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動物體感皮層季節可塑性研究獲進展

2021-01-10 生物谷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研究員Robert Naumann帶領團隊,整合國際資源,聯合來自德國、以色列的科學家,研究了小臭鼩(Etruscan Shrew)腦結構和功能隨季節性的變化,解釋了冬季動物體感皮層中更多神經元被觸覺信號抑制的實驗現象,揭示了小臭鼩冬季捕獵時對獵物選擇「飢不擇食」的自然現象的神經機制。

小臭鼩是最小的陸生哺乳動物之一,屬於鼩鼱科的一種,體重僅2克,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北緯10度到40度的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小臭鼩嬌小的體型導致其代謝率極高,卻無法儲存額外能量。為適應生存環境,小臭鼩演化出日間休眠以及冬季的「戴耐爾」現象(Dehnel's effect)。為研究「戴耐爾」現象,研究團隊利用核磁共振、在體雙光子鈣成像、原位雜交等技術,從大體解剖追蹤到細胞水平的變化,從行為學追蹤到皮層神經元活性的變化,明確了冬夏兩季動物皮層神經元構築的變化。

研究人員通過核磁共振長期追蹤小臭鼩的多個腦結構,發現大腦皮層是縮小顯著的結構之一,冬季皮層厚度比夏季縮小約10%。由於小臭鼩視力不發達,捕食主要依賴觸覺,通過對觸覺高度靈敏的鬍鬚來定位獵物。前期研究還發現小臭鼩是捕獵高手,從碰觸獵物到咬死獵物僅需幾百毫秒,做到「秒殺」。

基於上述現象,團隊將研究集中在小臭鼩的體感皮層。研究發現,體感皮層的第四層神經元,也就是能量代謝需求旺盛的皮層亞層,其厚度在冬季減少28%,其它亞層厚度沒有顯著變化。在皮層第四層中,存在Parvalbumin陽性中間神經元(PV神經元),這類抑制型神經元主要功能是抑制周邊神經元活性。腦片染色顯示,冬季動物中PV神經元數目較夏季減少,這為研究工作提供了解剖學上的數據支撐。

神經元對觸覺信號的反應可以分為被激活、被抑制或無反應三類。通過在體雙光子鈣成像實驗,研究人員重複撥動小臭鼩的鬍鬚,記錄皮層神經元的鈣信號,定量神經元對觸覺刺激的反應。通過比較秋冬季與春夏季的實驗,研究發現,在冬季有更多的神經元被觸覺信號激活,與解剖學數據PV神經元在春夏季增多相一致的是,第四層中的神經元被觸覺刺激抑制的比例是秋冬季的2.3倍。研究表明,小臭鼩冬季皮層比夏季薄,且抑制性神經元較少,導致其秋冬季體感皮層神經元更容易被觸覺刺激激活。

2012年,研究發現小臭鼩是一個「美食家」。在食物充足的時候,它們偏好捕獵多汁的蟋蟀和蠕蟲,而不是有厚重外甲的土元。然而,在食物匱乏的時候,小臭鼩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捕獵土元充飢。在冬天食物匱乏的情況下,降低體感皮層檢測觸覺信號的閾值,可以令小臭鼩不「挑食」,提升其生存機率。因此,冬季減少皮層體積不僅節約能量消耗,也是一種應對惡劣環境的神經適應機制,該研究為理解神經系統應對生態環境挑戰的適應機制,提供了新視角。

