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洞庭湖是大、小反覆演變而成

2020-12-04 瀟湘晨報

▲矗立於萬子湖中的鎮江塔。先秦漢晉—南宋—明清時期洞庭湖範圍示意圖。

以人類文明的發生為界,地球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地史時期,二是歷史時期。人類文明的標誌是文字的使用,人類未使用文字前算地史時期;人類使用文字後則為歷史時期。這兩個時期洞庭湖都經歷了由小而大,又由大而小,再由小而大的反覆演變。文、圖/童潛明(原湖南地質研究所總工程師)

地史時期,第四紀晚更新世的洞庭跟現在一致

洞庭湖在地史時期的演化主要依據兩點來確定:一是歷年來在湖域內所進行的礦產、水文、環境等的研究和勘查時施工的鑽孔。如1989年,由原湖南省地礦廳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二隊對洞庭盆地第四紀進行研究,在第四系地層中施工了326個鑽孔,總共鑽進長度達90608.61m;二是按洞庭湖地質圖各個地層的出露範圍。從以上兩方面的資料,精心調繪各個地質時期洞庭湖的範圍和沉降深度,得出了地史時期,洞庭湖大、小反覆演變的結論。

在早白堊世(公元前1.5億—1.0億年)時,洞庭湖為東、西兩個獨立的湖域。東部在汨羅一帶,沉積厚度近900m;西部在桃源—石門一帶,沉降中心在桃源,沉積厚度達2276m。此時洞庭湖是相對萎縮時期。到晚白堊世(公元前1.0億—0.65億年)時,洞庭湖為4個獨立湖域。北部為石門—澧縣湖及安鄉—南縣小湖,沉積厚度最厚處有1120m,此時可能北延與江漢湖盆溝通;南部在常德—桃源—蒙泉一帶,沉積中心在桃源,最厚處有3030m;東部早白堊世的汨羅小湖大大擴展,沉積厚度最厚處1100m。此時是相對擴大時期。

在第三紀(公元前6500萬—260萬年)時,洞庭湖分布在南部,自西而東為常德、沅江、汨羅三個湖域,其中沅江沉積厚度最厚達2000m,有油氣產出。此時為相對萎縮時期。在第四紀早更新世(公元前260萬—78萬年)時,長江已成由青藏地區直入東海的大江,洞庭湖是通江湖泊,由三片湖域構成,西部湖域大致保持了第三紀湖泊範圍,東部湖域則不斷擴大,基本上相當於現在的洞庭湖範圍,且北入長江與雲夢澤相連。此時為相對擴大時期。

在第四紀晚更新世(公元前12.8萬—1.1萬年)時,洞庭湖湖域大大縮小,成為枝杈狀,西北部已不與雲夢澤相接,但東北部與雲夢澤相通,基本上與現在洞庭湖一致。此時為相對萎縮時期。第四紀全新世(公元前1.1萬年以來),晚更新世到全新世洞庭湖湖域面積不斷擴大成為大湖,北部與雲夢澤相接。

歷史時期,「八百裡洞庭」見諸唐宋詩文

洞庭湖湖域的確定主要依據有三:一是按文化遺址分布推測;二是按古書記載推測;三是實測調繪。清康熙帝聘請了外國傳教士雷孝思等測繪人員,第一次大規模進行全國大地測量,共測繪641個經緯度基點,其中湖廣地區54個。

新石器時期大溪期(公元前4400—前3300年),洞庭湖文化遺址分布區向洞庭湖中心靠,說明湖域在變小。新石器時期屈家嶺時期(公元前3300—前2600年),洞庭湖文化遺址只分布在洞庭湖北部邊緣地區及湖中心安鄉一帶,當時湖域較大,其中心有湖島。

先秦時期(約公元前2200年),《莊子·天運》記載:「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帝」指舜帝,「野」即平原,可見當時洞庭地區為河網切割的平原地貌。唐宋時期(618—1271年),洞庭湖湖域進一步擴大,由南北朝時期的四、五百裡擴大到七八百裡。「八百裡洞庭」一詞見諸唐宋詩文中,《全唐詩》卷八百四十九有詩句:「周極八百裡,凝眸望則勞」。元明清時期(1271—1820年),洞庭湖湖域繼續擴大,由唐宋時期的七八百裡擴大到八九百裡。《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南北之間湖闊二百裡,東西之間湖闊二百五十裡,周回八九百裡」。

