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在黑框眼鏡和黑色長衫裡的王忠旭,看起來非常樸實,能被人輕易識別出他是個「理工男」。他天賦異秉、年少成才,24歲前已拿到6個實用新型和3個外觀專利,擁有一份獨特而鼓舞人心的履歷,是原創產品設計的堅定信仰者。
將產品價值最大化
2018年5月,在校創業2年後,22歲的王忠旭拿到結業證的同時收到了碧桂園的offer與四萬元,這是他賣了人生中的第二個專利——草莓音樂節的聯名衛衣所得。
當初,碧桂園與草莓音樂節合作,碧桂園看上了王忠旭的作品,相關負責人與他商談後敲定合作。為了配合草莓音樂節的戶外屬性,王忠旭量身打造了一款便攜、防水、防曬的聯名衛衣。
因其造型百變、便攜輕巧、兼具美感與實用的屬性,一經推出,便獲得了草莓及百萬年輕人的認可,斬獲國家專利。
因這件衛衣,王忠旭與碧桂園結緣,成為了碧桂園的主創產品設計師。
進入碧桂園後,他的職業生涯順風順水,先後完成了城市之光、正大光明書法套裝、玉瓊旅行茶具、碧桂園日課等頗具代表性的作品,他也因此慢慢走入大眾視野。
2019年3月,碧桂園與故宮第二次合作,王忠旭作為碧桂園主創產品設計師,在合作過程中,被良渚文化深深吸引,而玉琮作為良渚文化的代表,也走進了他的視線,他決定設計一套玉琮造型的茶具。
玉琮最早起源於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是一種內圓外方筒形器,為古代「六器」之一,「琮」之名,始見於儒家經典《周禮》等古籍,為古代最為高貴的禮器之一。
在意境為先的引領下,王忠旭將商業元素、傳統文化、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融合在一起,使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交織結合,展現器物之美。
因其內圓外方的特有屬性,玉琮的製作並非一帆風順,人們無法想像它在煉泥、制胎、燒制等過程中,經過了多少次的反覆調整。王忠旭並未放低要求,哪怕1%的細節技術,他都堅持死磕打磨,精益求精,力求極致。
歷經3個月,經過不下八次打樣的努力,這套茶具才隨著良渚文化申遺成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王忠旭因此與故宮結下不解之緣。
碧桂園給了王忠旭更大的格局、耐性和長遠的目光。在其沉澱2年後,眼看事業已上正軌,面前一片坦途,但讓人意外的是,王忠旭選擇了離開。
他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完成積累,準備得更好,把產品的價值最大化。
原創產品設計的堅定信仰者
王忠旭從小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有著清晰認知,更懂得將目標拆解,以終為始,然後借力資源來實現目標。
他擁有遠超於同齡人的心智,這或許與他童年的經歷離不開,作為家中的第三個孩子,從小他未獲得父母過多的關注,作為鹽商的父親異常忙碌,母親沒有過多的精力同時照看三個孩子。他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執著與財商,從母親那裡培養了獨立。
剛上大學時,同學們都在享受大學生活,他卻因大學所教的知識不夠實用,怕虛度大學時光,開始焦慮以後該怎麼生活。
這種焦慮感促使他不停向前奔跑,開闢屬於自己的賽道。
2016年,王忠旭20歲,作為一名大二的學生,他開始了創業,並因設計出了一款校園江湖APP,獲第二屆全國網際網路廣東省銀獎(全國銅獎),成為了校園風雲人物,被老師爭搶。
以王忠旭彼時的光芒,走一條UI設計之路,順理成章。誰都沒想到,他轉變賽道,去做了一名原創產品設計師。
某種程度上,王忠旭是被命運推著走的。
2017年,受品牌營銷課程啟發,王忠旭在汕頭陶瓷學院浸泡了2個月,研究出了一款陶瓷筆,並獲得了石灣杯青年陶瓷大賽入圍獎。2018年,他又推出了一款自主設計的平衡蜻蜓燈,銷量火爆,淘寶兩輪眾籌約80萬,並榮膺2個國家專利證書。
財商過人的王忠旭嗅到了其中的商機,決心全面轉行去做原創設計。進入碧桂園擔任主創產品設計師只是他逐夢的開始。
繪畫是一種探索真相的方式
王忠旭的原創產品設計之路,始於幼年習畫的經歷。自小,他就對藝術有著超乎尋常的喜愛,時常獨自一人,沉浸在繪畫的世界裡。
大二開始,他除了自主創業外,還承包了四個畫室的工作,教授油畫與插畫。長期的研習,為日後從事產品設計打下了堅實的美學基礎。
在他看來,設計與繪畫極為相似,繪畫即思考,是一種探索真相的方式,看似只是在一張薄紙上輕盈揮灑,卻需要耗費巨大的體力和心力,需要有極強的耐心與對事物極其細微的觀察,然後進行精雕細琢,最終呈現出一個相對完美的效果。
沒有靈感時,王忠旭會選擇暫時把產品放在一邊,去發發呆或是睡覺,讓自己靜下心來,重新思考,「就像玩魔方一樣,第一面走不通,多換幾面試試看,或者讓自己再等等。」
王忠旭將常年繪畫的浸染和平面設計的專業基礎在原創產品設計工作中有機地融會結合,很快在設計領域摸出門道,獲獎無數。
原創產品設計師的身份,與少年學畫的經歷緩緩重合,就像是命運一早給王忠旭安排好了道路。
「人生的每一段路,都不會白走。」
將生活之美帶入作品之中
知世故而不世故,處江湖而遠江湖。
在設計之外,王忠旭也會抽身讓自己時刻保持著生活的樂趣。甚至他的那些愛好,乍一看都與設計「不大沾邊」。
除了繪畫,王忠旭還酷愛做飯、射箭、睡覺、發呆,這些相對靜止的瞬間,也是他倍加珍惜的,與自己對話的機會。
為了設計出自己更滿意的產品,王忠旭會去看看時裝周或四處旅遊,從中汲取靈感。因經常凌晨回家,為節省精力,更好的投入到產品的設計創作當中,他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間房子,家中一隻叫「八蛋」的貓兒,成了他回家的理由。
這種對於生活之美的敏感,看似與幼時繪畫的經歷大相逕庭,卻最終都被他內化為了自己的人生哲學。畢竟,唯有將生活過得千滋百味,才能懂得如何把這份「滋味」帶到作品之中。
躬耕設計,步履不停
中國1700萬設計大軍,其中產品設計將近500萬,每年有近五六十萬的設計師畢業,經歷了行業的大浪淘沙後,深耕者越來越少。
王忠旭班上56人,畢業3年後,現在還在堅持做設計的不到5人。他能堅持下來,除了心中的熱愛,更離不開長輩或恩師的提攜。
中國工業設計師之父柳冠中老師曾多次點評王忠旭的作品,「做產品也好,做人也好,你要有自己的主觀性。做出來的產品要真正能解決某個問題或是給大家帶來一些實用性的價值......」
王忠旭一直把這些教導牢記在心,在他看來,作品是有生命的,他想讓自己的作品存活在大眾的認知裡久一些,產生正向的社會價值,而不是默默無聞的沉寂下去,做人亦是如此。
「我喜歡設計一些有趣味的東西,為生活增添快樂。我不指望自己的設計能改變世界,只希望更多的人,因為我的設計多一點快樂。」這是王忠旭做產品設計的初衷,亦是他一生都要踐行的設計理念。
為此,王忠旭選擇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塑造一種生活方式。他對所經手的作品,要求「新穎、有趣、實用」,不留於表面,臻於完美。
設計這條漫漫長路上,王忠旭一直在前行,從未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