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合肥9月13日電(記者常河)記者從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獲悉,國內首個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12日正式上線。該平臺基於超導量子計算機「悟源」,向全球用戶提供真實的量子計算雲服務。
據悉,「悟源」是一臺能夠脫離實驗室環境穩定運行的超導量子計算系統,也是中國國內率先實現工程化的量子計算機,它能為內部的量子晶片提供可靠的製冷系統,也配置國產的量子測控系統。該計算機由位於合肥高新區的本源量子公司研發。
「此次發布的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搭載6比特超導量子處理器夸父KF C6-130,保真度、相干時間等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本源量子董事長孔偉成介紹,當前,量子計算機仍需要嚴苛的運行環境與複雜的輔助設備,這些系統造價高昂,普通用戶很難接觸。為了讓更多的用戶體驗、學習、探索量子計算,國際主要的量子計算公司都開發了各自的量子云平臺,使用雲技術連接用戶與真實的量子計算設備。
2019年9月,谷歌基於53比特量子計算機證明了量子優越性,量子計算機的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目前致力實現量子計算機商業化的公司,除了國外谷歌、英特爾、IBM等科技巨頭,國內本源量子、阿里雲、華為等都有自己的量子計算研究機構。
據了解,本源量子在2017年推出了國內首個量子計算雲平臺,此次正式接入「悟源」超導量子計算機,為用戶提供真實量子計算服務。目前,本源量子云是國內唯一一個向普通用戶提供真實量子計算服務的量子云平臺,填補了該領域的國內空白。同時,為滿足普通用戶的體驗需求與專業用戶的開發需求,平臺提供了圖形化編程與代碼編程兩種量子計算在線編程方式。
「從歷史的維度看,此量子計算雲平臺的推出,意味著我國的量子計算機正走出實驗室。」孔偉成在發布會上表示,量子計算走出實驗室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科學研究到工程實現,第二個階段是從工程實現到產業落地,量子云平臺的公布是量子計算從較低成熟度的科學研究水平向更好技術成熟度的工程實現的一個標誌。
2016年,IBM率先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個基於5位超導量子計算機的量子云平臺,之後便搭建了一套完整的量子計算機。目前,IBM已經有22臺公開的量子計算機,且有23萬人次使用了量子計算機,包括100餘家企業單位和科研機構。
在此前所開放的量子計算雲平臺中,真正同 IBM一樣能夠提供真實量子計算機服務的公司全世界範圍內有5家,但無一家中國公司。本源量子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的上線打破了這一格局。
「我們雖然起步晚4年,但本源量子同IBM的產品性能似乎相差不大。」孔偉成說。本源量子給出的官方數據顯示,對比2017年、2020年IBM在自己的量子云平臺上的核心數據,主要包括量子邏輯門的保證度和量子讀取的保證度,本源量子目前的水平同IBM的水平相當,甚至能夠超過IBM最初建立的雲平臺水平。
為確保服務長期可靠,保證每一個環節都能實時響應並得到正確的執行結果,本源量子還在同時搭建五套同等的「悟源」系統,互為備份,保證真實量子計算的服務長期開放。未來,本源量子云將同IBMQExperience、微軟Azure、亞馬遜Braket等平臺一起,為全球用戶提供優質的量子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