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輝煌七十事|天涯變成咫尺 海內即是鄰裡—武義通訊篇

2020-11-22 武義融媒

70年前,一紙素箋寫滿相思,跨越千山,走過萬水,才能到達思念的彼方。

70年後,一縷思緒湧上心間,指尖輕點,不及一息,便有噓寒問暖的關切。

從一封封傳遞心意的信件,到一個個指尖輕撥的號碼;從代表「土豪」身份的「BB機」、「大哥大」,到現在成為「生活必需品」的智慧型手機;從原本以收發郵件為主的網際網路通訊,到現在QQ、微信、微博等信息「以秒計算」的快捷交互……70年來,科技的進步從未如此深刻的改變著武義人相知相交的過程。書信、電報、固定電話、移動手機、網際網路、5G網絡……時代變遷中,十年宛若隔世。然而不論是哪一種通訊媒介,它都在特定歷史時期甚至現在留下了自己的獨特烙印,成為了武義父老鄉親的共同記憶。

縣郵電局自動電話服務臺

信件包裹:

欲寄彩箋兼尺素 山長水闊知何處

寫信,對於當前信息「爆炸」時代的人們來說,可能早已陌生,或者僅僅成為了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活動。然而,在很長的一個歷史時間段,書信是很多人最常用的聯繫方式。或者說,除了「遠處靠走、近處靠喊」的短途通訊外,人們的遠程通訊基本靠書信維持。「家書抵萬金」的彌足珍貴,源於那個時代通訊的手段匱乏與時間漫長。

「在我小的時候,村民們都是通過手寫的書信與遠方的親人聯繫的。那時候我們村裡念過書的人並不多,有時候收到信還要讓幾個識字的人幫忙念。常常在傍晚,大家聚在村口的大石頭旁,聽著識字的村民念出信件裡各種熱切的話語,喜怒哀樂都在其中。而想要寫回信的人,則將自己想說的話口述,請人代筆寫好回信,第二天早早去鄉鎮駐地的郵電營業處,將信件寄出去。」對於現在的老一輩來說,從信息不發達年代走過來的他們,深刻知道「等待」這兩個字代表的漫長含義。

東巨郵路,武義最後的步班郵路

1949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成立,統一管理全國郵政與電信,翻開了我國通信行業的新篇章。那時,電話是高不可攀的稀罕物,人們通信只能靠書信維持,每次投遞出一封信件,都很難預測這封信會走多久,會不會走丟。「上世紀50年代,步班郵路是主流,從武義縣城到董處、少妃、瑤村、朱王等地方都有郵路,後來有了自行車郵運,到1969年7月的時候,我們縣裡開闢了第一條縣城至楊家的摩託車郵路。」1977年,還是年青小夥的張應時進入武義郵電系統工作,一幹就是42年,親眼見證了武義地區通訊方式的變遷。

「從步行郵運,到後來自行車、摩託車上陣助力,等到我1977年參加工作的時候,汽車也加入了郵運行列。1986年底,全縣共有郵路和投遞線路49條,單程長度1471公裡。其中,汽車郵路4條,單程長度94公裡,自行車郵路29條,單程長度900公裡,步班郵路16條,單程長度47公裡。那時候,縣城投遞有5個道段,全縣34個鄉鎮每天投遞一次。有553個行政村、2015個自然村已經通郵,通郵面積達97%。」張應時說,「那時候,主要郵政業務是函件、包件、報刊發行等。交通工具的提速升級,代表著收件人等待時間的減少。對於那時的人來說,等候郵遞員的信件包裹投遞,那種期待感就像現在我們拆快遞一樣。無論是那些貼著郵票,細心書寫了收信人和寄信人地址的信封,還是花樣的信紙和書寫的鋼筆,或是那句寄予不同情感的『見字如面』,都是實實在在溫暖的記憶。」

「現在我們聯繫對方,QQ、微信都很方便,寫信這種傳統的交流方式已經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野。但我覺得,書信那種給人獨特的親切感和情感共鳴,就像窖藏的陳釀一樣越陳越香,永遠也無法被替代。」張應時說。

電報電話: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最開始的電報電話,一個字,貴!」西聯鄉村民徐菊女今年已經70多歲了,如今手機已經用得純熟,常常給子女打個電話就是半小時。「這在幾十年前是無法想像的。以前和子女打電話的時候,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電話費太貴了,先掛了!現在,想聊多久聊多久。」