在1897年,洞庭湖縮小,南洞庭湖赤山和磊石山一線以南變為河網化平原。此時期湖域範圍數據比較確切,洪水期面積約5120平方公裡,枯水期面積約1800平方公裡。到1949年,東、西洞庭湖嚴重萎縮,過去的湖沼已成為垸田,但南洞庭湖有所擴大,原來的河網平原連成浩渺大湖,使古建築或淹沒於水下,如沅江茶盤洲鎮六合村的3米餘高的石碑已沒入水下達兩米;或埋於泥沙中,如沅江黃茅洲鎮據說楊么曾屯過兵的「子母城」,其街道已埋於地下3米多;或矗立於湖中,如1782年所建鎮江塔現矗立於萬子湖中。到1998年,洞庭湖水域嚴重萎縮,東洞庭湖西部和西洞庭湖大部已墾為垸田,但南洞庭湖似有擴展。

洞庭湖湖域的大小變化在地史時期完全是自然作用的結果,即是地殼運動的結果。洞庭湖的地殼運動總體處於沉降狀態,但沉降幅度有大小的變化,沉降幅度大時,洞庭湖擴大;沉降幅度小時,洞庭湖萎縮。在歷史時期,洞庭湖大小除了自然作用外,還有人為作用。

雲夢澤不過長江不是洞庭湖

從古到今,很多人認為雲夢澤橫跨長江南北,或洞庭湖就是雲夢澤。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雲夢,乃是先秦時期楚國君王狩獵之地。由於先秦古籍多以澤藪作述,澤藪即湖澤。後世以雲夢澤為記,有洞庭湖屬於雲夢澤之說。唐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的詩句,乾脆就將雲夢澤當成洞庭湖了。

雲夢澤在我國地理方面的古籍有不同的記述。如《水經注·夏水篇》卷三十二有「監利縣埠下,澤多彼地,西南自江陵東界,逕於雲杜(京山縣附近)沌陽(漢陽之西),為雲夢之藪矣」,由此可知當時的雲夢澤從江陵直至武漢,其東西寬幾乎包括了整個江漢平原。現在湖北還有很多地方稱雲夢,如沮水雲夢(湖北當陽市)、邙地雲夢(湖北雲夢縣)、江南雲夢(湖北枝江市)。

復旦大學張修桂教授在《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2006)一書中對雲夢澤有一段論述:先秦時期江漢地區的平原有兩大片,分布在雲夢澤的東西兩端。西部平原以沙市為頂點的荊江陸上三角洲;東部平原是城陵磯至武漢的長江西側的泛濫平原。因此,西秦時期著名的雲夢澤主體,僅僅局限在這東西兩大平原之間,南止於長江,北與漢水溝通。

從地質構造看,雲夢澤與洞庭湖應各為獨立湖,因為北為江漢盆地,南為洞庭盆地,兩盆地之間為華容隆起。故北之雲夢澤和南之洞庭湖都為華容隆起所阻,除了個別低凹地有水相通外,整體未連,不能成為跨長江的水體。故云夢澤對洞庭湖的大小也就沒有什麼影響。

