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一月末的一個早晨,喬治亞的天空還有些發灰,水泥地上一片片因昨夜薄霧形成的溼印還未乾透。時光網訪問了《登月第一人》片場,探尋這部新片製作幕後的故事。
度過了33歲生日的一周後,導演達米恩·查澤雷仍舊頂著一張娃娃臉——比起一位初出茅廬的導演,他看起來更像是送比薩的小哥——他與四年前首次進入影迷視野中的樣子相差無幾,那時他個人第二部長片作品上映了。現在這部新片是目前為止,查澤雷指導過預算最高的一部。如果對這部電影的高期待(真的)給他帶來了額外的壓力,那麼查澤雷可算是將這份緊張掩飾得很好了。
在之前提到過的喬治亞、《登月第一人》這一位於Tyler Perry Studios的片場,他們正在進行預計58天中第54天的拍攝。
這座蜿蜒叢生的片場位於亞特蘭大州東南部,佔地面積超過了二十萬平方英尺(約合一萬九千平方米)。這片有著11座建築的土地在幾年前,還被用做一座軍事基地的住宅區。即使是在這樣黑漆漆的封閉環境中,查澤雷依舊穩坐「監拍熒幕村」帳中,不錯眼珠地盯著監視器。與他合作過《愛樂之城》的瑞恩·高斯林則在附近閒逛,跟查澤雷短暫交談幾句後,就去跟訪問記者打招呼了。
《愛樂之城》僅憑3000萬美元的預算,在全球範圍內橫掃4.46億美元票房,並獲得了14項奧斯卡獎提名(最終獲得六項獎項)。《愛樂之城》的成功及其全球性的出眾都使得查澤雷在未來有了更多樣的選擇,好萊塢的各大影業也爭相向他拋出橄欖枝。
就在幾個月後的2017年三月,查澤雷做出了一項重大決定:他選擇指導《登月第一人》。這部影片大膽改編詹姆斯·漢森的原著,講述了NASA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推進登月計劃的艱難與危險,並最終成功發射阿波羅11號的故事。高斯林飾演尼爾·阿姆斯特朗,那位舉世聞名的踏上月球的第一個人類。同時,這個故事中還包括他在阿波羅11號上的船員巴茲·奧爾德林(
寇瑞·斯託爾飾)和麥可·柯林斯(
盧卡斯·哈斯飾),以及許多其他的太空人和測試飛行員——他們的結局並不都是美好的。
在這個時代,一部非類型年代片很難得到美國製片公司的青睞。然而,《登月第一人》獲得了高達7000萬美元的預算(這幾乎是查澤雷之前三部電影預算總和的兩倍),這事其在資金和藝術性上都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從表面來看,這次題材與導演的匹配在一些業內人士的眼中,也是「有趣」、奇怪的。
「當我們想著如何講這部電影講完整的時候,我們經常感到困惑的一點就是,尼爾·阿姆斯特朗本人就像是個謎,他不怎麼與別人來往,」 Isaac Klausner說,他與史蒂文·史匹柏一樣,都是本片的製作人,「除了這件為他贏得人生中所有名譽的事以外,他將自己的曝光度降到了最低。除了公眾視野,私下裡他甚至都很獨來獨往。很多別的太空人都覺得他很出色,能力超群;但對他的個人生活卻知之甚少。」
「所以我們最早意識到的一點就是,我們需要一些途徑來弄清楚他這個人究竟是怎樣的,」在那一天開拍之前,Klausner繼續說,「尼爾的動力是否主要來自於他對飛行與機械痴迷的愛,還有崇高的職業道德以及對於解謎的熱情。而在達米恩的作品中,他能表達出那些對某些事愛得深沉不渝的人們腦中的想法,他的這種能力是很明顯的——不論是對打鼓還是對表演得熱情——他們都會為了追逐夢想傾盡所有,並且達米恩會通過他們的工作或者成果(來告訴觀眾)怎樣去理解他們。所以達米恩表現出的尼爾腦中的想法顯得十分真實,而且這種手法是前人無法做到的。這真的是(為什麼達米恩適合指導這部電影)的核心原因。」
同時,當被問到這麼快就與高斯林再次合作時,查澤雷用了相似的話來讚美這位主演,「我想瑞恩有一些非常適合出演尼爾·阿姆斯特朗的特質」。
這位導演在開拍前的短暫聊天中分享道,「我覺得尼爾·阿姆斯特朗這個角色的一大閃光點在於,作為一個如此有名且偶像化的人物,他是那樣的熱情,又克制內向。他有意迴避著聚光燈,只想把接到的任務完成好。所以,這就讓他自己變成了一個謎。這種十分出名卻又無據可考的人,你很難知道他在出那次任務時,內心深處究竟在想什麼。」
