「我是在外地上的大學,當時離開家,老媽囑咐我一天一個電話打回家。後來有了WIFI,視頻通話成為了我和家裡人最常用的聯繫方式。每天都能看到家裡人,就感覺自己和在家裡面一樣。」劉亦軒說,「從奢侈品到必需品,從提速降費到攜號轉網,資訊時代的到來,看似漫不經心,實際上卻如此深刻地改變了我們周圍的世界。然而不管是什麼方式,不管通訊工具怎麼發展,有一點我堅信,那就是通訊傳達的情感不會變。」
天涯海角成鄰裡,山南海北轉瞬間。從最開始的信件、電報、電話、大哥大、BB機,到現在的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變與不變中,武義通訊事業一直和時代同行,傳遞著彼此的關切關懷,成為武義人民傳遞幸福的最好載體。
記者|劉夢菡
編輯|呂奕婷
(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