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蓄水能力弱化!「長江之腎」遭遇「結石」之痛

2021-01-19 中國新聞網

  ◇範仲淹筆下「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長江之腎」洞庭湖,正被日積月累淤積得不堪重負。「洲灘化」「碎片化」愈演愈烈,「水窩子裡用水難」和「水呆、水髒、水臭」等問題頻頻發生

  ◇在1∶300000《洞庭湖水利工程圖》上,記者看到,這張差不多有半人高的地圖上,東洞庭湖只有巴掌大,而西洞庭湖差不多只有幾個指甲蓋大小。其餘的「洞庭湖區」,實際上是水網縱橫的陸地

  洞庭湖吞吐長江,接納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四條大河,被稱為「長江之腎」。其巨大的調蓄洪水能力,歷史上無數次使洪患化險為夷,保長江中下遊廣袤地區轉危為安。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環洞庭湖區嶽陽、益陽、常德等地調研了解到,因為日積月累的泥沙淤積,以及江湖關係變化,昔日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洞庭湖,如今變得支離破碎。碎片化的水面之間,很多連通的河道也出現了梗阻。近年來,洞庭湖區汛期屢屢出現「同流量高水位、小流量高水位、中高水位維持時間拉長」等現象,令防汛抗洪壓力增加;而枯水季節,則存在「水窩子裡用水難」和因為「水呆、水髒、水臭」引發的生態問題和民生問題。

  「不實施大規模疏浚,『八百裡洞庭』可能成為歷史名詞。」一些受訪專家疾呼,日積月累的淤積導致「長江之腎」洞庭湖患上「腎結石」。相關病症日益加重後,洞庭湖或面臨「腎虛弱」。建議實施大規模疏浚並輔助建設工程性措施,從根本上恢復洞庭湖「腎功能」,改善洞庭湖水環境,取得防洪、生態、抗旱、航運等綜合效應。

  蓄水、過水能力弱化

  今年夏天高洪水位期間,記者乘坐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一艘小型交通艇前往大湖深處採訪。船行湖面,四顧水天茫茫。但駕駛員緊握方向盤小心駕駛,不敢在寬廣的湖面上「飆船」。

  熟悉這一帶水情的西洞庭湖溼地保護協會會長劉克歡告訴記者,汛期湖面看似「浩瀚汪洋」,實際上很多地方「水只有腳背深」。跑船稍有不慎,很容易發生與水下障礙物相撞、擱淺等事故。

  記者汛期在洞庭湖防洪重點區域安鄉縣松虎洪道、沅江市南嘴鎮目平湖堤防沿岸看到,堤內村莊二層樓房屋頂,與堤外風急浪湧的洞庭湖湖面高度幾乎持平,「懸湖」之勢觸目驚心。

  在國家重點報汛站——城陵磯(七裡山)水文站,長江委水文中遊局嶽陽分局局長陳建湘等認為,同流量高水位、小流量高水位、中高水位維持時間拉長等現象,顯示洞庭湖水系蓄水、過水能力下降問題日漸突出。

  湖區多位水利專家反映,近年洞庭湖區防汛存在「漲急退緩」現象。以有一線大堤420公裡的安鄉縣為例,7月上旬短短不到10天時間,全縣16處水文站點就全部超警戒水位,有的還突破了保證水位。水文統計數據顯示,今年6月下旬至9月中旬,洞庭湖長時間維持高洪水位。從城陵磯站7月4日18時達到警戒水位開始,洞庭湖區水位超警戒過程持續了60天,僅次於1998年、1954年的洞庭湖區超警戒時間長度。

  沅江市水利局總工程師潘群芳、安鄉縣水利局總工程師劉文祥等告訴記者,今年汛期,當地水利專家和廣大幹部群眾,長時間夜以繼日守衛在大堤上,巡堤查險工作量很大,險情頻頻發生,抗洪人力物力財力代價很高。

