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十九周星期四(2020年8月13日)
主啊!我該寬恕他多少次?
1.前導
伏求聖神降臨……
2.讀經:瑪18:21-19:1
18:21那時,伯多祿前來對耶穌說:「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該寬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嗎?」18:22耶穌對他說:「我不對你說: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18:23為此天國好比一個君王,要同他的僕人算帳。18:24他開始算帳的時候,給他送來一個欠他一萬『塔冷通』的,18:25因他沒有可還的,主人就下令,要他把自己和妻子兒女,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變賣來還債。18:26那僕人就俯伏在地叩拜他說:主啊!容忍我吧!一切我都要還給你。18:27那僕人的主人就動心把他釋放了,並且也赦免了他的債。18:28但那僕人正出去時,遇見一個欠他一百『德納』的同伴,他就抓住他,扼住他的喉嚨說:還你欠的債!18:29他的同伴就俯伏在地哀求他說:容忍我吧!我必還給你。18:30可是他不願意,且把他下在監裡,直到他還清了欠債。18:31他的同伴見到所發生的事,非常悲憤,遂去把所發生的一切告訴了主人。18:32於是主人把那僕人叫來,對他說:惡僕!因為你哀求了我,我赦免了你那一切的債;18:33難道你不該憐憫你的同伴,如同我憐憫了你一樣嗎!18:34他的主人大怒,遂把他交給刑役,直到他還清所欠的一切。18:35如果你們不各自從心裡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19:1耶穌講完這些話以後,就離開加裡肋亞,來到約旦對岸的猶太境內。
3.注釋
瑪竇福音第十八章是關於信仰團體生活的原則,最重要的就是仁慈憐憫與愛的法律。基督徒都經驗到天主對自己的寬恕,都領受了這個無限量的愛。人和人之間必須相互寬恕,和自己所經驗到的寬恕與愛是根本不能相比的。門徒們(基督徒)的生活態度,應該由自己已經獲得的寬恕以及即將來臨的審判來決定。今天的福音中的簡短的伯多祿故事(21-22)以及耶穌所講的「心硬的僕人」的比喻(23-35)教導所有基督徒團體共同活的準則:彼此之間必須實現沒有條件、毫無保留的寬恕與和好。
一個弟兄犯了罪(15~17節),對這件事的關注不一定是因為他傷害了自己,而出自一種牧者般的、對這位弟兄的關懷,有時甚至還抱有把他逐出教會的態度。但是這種態度絕不應來自個人報復的動機;所以第21~35節強調,門徒在個人的關係中要把無限的寬恕放在首位。它與第15節以下所談的問題已不同,但卻是那幾節的重要補充;因為第17節所顯示的嚴重後果雖然正當,卻仍需要一個寬恕的態度來儘量予以緩和,這種寬恕的態度反映著門徒們也都得到更大的寬恕。
21~22. 拉比們討論過這個問題並建議不超過三次。伯多祿提出七次已經相當寬厚了,可是耶穌的回答表示沒有限度,也不用計算。祂的話反映創世記四24,卻把拉默客的復仇心和做門徒應該有的寬恕心作了鮮明的對比。
23~34. 這裡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解釋為何寬恕應是無邊的,原債數額之大令人難以想像((塔冷通得是最高的幣制單位,萬又是希臘數字中最大的數──「億兆」或許可以表達這個概念吧),到第32節卻說所欠的全都免。這就是門徒得到的寬恕,如果門徒給他弟兄的寬恕有任何限度的話,都是不可理解的了。另一個僕人的債額的單位用的是德納(這是當時最小的貨幣單位,也就是說分——100分——一塊),而那個剛被免了全部債的有罪的債主卻還堅持自己的「債權」,聽起來多麼荒謬而不可信!