相關焦點

  • 洞庭湖地理:150年的水土
    熟悉湖的人說:「洞庭湖淤積,城陵磯水位抬高了不少,否則這分界線應該在長江裡。」不管雙方爭辯得如何激烈,但是雙方都認為,是人類改變了洞庭湖的命運,洞庭湖的歷史上有三個關節點:1542年,長江北岸的最後一個通道,郝穴堵口實施,此前江北的雲夢大澤徹底變成大片平原,從此長江洪水只能南侵,這是洞庭湖的是第一個關節點;19世紀中葉,藕池、松滋兩河潰口,從此長江水攜帶泥沙大量湧入洞庭,這成為第二個關節點。解放後大規模的圍墾,則是洞庭湖演變的第三個關節點。
  • 洞庭湖等幾大湖泊都超警!如何守住中國的這些「大水盆」?
    面對嚴峻的防汛形勢,應如何守住這些「大水盆」?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目前,長江中下遊幹流監利以下江段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全線超警,其中洞庭湖水位略超保。目前湘水、資水、沅水幹流水位回落,澧水幹流及西洞庭湖水位有所上漲,南洞庭湖水位緩慢回落,東洞庭湖水位仍緩慢上漲,環洞庭湖各水文站水位仍超過警戒水位。 洞庭湖、鄱陽湖水位持續上漲,影響著長江幹流汛情。洞庭湖和鄱陽湖如同系在長江上的兩個「大水盆」。「上有洞庭湖洪水下洩,下有鄱陽湖頂託,夾在中間的長江河段水位居高不下,防汛形勢嚴峻。」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副司長王章立介紹。
  • 八百裡洞庭湖,四水入江煙波浩淼
    古代號稱八百裡的洞庭湖,原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20世紀90年代末,據水利部門測算,有面積2579.2平方公裡(一說2740平方公裡 )已退居鄱陽湖之後,名列第二了。煙波浩淼的洞庭湖,位於湖南省的北部,荊江南岸,屬構造斷陷湖。
  • 長江有三峽大壩,為什麼洞庭湖和鄱陽湖流域還是會出現洪水?
    長江流域的洞庭湖以及鄱陽湖大多數地區水位升高,這其中,鄱陽湖各個水位站,發生全線超警,至少有4個水文站超過了1998年歷史洪水水位。可以說目前鄱陽湖已經全線告急。那麼問題來了,明明我們已經有了三峽大壩工程,為什麼長江下遊的地區還是會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呢?
  • 洞庭湖迎來今年首批越冬候鳥
    預計後段來鳥數量將達25萬隻,屆時東洞庭湖將再次進入最佳觀鳥季圖為來洞庭湖越冬的候鳥。姚毅 攝 嶽陽日報訊(記者郝家勇)仲秋時節,洞庭湖依舊碧波萬頃,越冬候鳥必需的水草洲灘還未顯露,習慣在此越冬的數千隻候鳥已開始入駐。
  • 湖南湖北的「湖」是洞庭湖,廣東廣西的「廣」指什麼?鮮為人知
    在後期的演變中,中國被劃分為多個省份,省份的名字也有不同的文化沉澱和象徵意義。比如湖南湖北的「湖」以洞庭湖為界;河南河北的「河」以黃河為界;廣東和廣西,眾人只知兩廣地區歷史悠久、經濟發達,和湖廣地區相對的它起源於明朝時期,雖然此地人盡皆知,但廣東廣西的「廣」又是指什麼?關於「廣」卻鮮為人知。
  • 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望洞庭湖》教師筆記和知識梳理
    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風平浪靜,猶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鏡子。(2)詩人為什麼要寫無風的潭面,這裡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3)請你想像一下,詩人是站在什麼位置上看到此景,此時此刻,有什麼想說的?(近處看,可能會說:「洞庭湖真是美不勝收呀!」)3.賞析「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 長江本無大水患,為什麼現在洪水越來越頻繁?
    今天的江漢平原,在春秋戰國時期,絕大部分地方還是湖泊,是雲夢澤的湖面,江漢平原的絕大部分地區實際上是古雲夢澤演變而來的。我們觀察長江也會發現這個規律,洞庭湖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鄱陽湖皆位於長江南岸,而長江北岸的洪湖、龍感湖、大官湖、泊湖的面積都比較小,而且與長江的水面並不直接相連。
  • 新聞資料:中國五大湖簡介——洞庭湖(全文)
    開玩笑的人說:再挖一個八百裡的水池不就成了!還有一些晚血病人,肚子不會脹大,可體內的血吸蟲已鑽進大腦等部位,每日都痛苦萬分。 百萬噸沙石難擋牛羊染病 記者昨日在洞庭湖採訪時還看見,無數船隻正緊張地運輸沙石,很多堤壩溝坎邊上也堆滿了大量沙石堆。沅江市政府辦公室主任黃劍明說,每年都要這樣運沙石防洪,以期趕在春季漲水前加固堤壩。僅沅江市,每年須運兩三百萬噸沙石,才可做到有備無患。
  • ——洞庭湖漁民的江豚「情緣」
    ——洞庭湖漁民的江豚「情緣」新華社記者史衛燕初夏,洞庭湖水位逐漸上漲。和往常一樣,何大明開著船在江豚的主要活動區巡護。「這個季節,小江豚會跟著媽媽一起活動,它們需要換氣,經常露出水面。」何大明說著,從湖面突然躍出兩個黑色的身影,優美而靈動,他的眼睛笑成了一條縫,「真是讓人越看越愛!」江豚是我國特有珍稀淡水哺乳動物,主要分布在長江幹流、洞庭湖和鄱陽湖。由於數量少於「國寶」大熊貓,且有著憨態可掬的外形,江豚被人們稱為「水中大熊貓」。20世紀80年代,洞庭湖魚類有120多種。