  湖區多地幹部也反映,近年抗洪由過去的「短時突擊戰」變成了「持久戰」「陣地戰」「拉鋸戰」。

  「在今年夏季洪水中,洞庭湖區沒有發生潰垸潰堤險情,看起來『外傷』不重,其實『內傷』不輕。」有湖區幹部告訴記者:「由於水位高、退水慢,打持久戰,湖區每天都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最多的時候有的地級市每天投入就高達數百萬元,地方財政負擔沉重,對湖區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危及防汛與生態

  湖區多地水利專家告訴記者,長年泥沙淤積等因素,使洞庭湖面積從19世紀中葉的6000平方公裡,下降到目前的2625平方公裡。「滄海桑田」變遷中日益縮小的洞庭湖,淤積還在不斷催生「湖泊河道化、河槽洲灘化、洲灘陸地化」。

  「有些年份從衛星圖像上看冬天的洞庭湖,幾乎看不到水面,僅留湘、資、沅、澧尾閭河道和草尾河、湘江入湖深槽。」一位水利專家打開近年繪製的1∶300000《洞庭湖水利工程圖》,記者看到,這張差不多有半人高的地圖上,東洞庭湖只有巴掌大,而西洞庭湖差不多只有幾個指甲蓋大小。其餘的「洞庭湖區」,實際上是水網縱橫的陸地。圖中還有很多深入有限湖泊腹地的白色區域,是近年發育而成的洲灘,除了洪水來時會成「滄海」,其餘大多數時候都是「桑田」……

  水利專家們指出,洞庭湖淤積問題逐年積累,除了加重防洪壓力,還存在多重負面影響:

  一是調蓄能力弱化。

  湖南省洞庭湖水利事務中心主任沈新平介紹說,水文站輸沙量資料顯示,1956年至2019年洞庭湖區淤積泥沙52.15億噸,其中三峽工程建成前年均淤積量為1.14億噸。尤為明顯的是,因為「四口」水系泥沙淤積、三峽蓄水後清水下洩導致「四口」處的長江河床刷深等,長江入洞庭湖的「四口」年均流量由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1332億立方米減少到如今的479億立方米,汛期洪峰流量分洪比由40%降低為25%左右,「長江之腎」分洪功能明顯減弱。

  沈新平告訴記者,1949年洞庭湖容積有293億立方米,如今只有167億立方米,僅相當於湖南省的一座大型水庫東江湖水庫的2倍。對比之下,雲南省撫仙湖面積只有洞庭湖的十分之一,容積卻有約200億立方米。「洞庭湖看著面積很大,其實水很淺,容水量很小,調蓄能力越來越弱。」他說。

  二是河湖水系衰減。

  記者從湖南省洞庭湖水利事務中心了解到,江湖關係變化和泥沙淤積,導致枯水期長江水進不來、洞庭湖水蓄不住,河湖水位降低,季節性乾旱、斷流式缺水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四口」水系地區,河道斷流嚴重。除松滋西支外,其他河道年均斷流達137天至272天,藕池西支2006年斷流達336天,導致300萬畝耕地、280萬人口的灌溉和飲用水受到影響。

  三是生態環境惡化。

  當前,洞庭湖旱季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水呆、水髒、水臭」現象,易引發血吸蟲病、各類結石病等疾病。一些溼地洲灘功能退化,如面積達3萬畝的魚類天然產卵場魯馬湖。此外,湖區部分地區植被由溼地型向中生性草甸演替,溼地碎片化趨勢也日益明顯。隨著生物多樣性下降,洞庭湖區一些地方生態環境不利於野生水生動植物生存與遷徙,內湖、啞河以及外河水環境容量降低。

  四是產業發展受限。

  「魚米之鄉」很多地方要靠發展農業生產如稻蝦產業維持生計。如今,湖區水質差、水量少成了主要制約瓶頸。季節性缺水、水質型缺水、地域性缺水,湖區一些地方要靠長途跨區調水、多級提水,發展經濟成本很高,有時候連人畜飲用水都比較緊張。

  五是通航保障率降低。

  受洞庭湖區淤積萎縮、枯水期湖區水位降低等影響,湘江和沅水尾閭、松虎—澧資航道等湖區主要航道的通航條件惡化,航道連而不通、通而不暢,水運通航保障率降低,枯水期船隻擱淺、堵船、灘險惡化致使船隻航運不便,事故時有發生。