第34節的刑役,希臘原詞意為拷問者,他們的職務就是用刑逼迫欠債者及其家人拿出錢來。這當然只是比喻的一部分,完全沒有要把神描繪成鼓勵殘酷用刑者的意思。
35. 耶穌的要意寓於這最後的一節,不過是以整個比喻故事為基礎的。不寬容別人的人不可能希冀得到寬容。這點在天主經裡和緊接其後的解釋裡已經表示得十分堅決(六12、14~15),那裡用「債」來代表罪,這裡更用欠債的故事把那裡的思想闡明出來(24、28、30、32、34等節全用了同一詞或同源詞)。如果教會是一群蒙天主寬恕的人,那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應以互相寬恕為標誌,這應是教會的基本特徵;「從心理寬恕自己的弟兄」幾個字就表示不是口惠而實無,不是巧嘴花舌,也不是律法主義。
4.冥想
4.1前導:憐憫忽視正義嗎?正義要求每個人都得到應有的待遇。那麼,什麼時候對那些憐憫和寬恕那些不義的行為或錯誤的行為的人呢?亞毛斯先知說天主三次寬恕人的過犯,但警告說祂不撤銷第四次的懲罰(亞1:3-13,2:1-6)。當伯多祿提出寬恕的問題時,他特別地給出了一個他認為耶穌會滿意的答案。為什麼不寬恕七次呢!耶穌的主張是不可思議的,必須寬恕七十個七次。
4.2沒有限制地給予寬恕和赦免:耶穌明確地說,給予和接受寬恕是沒有限度的。祂用一個關於兩種截然不同的債務的故事把這一課講清楚了。第一個人欠了一大筆款項(用我們的貨幣是數以百萬)。在耶穌的時代,這數額比一個省的總收入好要多,相當於一個國家的支出。然而,這個人免除了他如此不可思議的債務,但是,他卻不能寬恕他鄰居欠他的非常小的債務,大概是他債務的十分之一,這對比不可能更大了!
4.3耶穌從罪債中贖回我們:沒有鄰居對我們的冒犯能與我們自己對天主的冒犯的債務相比,我們已被免除我們自己無法償還的巨大的債務。這就是為什麼天上的父派遣祂的獨生子來到我們中間。主耶穌基督自由地願意為我們放棄祂自己的生命,為救我們脫離罪惡、撒旦和死亡的奴役。保祿宗徒說:「你們是用高價買來的」(格前7:23),這贖價就是耶穌死在十字架上。通過耶穌在十字架上流的血,不只是為我們帶來寬恕和原諒,還使我們擺脫撒旦的控制和罪惡的奴役。
4.4脫離虛妄的思想和罪惡的生活:主耶穌使我們擺脫虛妄的思想、罪惡的生活和黑暗的精神。「你們不是用能朽壞的金銀等物,由你們祖傳的虛妄生活中被贖出來的,而是用寶血,即無玷無瑕的羔羊基督的寶血」(伯前1:18-19)。「基督為我們捨棄了自己,是為救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鐸2:14)。邪惡描述的是錯誤思想的虛妄生活、罪惡的態度、錯誤的行為、忽視或輕率的對待天主的誡命。我們已被免除一個我們無法償還的巨大的債務。我們欠天主一個感恩,感謝祂在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內對我們的憐憫和恩寵。
4.5寬恕別人是神聖的職責:如果天主憐憫、赦免我們的罪,那麼我們也必須憐憫和寬恕所有得罪我們的人。寬恕那些得罪我們的人是我們神聖的職責。如果我們希望天主憐憫和寬恕我們的罪,那麼我們必須放棄任何我們對我們鄰人的不滿、怨恨、憎恨。耶穌教導我們祈禱我們在生活中寬恕別人的恩寵和力量,如同天主寬恕我們一樣(瑪6:12.14-15)。如果我們不寬恕和憐憫別人,我們如何能期待天主寬恕我們呢?雅各伯宗徒說:「因為對不行憐憫的人,審判時也沒有憐憫」(雅2:13)。