  • 血吸蟲泛濫洞庭湖 八百裡湖區幾乎成毒湖「
    晨報9月17日長沙專電號稱八百裡的洞庭湖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到此遊山玩水一番已被許多上海市民列入假日出遊計劃。
  • 範仲淹寫下了著名的《嶽陽樓記》,但沒有到過洞庭湖,是真的嗎?
    範公偁在《過庭錄》裡說:滕子京負大才,為眾忌疾,自慶陽帥謫巴陵,憤鬱頗見辭色。文正(範仲淹)與之同年,友善,愛其才,恐後貽禍。然滕豪邁自負,罕受人言,正患無隙以規之。子京忽以書抵文正,求《嶽陽樓記》。故《記》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意蓋在諫故人耳。
  • 洞庭湖鼠患調查(組圖)
    如果不是汛期,洞庭湖的水位不斷上漲,淹沒了湖洲上的蘆葦蕩,東方田鼠不會跑到大堤上來,它們也不會冒著生命危險拼死要遊過50釐米寬的防鼠溝,越過近1米高的防鼠牆,導致共90多噸重的同類喪命。  吳承和深知東方田鼠的習性:「蘆葦蕩才是東方田鼠真正的樂園。」他說,東方田鼠並不是生而為害,它們是被洞庭湖上漲的水位逼到堤岸上。
  • 洞庭湖蓄水能力弱化!「長江之腎」遭遇「結石」之痛
    ◇範仲淹筆下「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長江之腎」洞庭湖,正被日積月累淤積得不堪重負。「洲灘化」「碎片化」愈演愈烈,「水窩子裡用水難」和「水呆、水髒、水臭」等問題頻頻發生  ◇在1∶300000《洞庭湖水利工程圖》上,記者看到,這張差不多有半人高的地圖上,東洞庭湖只有巴掌大,而西洞庭湖差不多只有幾個指甲蓋大小。
  • 它,是洞庭湖裡的璀璨明珠
    洞庭湖有種通透晶瑩剔透的動物,它長的非常精緻,是非常難得的食物。它是洞庭湖裡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一離開水就死。死了之後變成白色,夏天太陽曬不到五個小時,竟然還能化掉。別的動物都喜歡安逸,它偏偏喜歡生活在清水和混水交叉的那個漩渦裡。
  • 南洞庭湖上百鳥飛
    大益陽客戶端訊(記者 盧鵬翔 通訊員 鍾祖彪 王首珺)由於今年洞庭湖上汛期比往年要長,外湖水位直到現在才稍微有所退卻。連日來,在南洞庭湖一處叫做蒸缽湖的水域,湖邊的高地一半還淹沒在淺淺的湖水裡,一半漸漸地露出了水面,吸引了須浮鷗、鷺鳥等各種候鳥前來栖息、覓食,享受禁捕退捕後洞庭湖上豐盛的美食。蒸缽湖是南洞庭湖上一處極危鳥類——青頭潛鴨的保護地,這裡蘆葦茂盛,水面寬闊,魚類資源豐富。雖然現在青頭潛鴨已往北遷徙,但仍然有數千隻夏候鳥須浮鷗遷徙至此,在這裡開始繁衍生息。
  • 「精靈」來了,南洞庭湖更美了
    向左滑動 通過近些年治理,南洞庭湖自然環境得到很大改善,珍稀鳥類、稀有水生動物等紛紛現身南洞庭湖。 2017年11月,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10隻中華秋沙鴨。
  • 長江禁漁十年,洞庭湖「連家船」漁民上岸覓新生
    胡存庫說,「基本一天就撒一網,要一大早趕去集市,晚了就不好賣了。」 漁民的生活和洞庭湖保持著同一節奏。新京報記者 韓沁珂 攝 過度捕撈 有「八百裡洞庭」之稱的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是湖南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水產和養殖基地。「洞庭湖一帶是魚米之鄉,魚又多又大。」提到當初來洞庭湖的原因,不少漁民表示。
  • 「亞洲飛人」低空極限挑戰洞庭湖成功
    中午13:20,在萬眾矚目下,嶽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陳閣輝宣布「極目雲夢澤,鳥瞰嶽陽城」盛廣強低空極限挑戰洞庭湖活動正式開始!隨後,盛廣強登上飛機,開始了此次的挑戰,成功飛越了整個洞庭湖畔。首先,盛廣強在位於嶽陽樓以南的第一站巴陵廣場起飛,這裡西臨洞庭湖,南連魚巷子商貿區,是嶽陽市最大、最靠近洞庭湖的休閒廣場。
  • 新形勢下洞庭湖生態經濟區需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
    它不僅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產力,客觀反映人類改變地球生物化學循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及產品和服務的供應,而且還再現了陸地表面的時空變化過程,與全球的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生態環境演變以及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可持續性等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