  前不久,湖南獲批設立自貿區,其中位於長江和東洞庭湖畔的嶽陽片區,承擔湖南經貿通江達海樞紐的重任。

  但是,嶽陽一位航運專家告訴記者,由於航道淤塞,萬噸輪船在嶽陽片區附近洞庭湖水域無法保持全年通航。再往湖區深處,通航能力更弱。這種狀況,對湖南航運經濟大發展構成嚴重掣肘。

  「碎石」「排石」並舉拯救「長江之腎」

  洞庭湖區縣市多位水利專家認為,在洞庭湖區開展大規模河湖疏浚,是從根本上改善洞庭湖水環境的重大戰略舉措。

  一是河道疏浚。

  疏浚「四口」口門和洪道,實施「引江濟湖」,將深挖儲水和引水入湖並舉。通過河湖疏浚,在豐水季增大行洪斷面,降低洪水水位,減輕防洪壓力;在枯水季增加蓄水容量、縮短斷流時間,緩解缺水壓力;提高通航能力,形成以嶽陽城陵磯為中心的大洞庭湖航運樞紐體系,大範圍通行5000噸級以上船舶,重振洞庭湖水運物流優勢。

  二是工程輔助。

  建議在洞庭湖水系一些關鍵節點建閘控制,發揮汛期行洪、汛末蓄水功能。通過自然與人工手段,修建河河相連、河湖(庫)相連以及湖湖(庫)相連等連通工程,保持不同區域水體之間的連通和循環。還建議打通洞庭湖洪道、支河、運河、平原水庫、內湖。沈新平認為,對藕池河系鯰魚須河、陳家嶺河及藕池西支、松滋河系大湖口河等支汊河道上下遊建閘控制,建設平原水庫,縮短汛期防汛堤線,能有效緩解枯水期缺水問題。

  湖區水利專家認為,實施洞庭湖大規模疏浚工程及相關項目,能顯著改變洞庭湖區水環境、顯著提升湖區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保障能力;疏浚中產生的泥沙用於加固一線防洪堤防,還將極大地提升洞庭湖堤防的防洪標準。對於這一利國利民的工程,建議國家納入「十四五」規劃及河湖疏浚治理專項規劃,儘快立項並付諸實施。(記者 蘇曉洲 周楠)