傳統信件畢竟時間漫長,但倘若家裡有急事時,電報和長途電話成為另一種較為奢侈的選擇。不像我們現在,打電話可以一兩個小時,那時人們的通訊,時間就是金錢,字數就是金錢,簡短和精煉成為了大家交流溝通的一種獨特現象。徐菊女說:「比如電報,最開始大概是每個字0.07元,到1992年時候調整為0.13元一個字。那個時候特別需要斟字酌詞,『病危』、『住院』、『速歸』等是當時電報的常用短語。」

縣內最早出現的磁石電話

據記者從武義郵電志了解,早期我縣電報借用電話傳報,1962年方才開闢金華至武義專用電報電路。1977年,武義電報業務量是1.04萬份,到了1986年,增長到2.94萬份。1987年,武義實現電報傳發自動化,後來逐漸開辦了慶賀、弔唁禮儀電報、請柬電報、鮮花禮儀、慰問禮儀等業務。「儘管電報業務量迅速增長,當時它仍然不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選擇,只有遇到急事才用它。同一時期,電話的日益便捷又逐漸取代了電報的地位,成為了武義人交流溝通的新潮流。」

「最早武義用的都是磁石電話,它不像自動電話這樣直接撥號就能打通,而是需要打到郵電局總機,再由話務員轉接,才能和對方通話,打電話時都要通過『搖把子』才能聯通。」據郵電系統員工介紹,「1951年武義在市內(縣城)電話這一塊,始裝有磁石電話一臺,容量20門,後逐漸發展,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有磁石交換機8臺,容量840門。至於農村電話發展更快些,1986年底有磁石電話交換機40臺,容量1710門。而且當時電話通信質量也不好,有時候會出現斷線或者串線的情況,所以一通電話要處理很久。在郵電局打電話時,要先登記、掛號、排隊、預交押金,然後坐著慢慢等接線。」

1986年,市內(縣城)自動電話開通

武義最開始用上市內電話用戶交換機的,有東風螢石公司、武義棉紡廠、水泥廠、有機化肥廠、周嶺礦、公安局、武陽樓、供電局等單位,基本以政府機構和國有企業為主。直到1982年2月,武義才開始有私人電話,到1986年共有私人電話8家。而電話這個「王謝堂前的燕子」,飛入尋常百姓家中,還要靠程控電話的普及。

「磁石電話歷史時間段很長,1986年,武義開始用縱橫制電話取代磁石電話,實現了固定電話從人工接續向自動接續跨越;1992年開始,武義開通程控電話,真正實現了世界範圍內的自動撥號。」當時間即將跨越世紀,程控電話網絡的鋪開,使得一戶戶家庭固定電話使用成為了可能。1996年6月,武義實現鄉鄉通電話;2000年底,實現村村通電話;2005年年底,全縣固定電話用戶已達88167戶。家裡有沒有通電話,成為了大家衡量家庭收入水平的一個評判分項。

尋呼機大哥大:

移動暢遊天下間 聯通四海任我行

「腰裡別著BB機,手裡拿著大哥大,兩個字,闊氣!」

如今已經40多歲的市民許先生,喜歡收藏老物件,他向記者展示了他曾經用過的一個老尋呼機。「我記得是1992年的時候,武義開通了無線尋呼業務。尋呼機作為一種時髦的通訊工具闖入了武義人的視野。當時我家經濟條件還可以,入手了一臺尋呼機,我們叫它BB機。那時候,皮帶上別個BB機,一句『有事call我』,顯得瀟灑又時尚。」

摩託羅拉品牌尋呼機

「尋呼機分為數字機和中文機,數字機別人呼進來只能看到一串數字,漢字機相比數字機要方便許多,可以直接顯示尋呼人的姓名、電話及事情內容,但尋呼機沒有通話功能,要通話還是得找到電話。」許先生說道,「回電話的時候需要排隊,有急事呢還要麻煩傳呼臺,讓人家幫忙多呼幾遍。雖然很麻煩,但畢竟能直接聯繫到個人了,在當時也是很受歡迎的。」