查澤雷繼續說:「所以與瑞恩的這次合作中,最具挑戰也最有樂趣的是,我們得重現尼爾在旅程的每一步中可能擁有的感受、怎樣讓觀眾理解這樣一個成謎人物的感受、同時又保留一些些神秘感。我想瑞恩自己和他的表演方式也有一種神秘感。他接納你,但同時又有一種加裡·庫柏的感覺,那種老好萊塢明星保持神秘感的特質。我認為這與我們想在這部片中表達的東西是相契合的。就像尼爾一樣,瑞恩同樣是一位非常刻苦的人。這也很有幫助,因為這是一部相對難演的電影。」
查澤雷對於那個時期細節展現的苛求,以及這部具有野心的電影緊湊的製作周期,都帶來了難以想像的困難。這天早上要拍一場主要的戲,呈現阿波羅11號月球探測器在外太空飛行並最終降落月球的場面——這需要一連串的高難度技術配合:演員們在常平架上的一個封閉容器中,下面是投射在至少長28米的崎嶇屏幕上、精心再現、科學嚴謹的月球表面。同時,在第二棚裡,有個雙子星8號的複製品,裡面僅能乘坐兩名太空人;以及一個四分之三個X-15飛行器長的外殼,跟阿姆斯特朗真正使用突破音障的一樣。
為了讓自己熟悉這些多樣的器械和專業術語,並讓自己看起來就像是那些角色,演員們在拍攝前都進行了大量的訓練。
「我們去到休斯敦,坐到太空航行地面指揮中心裡,親眼看到了這個精彩絕倫的歷史發生的地方,」斯託爾在拍攝間隙告訴我們,「我的日程安排沒能允許我(跟其他人一起)去——之前有一大撥扮演太空人的演員們先一起去了,但我那時有別的事,所以我之後自己去了」。
他繼續說,「一開始我有些懈怠,因為我真的很想跟別的演員們一起。但後來我覺得這其實也不錯,因為只有我一個人,我得到了一對一的關注,一個人在控制中心跟那些太空人聊天,我甚至跟那些研究月球巖石的地質學家也聊了聊。NASA真的是個讓人難以置信的機構。那裡聚集了一幫超棒的人,他們非常盡職,並從小熱愛太空,也非常樂意將這份熱愛延續下去——不僅是細緻到顆粒的能力,還有具有大局觀的夢想。我還坐了火星探測模擬器,還有阿爾哥斯機,這可以模擬零重力和六分之一月球重力。其他人只玩了十分鐘,我卻整整玩了一小時。所以這真的很贊,而且實話說,巴茲也是那種遠離他人的人。他有些邊緣化,沒有真正跟誰有過很深的友誼。所以可能不跟其他人太親密也對我的表演有所幫助。」
從技術層面上看,由於不可能真正去到外太空進行拍攝,查澤雷基於《登月第一人》的野心展現在了一些別的方面:與攝影師萊納斯·桑德格倫合作,並使用了微縮模型——用老派方法來使用新科技。說到這個,這部影片用到了13個小的現場3D掃描儀,還有兩個大的3D印表機,以協助片場構建。
「我想在我試圖整合這部電影並思考它看起來、感覺起來應該是怎樣的過程中,得到的最好的啟發就是回頭看這些任務原始的記錄影像,以及那些由並不專業的太空人所拍攝的圖片,」查澤雷說,「他們要不就是拿哈蘇相機,要不就是16mm攝影機或是其他器材,來捕捉這些精彩的瞬間,這與我們今天所認為的外太空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今當我們想到太空,特別是在電影裡,就會想到那些空無一物、圓滑廣袤、高科技等等,但這根本不是事實。那些(宇宙飛行器)看起來就像是二戰時期的機器,或是在車庫裡拼裝出來的,以前的人們使盡了渾身解數想讓他們運行起來。所以在這部電影裡,我想讓所有東西看起來就像是模擬器,手工製作、粗糙、科技含量低的樣子。這大概就是我們一直嘗試的——提醒觀眾們,在那個太空飛行還不算家常便飯的時代,那些任務是多麼瘋狂且危險的。它自身就是個不可思議的冒險,所以我只是嘗試讓大家都明白這一點,讓大家都覺得這很真實,觸手可及,並且很可怕。這至少是我想要的效果,」查澤雷聳了聳肩,笑著說。
時間漸漸到了下午,劇組開始準備進入午餐休息時間。接下來的一周他們會結束在喬治亞的拍攝,並轉戰佛羅裡達兩天,在甘迺迪航天中心拍攝。
接下來,查澤雷和他的團隊會飛往西部,在加州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拍攝一天,那是尼爾·阿姆斯特朗開著X-15戰機突破音障的地方。作為《登月第一人》主要拍攝工作結束的地方,那是個好選擇——在歷史上,那個地方一直是十分重要的電影重現場所。
在這樣一部具有極端個人冒險元素,而不是簡單自述的重要影片中,還是多少顯得有些冒險的。總之,這部電影中有太多的早期NASA測設發射的真實橋段,可能會在影評人和觀眾中不太受歡迎。或者反之,這會讓查澤雷在成為這個時代最傑出的美國導演之一的路上,踏出堅實的又一步。
《登月第一人》將於10月12日在美國上映。