季節性神經系統的變化由於時間跨度長,採樣困難、實驗周期久,相關研究少見。該研究通過長期追蹤單個個體以及跨年度對群體動物進行記錄,在細胞水平、生理水平及大體解剖不同層面,揭示了冬夏兩季動物皮層的自然變化。這種長時程的神經系統適應性變化,可認為是神經可塑性的一種表現形式。有別於學習記憶這種短時程的變化,季節性的神經可塑性的分子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深圳先進院等在成年動物體感皮層季節可塑性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研究員Robert Naumann帶領團隊,整合國際資源,聯合來自德國、以色列的科學家,研究了小臭鼩(Etruscan Shrew)腦結構和功能隨季節性的變化,解釋了冬季動物體感皮層中更多神經元被觸覺信號抑制的實驗現象,揭示了小臭鼩冬季捕獵時對獵物選擇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22 星期二
    科研進展1、合肥研究院發現新型氫水化合物5、華南植物園解析全球尺度下樹木乾旱死亡水勢閾值差異 6、上海高研院等在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中獲進展7、深圳先進院等在成年動物體感皮層季節可塑性研究中獲進展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塔夫斯大學醫學院研究科學家Adema Ribic說:「眾所周知,大腦抑制性神經細胞的成熟控制關鍵時期可塑性的開始,但是這種可塑性是如何隨著大腦成熟而減弱的原因尚不清楚。我們有證據表明,一組叫作SynCAMs的分子可能參與該過程。」 該研究聚焦於視覺皮層,這是負責處理視覺場景的大腦部分,其中的可塑性已在許多物種中得到了驗證。
  • 研究顯示小臭鼩為了過冬竟然減少腦細胞
    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小臭鼩通過控制大腦「熱脹冷縮」來度過寒冷、食物匱乏的秋冬季節。小臭鼩是什麼動物小臭鼩是最小的陸生哺乳動物,其平均體重約為2克(和一張撲克牌差不多重),身長和人的拇指差不多。它們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北緯10度到40度的亞熱帶和溫帶地區。
  • 睡眠可以增加大腦的可塑性,科學家從果蠅的研究中驗證了這個事實
    事實上,睡眠對於動物的生存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就像如果不能進食動物們就無法生存一樣,如果不能睡覺,它們也同樣無法生存。如果不能得到充足的睡眠,動物的機體就沒法休息,無法有序地進行新陳代謝,大腦皮層的神經元也沒法進行有效的信息整理。總而言之,睡眠對人類和動物來說,都是必須的。
  • 近期成癮症重磅級研究進展
    【2】eNeuro:安非他命上癮能夠破壞小鼠前額葉皮層的發育doi:10.1523/ENEURO.0372-17.2018根據最近發表在《eNeuro》雜誌上的一篇文章,青少年階段攝入大量娛樂性的毒品會大腦大腦前額葉皮層中一處關鍵區域的發育受阻,這篇文章是以雄性小鼠為研究對象做出的。
  • 為了過冬,這些動物每年要「殺死」自己的大量腦細胞……
    研究人員首先用核磁共振(MRI)掃描了10隻小臭鼩的大腦,發現其體積到了秋冬季節會明顯縮小,尤其是位於大腦外層的皮質(cortex),在冬天持續收縮,厚度比夏天時減少了近10%。小臭鼩的大腦皮質也是哺乳動物中最小的,平均厚度僅500微米,儘管如此,研究人員利用多種細胞染色方法觀察到,它們的大腦皮質和我們一樣,有明顯的分層結構。研究人員把大腦縮小的區域精確定位到了體感皮層第4層。這是小臭鼩能量需求最旺盛的一個腦區。因為它們視力很差,主要利用鬍鬚的觸覺來定位獵物,而鬍鬚的觸覺信息首先就是傳遞到體感皮層第4層。
  • 新研究揭示可讓皮層中的祖細胞返老還童
    2019年9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大腦皮層是我們認知過程的控制中心。在胚胎發生過程中,數十種具有不同功能的神經元聚集在一起形成驅動我們思想和行為的神經迴路。這些神經元由祖細胞產生,而且祖細胞以非常精確的順序依次產生它們。
  • 「腦科學頂刊導讀52期」運動皮層微環路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啟發
    ,在用精神病藥物氯胺酮治療的人和動物中也可觀察到;但導致gamma頻段波增加的機制以及對認知和行為的病理生理影響知之甚少。圖註:皮層興奮-抑制(E/I)平衡的量度:對BF-PV神經元進行強光刺激可增加皮層gamma頻段(30-80 Hz)的活性本研究報導了上行覺醒系統的一種光遺傳學操作可雙向調節皮層寬帶gamma頻段能量,從而可以定量測試對皮層加工和行為的影響。
  • 暨南大學在運動調控神經可塑性及認知等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最後,運動可以通過mTOR通路增加小鼠運動皮層內V層錐體神經元(L5PRN)頂樹突棘新生和存活,進而改善複雜運動技能的學習。本項工作較為系統的闡釋了運動通過激活mTOR通路增強突觸結構及功能可塑性,改善神經網絡傳導,提高學習記憶的機制(如圖所示)。
  • 皮層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在動物的進化過程中,大腦的結構、體積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從大腦可塑性說起
    這個問題進行解答可能會顯示的「成功學」,所以本文根據以往科學研究結果對這個問題進行解答。,所以雖然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它是人類一種終身的能力(不僅僅是人類,動物也有這種終身存在與發展的能力)。人大腦運動皮層的可塑性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2012. [3]陳愛國,顏軍,殷恆嬋.運動與腦的可塑性研究進展及其教育啟示[J].體育與科學,2011,32(06):61-64.
  • 我國科學家發現海洛因成癮可改變大腦皮層可塑性
    國際上已經開展了利用經顱磁刺激技術進行毒癮戒除的研究,並發現可以磁刺激可以降低成癮者對古柯鹼/海洛因的成癮渴求。經顱磁刺激技術除了可以用於治療疾病外,還可以對大腦皮層的興奮性等功能進行測量。當經顱磁刺激技術與腦電/肌電/功能磁共振等技術聯用時,便可以特定地測量某皮層區域的興奮性改變。以往的研究發現,成癮者可能出現大腦皮層興奮性降低等改變,其機制可能伴隨了皮層內興奮/抑制迴路的不平衡。
  • 我國科學家發現成年視神經仍具可塑性-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中科院腦功能與腦疾病重點實驗室周逸峰小組與成都光電所張雨東小組合作研究發現,正常成年視覺神經系統仍具有相當程度的可塑性,使用人眼自適應光學矯正儀提高人眼光學系統質量後,再進行知覺學習訓練,可以大幅度提高正常成人的視覺功能,甚至可能達到2.0及以上的「超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