相關焦點

  • 泌尿系統結石有多痛?比生孩子還痛……
    「準爸分娩陣痛體驗」,讓現代男人們體會了從子宮抽搐的1級微痛,到分娩進行時的10級劇痛。很多男人鬼哭狼嚎,場面猶如慷慨殺敵。很多人會覺得分娩應該是世界上最難忍受的痛了。但是...博大君要告訴你,有種痛叫做結石痛!!
  • 不疼的結石害他失去左腎,莫對隱患不聞不問
    湖北日報網訊(全媒體記者湯煒瑋、通訊員馬遙遙)4年前查出左腎腎結石,劉爹爹覺得不疼就沒有管。近半個月來,劉爹爹感到左側腰部酸脹,在醫院檢查發現,結石几乎堵塞了腎臟的通道,腎積水嚴重,腎臟也比正常大了兩倍半,腎功能幾乎已經喪失,最後無奈切除了左腎。
  • 洞庭湖之外屈指可數
    湖南水系,也可以叫洞庭湖水系,屬於長江的重要支流。洞庭湖水系給長江貢獻的水量,達到了長江總水量的21%!湘資沅澧是長江中遊的重要支流。湖南水系發達,但天然湖泊並不算多。如果將拋開洞庭湖及因洞庭湖淤塞和圍湖造田形成的小湖泊,真正的天然湖泊並不多。與千湖之省的湖北比,確實相形見絀。
  • 長江流域湖泊集體遭遇生死劫 生物鏈遭沉重打擊
    洪湖市水利局總工程師程剛表示,降雨量少是桃花汛消失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推手」則是長江支流匯流能力差,一些地方快速發展的小水電站,如攔路虎般,不僅妨礙了抗旱,也阻滯了本可成為救命水的桃花汛。  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在江西、湖北、湖南,許多長江支流均建有電站,對上遊來水進行人為幹預控制。乾旱季節中下遊地區大量用水時,也正是用電高峰期,抗旱讓位於發電的現象屢見不鮮。
  • 長江有三峽大壩,為什麼洞庭湖和鄱陽湖流域還是會出現洪水?
    長江流域的洞庭湖以及鄱陽湖大多數地區水位升高,這其中,鄱陽湖各個水位站,發生全線超警,至少有4個水文站超過了1998年歷史洪水水位。可以說目前鄱陽湖已經全線告急。那麼問題來了,明明我們已經有了三峽大壩工程,為什麼長江下遊的地區還是會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呢?
  • 亞斯文大壩能擋住尼羅河全年徑流量,長江下遊為何不能效仿蓄水?
    、黃河的水攔起來,而是任由流向大海,並且長江、黃河等河流裡的魚類眾多,這些淡水魚被衝入大海後,按理說淡水魚無法適應鹹水,為什麼長江、黃河等入海口沒有漂浮大量死魚呢?眾所周知,亞斯文大壩位於埃及首都開羅以南約800公裡的尼羅河幹流上,大壩的完工在其以南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人工湖——納賽爾水庫,蓄水能力1689億立方米,具有灌溉、發電、防洪、航運、旅遊、水產等多種效益。
  • 湖南景區介紹:嶽陽洞庭湖旅遊區之旅遊景觀
    主要遊覽區域有嶽陽樓、洞庭湖、君山、南湖及汨羅屈子祠等。嶽陽,位於洞庭湖與長江交匯處,交通便捷,為國家沿江開放城市,每年接待中外遊客數百萬人次,旅遊創匯和國內旅遊收入均居全省前列。  旅遊景觀—嶽陽樓  聳立於嶽陽市西門城頭,東倚巴陵山,西臨洞庭湖,北枕萬裡長江,南望三湘四水,氣勢雄偉,與武昌黃鶴樓、南昌滕王閣並稱為中國江南三大名樓。
  • 溼地:地球之腎--中國數字科技館
    水是生命之源。在地面上遊走的水流一路奔向大海,滋養了沿途的土地和生命,並形成特殊的「生命搖籃」—溼地。正是由於溼地的這些特徵,它具有很強的調節地下水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峰;能淨化汙水,調節區域小氣候;溼地內生長的植物種群是水生動物、兩棲動物、鳥類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棲息地,孕育和豐富了全球的生物多樣性。因此,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被人們比喻為「地球之腎」。
  • 洞庭湖等幾大湖泊都超警!如何守住中國的這些「大水盆」?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目前,長江中下遊幹流監利以下江段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全線超警,其中洞庭湖水位略超保。7月12日18時,長江中下遊幹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超警0.55—2.96米,目前洪峰正在通過螺山江段,湖口水位22.46米(低於保證水位0.04米);太湖平均水位4.45米,超警0.65米。
  • 腎結石發作痛過一次不再痛意味著好了?專家表示正好相反
    痛過一次,後來不痛了就不再管!這是很多腎結石患者的共性。據長沙京石醫院泌尿外科主任王懷亮介紹,臨床中約有50%的患者抱有這種心態,結果卻導致腎功能受損,甚至腎臟萎縮失去功能。王懷亮表示:結石發作痛過一次就不再痛,並不意味著好了。