而「大哥大」,作為尋呼機的黃金搭檔應運而生。它的出現,真正讓通訊「動」了起來。「買一部『大哥大』需要花費上萬元,而且通訊費用昂貴,只有少部分人有能力購買使用。當時在武義,一個月需要50塊錢月租費,通話費是一分鐘5毛錢,再加上雙向收費、漫遊費等等,話費相當高。」許先生回憶道。

「那個時候,性格外向的人,會整天手拿大哥大,吃飯喝茶談判,往桌上一放,就像押上了一個富貴的籌碼和權杖,立刻會獲得多一份尊重,生意談判也因此變得輕鬆。性格收斂的人,會將大哥大放在擦得錚亮的老闆包中,老闆包夾在腋下。適當時拿出來,拉出長長的天線,花上一元一分鐘的話費,在人群裡喊上一句:『喂!喂!聽不清,你再說一遍。』便引來無數驚羨的目光。那個年代的人們很淳樸,從不隱藏自己對別人的仰慕之情。很多人因為有了大哥大,迅速打開了自己的社交圈。一時間,梳大背頭、抹髮膠、手持大哥大,成了不少人理想中的富人形象。」

市民用大哥大進行移動通話

從「大哥大」開始,移動手機進入了自己的發展黃金時間。這期間,小靈通在武義短暫出現過。它單向收費、通話清晰,當時被認為是最環保、最綠色的通訊方式。「2001年7月,武義電信局正式開通小靈通業務,共安裝小靈通基站200多隻,3700多用戶,範圍主要是武義縣城。後來逐漸延伸到桐琴、泉溪、履坦等地,到2005年年底,用戶數已經達到了34173戶。那時候基本人人都有一隻小靈通,100多元也不貴,卻非常實用。」

作為固定電話和移動手機的過渡產品,小靈通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除了武義電信推出的小靈通業務,武義移動推出了全球通、神州行、動感地帶業務,武義聯通推出了新時空CDMA、GSM業務等,各電信企業推出的業務品牌,形成了多樣化的消費選擇,武義移動通信市場的大門已經敞開。

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

天涯海角成鄰裡 山南海北轉瞬間

從摩託羅拉到諾基亞再到後來的三星、蘋果,90後武義青年劉亦軒的手機基本一年一換,一直走在了時代的前沿。他的青春成長,經歷了那個通訊工具變革最「爆炸」的年代。「我上高中時,大家了解外面信息的方式還是電腦上網。那時候,誰要是喊一聲『去上網』,響應者可謂雲集。後來漸漸手機上網就多起來了。我的手機經歷了2G、3G、4G時代,換了一堆,現在5G都快鋪開了,更新換代真是太快了。我上大學時,還是翻蓋機比較多,那時候上網慢,看個小說流量都不夠。而今天,不論是在武義哪裡,隨處可見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上網,行動支付,拍照,聽音樂,看電視,發微博,聊微信,玩遊戲……」

功能各樣的智慧型手機

「去上網」,短短三個字,卻是武義80、90後一代人的回憶。1995年年底,縣郵電局內部通過金華公用帳號可以登入Internet網際網路。1997年1月,開始向用戶提供服務。隨著寬帶ISDN技術的實用,用戶上網傳輸速率提高到64K至128K,網吧也開始在縣城相繼出現。從此,網絡互連帶來的爆發式地發展,武義人用上了電子郵箱、QQ、微信等網絡通信工具,極大豐富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和內容。

隨著移動互聯的發展,如同曾經的電話一般,手機也從「奢侈品」變成了人人裝備的「必需品」。2002年10月,武義移動的GPRS、WAP服務投入商用,具備和開通GPRS功能的手機,可以享受多媒體彩信、報紙、股市、銀行等業務服務,隨登錄移動夢網或網際網路。除語音溝通外,發簡訊開始普及。人們用手機精心編寫出或幽默、或深情、或祝福的話語發送,讓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而移動、聯通、電信等通信公司還有針對性地制定了一些適於外出人員的手機卡,比如親情卡、長途卡、包年卡,降低了通話費用,讓親人間的溝通更及時更暢通。當時,大家認為一個手機發展新的巔峰已經到來時,誰曾想,它卻僅僅只是個開始。