4.6憐憫調解正義,並完善它:憐憫是天主公義的另一面,沒有憐憫的正義是無情的、算計的、甚至是殘酷的。憐憫是正義的調味料,如同鹽調肉,並賦予它味道。憐憫遵循正義並完善它。正義要求錯誤必須得到糾正。如果憐憫沒有糾正錯誤和沒有接受別人的悔改,那不是真的憐憫。C.S.Lewis,是20世紀的作家,他寫道:「憐憫的花只開在正義巖石的裂縫中,如果移植到純粹的人道主義的沼澤地,它會變成吃人的雜草,它更加危險,因為它還是同樣的種類」。如果我們想要得到憐憫,我們就必須先寬恕別人,如同天主寬恕了我們一樣。你是否對別人有任何的不滿和怨恨?求天主淨化你的心,使你能憐憫和慈愛所有的人,尤其是那些傷害和憎恨你的人。
5.祈禱
「主耶穌,你已經向我展示你的慈愛,並憐憫了我,求使我能像你一樣憐憫別人,使我擺脫所有的悲傷、憎恨,使我能真正地從內心深處寬恕得罪和傷害我的人。」
6.聖詠吟唱:詠78:6-7,55-62
78:6叫那未來的一代也要明悉,他們生長後,也要告知後裔,78:7叫他們仰望天主,不忘記他的工行,反而常要遵守天主的誡命,78:55親自在他們的面前把異民逐散,將那地方以抽籤方式分為家產,讓以色列各族住進他們的帳幔。78:56但他們仍然試探和觸犯上主,沒有遵守至高者的法律,78:57叛逆失信,如同他們的祖先,徘徊歧途,好象邪曲的弓箭。78:58因他們的丘壇,招惹了上主的義憤,因他們的雕象,激起了上主的怒恨。78:59天主一聽到,即發憤怒,想將以色列完全擯除;78:60甚至他離棄了史羅的居處,就是他在人間所住的帳幕。78:61讓自己的力量為人俘擄,將自己的光榮交於敵手;78:62將自己的百姓交於刀劍,對自己的產業燃起怒焰。
7.教父語錄:我該寬恕多少次?
伯多祿問主說:如果他的弟兄得罪他,他是否應該饒恕他七次。主回答說:不是七次,二十七十個七次。他用每一種方法教導我們要像他那樣謙卑和良善。他安撫和平息我們出於暴烈情緒的那些衝動,用他自己的寬容作為榜樣,給我們力量。我們只要相信他,他就赦免我們—切得罪,這就是他的榜樣。我們本性的惡不值得赦免。所以,所有赦免都來自他。其實,一個人在認罪之後,裡面仍然有罪,但主連這些罪也赦免。
天主藉著加音而訂立的懲罰是七倍,但那是對人而犯的罪行:他得罪了他的兄弟亞伯爾,甚至殺了他(創4:8)。但是在拉默客的情況裡,人要受的懲罰是七十個七倍(創4:24)。而且正如我們相信的,有些人要為主受難而負責,他們要受的懲罰也是七十個七倍。但是主借著信徒的認罪而赦免這罪行。他借著洗禮的恩賜,把救恩的恩典賜給辱罵他、逼迫他的人。他指出,我們更加必須以赦免別人來做回應,並且要赦免人無限次、無數次。我們不應該想著自己饒恕了別人多少次,而應該不再因為別人得罪自己而發怒。每逢有使人發怒的情況出現時,我們都不應該生別人的氣。主所說要饒恕人的次數向我們表明了:對我們來說,永遠沒有一個時候是適宜發怒的,因為天主完完全全赦免了我們所有罪惡:祂赦免我們是因為祂的恩賜,而不是因為我們值得赦免。基督要求我們饒恕人七十個七次,我們也不可找藉口不服從這要求:因為天主借著福音的恩典,已經無限量地饒恕了我們。
——選自聖保堤埃的依拉利(公元315-367)的《瑪竇福音注釋》18.10
8.結束
我們的天父……。願光榮歸於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