  • 洞庭湖地理:150年的水土
    嶽陽樓仍能看見洞庭湖湖面,可是,只有到了城陵磯處,才能看見長江水和洞庭水清晰的黃綠色分界線。熟悉湖的人說:「洞庭湖淤積,城陵磯水位抬高了不少,否則這分界線應該在長江裡。」不管雙方爭辯得如何激烈,但是雙方都認為,是人類改變了洞庭湖的命運,洞庭湖的歷史上有三個關節點:1542年,長江北岸的最後一個通道,郝穴堵口實施,此前江北的雲夢大澤徹底變成大片平原,從此長江洪水只能南侵,這是洞庭湖的是第一個關節點;19世紀中葉,藕池、松滋兩河潰口,從此長江水攜帶泥沙大量湧入洞庭,這成為第二個關節點。解放後大規模的圍墾,則是洞庭湖演變的第三個關節點。
  • 長江禁漁十年,洞庭湖「連家船」漁民上岸覓新生
    在洞庭湖,有很多漁民和胡存庫一樣,吃住都在湖上,在岸上沒有房子,身份證地址一欄顯示的是某「漁業組」,被稱為「連家船」漁民。「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以船為家,終日漂泊」是連家船漁民們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長江生態環境惡化,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全面衰退,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無魚」等級。
  • 乾旱和汙染侵襲嚴重 洞庭湖退田還湖8年反思
    這群夜鷺和這片小樹林的命運折射出洞庭湖生態管理的窘境。1月12日前後,記者隨世界自然基金會和洞庭湖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湖區幾個生態保護重點區域採訪時發現,作為「長江之腎」的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在退田還湖8年後,既帶來了動植物重新繁衍的欣榮,也因枯水、汙染、過度捕撈等問題帶來久遠的憂傷。
  • 夏季泌尿系統結石病人增多 專家建議每天多喝水
    各大醫院泌尿科的結石患者增加較為明顯,而據不完全統計,60%的患者是20歲至45歲的男性,多數為草酸鈣結石。如何防止中招?本期健康周刊為您邀請中華醫學會「全國縣級醫院人才培養計劃」廣西設立的唯一一個泌尿繫結石培訓基地:解放軍第三〇三醫院的專家細說。  結石雖小但忽視治療可毀腎  夏季為何是泌尿結石的高發期呢?
  • 為什麼說洞庭湖是大、小反覆演變而成
    在第四紀早更新世(公元前260萬—78萬年)時,長江已成由青藏地區直入東海的大江,洞庭湖是通江湖泊,由三片湖域構成,西部湖域大致保持了第三紀湖泊範圍,東部湖域則不斷擴大,基本上相當於現在的洞庭湖範圍,且北入長江與雲夢澤相連。此時為相對擴大時期。
  • 「地球之腎」需進「補」 保護溼地有措施
    今年2月2日是第11個「世界溼地日」,溼地被譽為「地球之腎」。    「已認知的或未被認知的,溼地的作用很多。」溼地研究專家、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楊志峰教授和副院長崔保山教授認為,首先,溼地能調節區域氣候。溼地的蒸騰作用可保持當地的溼度和降雨量,通過誘發降雨和增加地下水,具有調節地方小氣候的功能。其次,溼地具有調蓄洪水,防止自然災害的功能。
  • NO,NO,NO其實是輸尿管結石!
    經查不是闌尾炎,也沒有穿孔,醫生初步判斷是由於結石引發的疼痛,可是具體情況還要等檢查結果才能有最後的定論。董先生按照醫生的建議做了雙腎三維CT,原來,董先生的疼痛是由於右腎輸尿管結石引起的,隨著結石的下移,董先生的疼痛位置才跟隨發生了變化。
  • 八百裡洞庭湖,四水入江煙波浩淼
    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景色。 洞庭湖,南有湘、資、沅、澧「四水」入江,北有荊江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分流,吞納長江洪水,最後,湖水在東面的嶽陽城陵磯注入長江。
  • 長江洪水從何而來?長江本無大水患,為什麼現在洪水越來越頻繁?
    「雲夢」是楚王的狩獵區,當然,雲夢與雲夢澤是兩個概念,雲夢的範圍涵蓋了今天湖北省東南部的大部分地區,有多種地貌景觀,包括湖泊、沼澤、平原等等,雲夢澤指的是長江北岸的一個大型淡水湖泊,墨子說:「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
  • 這種中藥被稱為「腎草」,是結石的天然剋星,常吃可以促排石
    雖說得了腎結石等結石疾病,並不是什麼大病,但患者大多都會擔心。畢竟當結石疾病發作起來時,會讓人痛苦難忍,甚至滿地打滾,痛到休克。這樣的情況在臨床不少見。結石的形成有多種原因,較為複雜,比如基因、年齡、飲食、飲水、性別等等。其中,約五成的腎結石病與基因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