武義電信大樓

「我是在外地上的大學,當時離開家,老媽囑咐我一天一個電話打回家。後來有了WIFI,視頻通話成為了我和家裡人最常用的聯繫方式。每天都能看到家裡人,就感覺自己和在家裡面一樣。」劉亦軒說,「從奢侈品到必需品,從提速降費到攜號轉網,資訊時代的到來,看似漫不經心,實際上卻如此深刻地改變了我們周圍的世界。然而不管是什麼方式,不管通訊工具怎麼發展,有一點我堅信,那就是通訊傳達的情感不會變。」

天涯海角成鄰裡,山南海北轉瞬間。從最開始的信件、電報、電話、大哥大、BB機,到現在的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變與不變中,武義通訊事業一直和時代同行,傳遞著彼此的關切關懷,成為武義人民傳遞幸福的最好載體。

記者|劉夢菡

編輯|呂奕婷

(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情牽武義40年 ——「半斤種子樣本」引出的跨...
    原縣農業局農技推廣研究員黃烈文這樣回憶:上世紀70年代末,武義縣推廣的雜交晚稻品種是汕優6號,生長期比較長。汕優6號種多年之後,抗性退化了,稻熱病出現了。第一,生育期長,影響了產量;第二,抗性退化了。所以我們去湖南考察,想要找一個生育期比較短、抗性比較好的雜交晚稻組合。1980年10月,我們去湖南,看到湖南推廣的就是威優64。
  • 地球和火星有多遠,有時候咫尺之間,有時候天涯之別!
    地球和火星有多遠,有時候咫尺之間,有時候天涯之別!眾所周知,如今太陽系之中相對其他星球來說,最適合人類移民的可能就是火星和月球了,月球的環境我們已經了解的足夠詳細了,可是火星在我們面前還有著很多沒有解開的神秘面紗,我們人類曾經也對火星展開了很多的接觸,最早進行的火星接觸是在1965年,美國航天局發射的水手四號肩負著探索火星的使命飛向了太空,朝著火星飛去
  • 「螢石之鄉,溫泉之城」——武義
    武義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武義山川秀美,物產豐富。有歷經八百年風雨橫跨母親河的熟溪橋;譽為「浙江第一、華東一流」,正在創建中國溫泉城的武義溫泉,日出水量6000噸左右,水溫42℃至45℃。清水灣溫泉浴場、溫泉山莊是度假休閒的好去處。
  • 壯麗70年|回顧中國載人航天的輝煌成就
    載人No.1、2003年神舟五號【神舟五號航天員:楊利偉】2003年10月15日9時整,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通過新型長徵二號F遙五火箭成功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並於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進行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 「壯麗70年——從紅色歷史走進新時代」大型歷史紀實題材系列有聲...
    □本報見習記者 李美霖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版數媒)結合黨中央關於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經過近兩年的項目籌備和實施,終於在2019年國慶前推出了「壯麗70年——從紅色歷史走進新時代」大型歷史紀實題材系列有聲讀物,並憑藉該項目入圍了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實施的「2019
  • 武義民防應急救援隊舉辦2014年年會
    2014年年會 2015年02月13日 08:47:32  武義新聞網  網友互動交流  字體: 大 中 小
  • 武義:「美麗河湖」創建通過市級驗收
    縣河道所所長何陳偉說道,美麗城防工程以彩色綠道為「藤」,串聯起沿線治水文化、生態科普、農業觀光、景觀溼地等風格各異的旅遊休閒驛站和景觀節點,構建出結構合理、銜接有序、配套完善富民惠民的休閒綠道網絡體系,把武義江沿線打造成一條集防洪安全、旅遊觀光、休閒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特色「美麗河湖。
  • 第六屆活力內蒙古•大學生網絡影像文化藝術節「壯麗70年•...
    今年組委會在廣泛徵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本次大學生網絡影像文化藝術節比賽項目為↓攝影大賽抖音大賽活動介紹 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自治區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自治區團委、北方新報社、內蒙古攝影家協會聯合舉辦第六屆活力內蒙古•大學生網絡影像文化藝術節,面向全區大學生徵集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為主題的優秀文化藝術類作品,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 「螢石之鄉」邁入「克拉時代」 武義打造螢石文化產業新高地
    武義螢石開採始於1921年,首位開採者乃範仲淹後裔範乃藩。1928年進入全盛開採期,是全國最早開採和利用螢石的地區。豐富的螢石資源促使武義躋身全國成熟型資源城市。  「螢石」又稱「氟石」,是工業上氟元素的主要來源,世界上最重要的非金屬礦物原料之一,用途十分廣泛,許多發達國家把它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進行儲備。
  • 葉法善:養生武義的不二代言人
    □記者鄢子和  鎖定打造「溫泉養生名城」的武義,近年推出空氣、水、體育、美食、中藥「五養」元素亮相。其實這只是科學人文的「養生武義」自然產業資源的淺表梳理,養生主旨在人文心態。有識之士敏銳認知,2020年武義新冠疫情防控之所以取得零傳染的不俗戰績,除了「螢石之鄉、溫泉名城」得天獨厚的山水生態和人文習俗,還因為武義在大唐盛世出過一位中國道教養生歷史上了不起的人物葉法善,這可不是隨意調侃。武義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啟動旅遊開發以來,一直挖掘樹立「大洞三景法師」葉法善為養生武義的不二代言人。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2日 19:49 A-A+ 今天(5月12日)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系列報導,我們一起走進這座神秘的「兩彈城」,走近這群幹驚天動地事的隱姓埋名人。
  •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普天同慶中國夢圓」藏頭詩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普天同慶中國夢圓」藏頭詩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上海詩詞學會特開展以藏頭格律詩的形式,形象、獨特、巧妙地反映七十年來,特別是新時代下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所思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原子核」裡的硬擔當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原子核」裡的硬擔當 原標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87歲的蘇興普怎麼也不會想到,62年前的那一次工作調動
  • 致敬壯麗70年,2019年浦東新區科普詩詞大會開幕
    關注文化,關注傳承,關註上海江東書院,矚目於中國文化的偉大復興弄潮兒向濤頭立,欣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在成功舉辦兩屆浦東新區科普詩詞大會的基礎上,由浦東新區教育局、區文體旅遊局、區文明辦、區科協、團區委、區語委辦等共同主辦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2019年浦東新區科普詩詞大會」,9月27日在上海自貿區金橋片區正式拉開帷幕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闡述中國夢來源:新華社作者:齊聲責任編輯:張詩夢2019-11-23 14: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齊聲)黨的十八大召開後不久,2012年11
  • 新中國成立70年來70部長篇小說,新舊版本見證輝煌70年
    因此,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為了慶祝這個重要節日,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學習出版社聯袂合作,共同策劃了「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併入選了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署的重點選題計劃。「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以精裝與平裝同時印行。平裝版中,有56種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精裝版則由學習出版社出版。
  • 習近平在參觀「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新華社北京9月23日電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3日前往北京展覽館,參觀「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 貴陽融創國賓道x郎朗演奏會:生活的高度即藝術
    2020年12月6日融創·國賓道攜手世界鋼琴大師郎朗,於貴陽大劇院舉辦哥德堡變奏曲演奏會,和鳴時代高度!在此基礎上,巴赫開始建立他壯麗的大廈,在每一節變奏中盡情展示他的輝煌技巧與精湛技藝。每一個變奏都有獨特的風格,其中涉及義大利觸鍵手法、法國式的雙手交叉等多種複雜手法,對於鋼琴演奏者的功底和悟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被稱為「音樂的珠穆朗瑪峰」,能欣賞一場完整且動人心魄的哥德堡變奏曲是十分難得的。
  • 壯麗71年 | 新中國!新材料!新篇章
    無數乘風破浪的材料人,緊跟新中國發展步伐砥礪前行,譜寫下新材料發展的輝煌篇章。今天,讓我們重返歷史長河,一起回顧令中國新材料驕傲的光輝時刻!圖片來源:央廣軍事上世紀70西部超導作為我國航空用鈦合金棒材的主要研發生產基地,公司創造了兩個「唯一」,即國內唯一超導線材商業化生產企業和
  • 表示對祖國熱愛的句子 2019國慶70周年讚美祖國的話好詞好句
    國慶節就要到了,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各地都準備了慶祝活動,廣大土地上的人們也在準備為祖國讚美。祖國是東方的明珠,是亞洲騰飛的巨龍,是地平線上初升的太陽;祖國在你心中,在我心中,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以下是小編整理了關於2019新中國70周年讚美祖國的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